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2012福建高招> 填报技巧 > 正文

2012高考指南:学生选专业如何不再"错爱"

www.fjsen.com 2012-05-18 15: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通病

中学缺乏志愿填报指导机制,扎堆热门专业成常态

“如果不学体”让很多人意识到要拉近专业和梦想之间存在的差距,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孩子和家长,直到填报志愿时,才开始考虑如何选择。

“填报志愿的时间太短。以北京为例,今年填报志愿的时间是5月12日到5月17日,短短几天时间,面对400多个专业,孩子和家长很难完全想清楚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姜萌对此也很着急,“学生若是在这几天内就决定未来4年甚至几十年的方向,难免过于草率。”

多数中学也没有对考生报考进行系统的指导,只是每年都会给学生发下厚厚一大本《高考填报志愿指南》。有着30年教龄的中学教师张弘说,“二模考试刚过,《高考填报志愿指南》就发到学生手中。但《指南》内容太多、太庞杂,对专业的叙述少之又少,孩子们看了仍很迷茫。”

老师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据张弘介绍,中学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是凭自己的经验判断,很难体现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潜在能力。不少老师反映,当下最困惑的不是如何组织学生复习应试,而是如何指导学生与家长填报志愿。学校或者当地教育部门对学生报考的指导更是有限,最多也只是邀请一些高校实地开咨询会。这种做法有帮助,但效果不大。

社会心态偏功利,也加剧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填报志愿扎堆热门专业,成了近年来报考的‘通病’。受财富效应的影响,人们热捧经济专业,而对于‘机械’、‘地质’、‘石油’、‘农业’,就望而却步,认为专业太累、太陈旧。”张弘对此颇感无奈,“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其实恰恰需要这些专业人才。”

良方

专业误选的“补偿机制”仍应完善,及早职业测评、明确人生方向

现在,不少大学也在通过诸如转专业、修读第二学位等方式,为那些当初错选误选专业的学生建立“补偿机制”。但据反映,目前,这些尝试很难获得实际效果。

“修读第二学位,很多时候只能让自己的简历好看一点,不论是深造或是就业,鲜见有能以第二学位作为发展方向的例子。而且,在对第二学位的选择上,同学们更多地还是扎堆‘热门专业’,如金融、法律、外语。”武汉大学毕业生小程说。

转专业的政策也存在设计上的问题。“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弥补了填报志愿时盲目选择的影响,但不少学校有这样的规定:只有本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才得以获得转专业资格。规定的初衷是限制转系人数,但切入点却偏了,既然本专业学得很好,为何还要转专业,逻辑上说不通。”北京大学毕业生小杨说。

部分高校也在尝试从招生的源头进行改革,比如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专业课,在专业分流后进入不同专业领域学习。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张进说,这种招生连接了大学的培养模式,“大类招生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

有高校教师认为,大类招生对学生来说,扩大了专业选择空间,而且给予了学生了解专业的机会,可以结合学习情况和社会需求,理性进行专业的二次选择。但从实际操作的案例来看,大类招生仍然存在专业分流时学生扎堆热门专业,导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出现。

姜萌认为,高校的改革和尝试需要时间,学生们不应该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此。

“孩子和家长应该从高中开始就考虑自己的人生规划,尽早对高校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求学经历,最终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姜萌说,“现在,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缺乏‘恋爱期’,直接步入了‘婚姻殿堂’。这样的‘婚姻’不会太幸福。”

据了解,美国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进行职业测评和性格测评,测评结果可以对人生和职业规划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姜萌说,“能够应用测评软件——比如职业测评软件和性格测评软件的中国中学生少之又少,很多学生更是对这类软件闻所未闻。”

“我现在最期望的,是报考指南上大学对专业设置有明确清晰的介绍,或者高校在网站上清晰说明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另外,大学各专业的排名应当明确。”正在备考的刘小小这样说。(张玲玮 姚雪青)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