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分析评论 > 正文

“暗访式”治贪为何屡获“大丰收”

www.fjsen.com 2012-05-28 16:47  付娜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据统计, 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短短二十天时间内,全省查处商业贿赂案办案数量增加494件, 增幅达37.1%;查处涉及商业贿赂的国家工作人员增加263人, 其中科级以上干部增加193人,增长75%,处级以上干部增加38人,增长50% ;查处“保护伞”人员新增14人,增长40%。(据5月25日 《羊城晚报》)

广东省开展“三打”活动以来,可谓收获颇丰。仅仅4月28日至5月18日,短短20天时间,查处的各级违纪官员就多达数百人。其中,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就有38人。前往“三打”一线进行暗访的记者,在这场行动中称得上“战功赫赫”,让人在赞叹之余不免疑惑,为何“暗访式”的揪贪、治贪行动往往成效显著,而日常持续不断的反贪工作却收获甚微呢?

据报道,广东省委选派多名媒体记者参与“三打”,对排查出来的重点案件线索进行暗访,抓提高核查率、突破大要案、砍“链”挖“伞”全面攻坚。不难揣测,省委之所以动用媒体记者这些“生面孔”实施“暗访挖料”,一是因为媒体记者与各方官员接触较少,不易被识破身份。另一方面记者与官员之间不存在人情关系,能最大效率地查出最真实的问题。而其他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时,难免会产生“熟人效应”,导致在调查过程中卖人情官司,掩饰庇护,产生“漏网之鱼”。

通过记者暗访查出大批违纪官员,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反腐途径。但是靠突袭式、暗访式等方法治贪,实为治标不治本。而暗访式治贪屡获丰收,也恰恰说明了当前反贪、反腐制度的缺失。同时,每逢暗访、突袭,必有所获,但频繁的干部考核程序却很少将违纪干部“查”下马,也正反映了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出了问题。

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一种“洗碗效应”,即工作就像洗碗,吃完饭之后爱洗碗的人,打破碗的几率就大,而不爱洗碗的人,打破的碗就少。就像平时考察、考核干部,干的越多、查的越细的人,就越容易得罪人,今后在自己的升迁之路上就会遭遇更多阻力。而那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得罪人就少,相反,还会收获不少的人情关系以作助力。如此,便导致日常的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成了“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查不出违纪官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组织部门、纪检部门,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察监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作风,取决于这些部门发挥作用的程度。因此,若想改变突袭暗访“大丰收”的尴尬局面,就必须从根本上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和纪律检查制度,进一步加大老百姓对干部的评议、认同的权重,让百姓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从而避免在考察、考核过程中出现“压住下级、糊弄上级”这种蒙混过关的现象。并且,也可以对负责考察、考核干部的部门起到监督作用,避免这些部门工作人员在人情关系面前不作为。另外,要加强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履职尽责、公私分明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其主动履行职责,承担义务。对于难以发挥监管作用的工作人员,必须调离岗位并视具体情况给予处理。

治腐、治贪、治庸等行动,都是净化干部队伍,巩固执政基础的有效措施,需要常抓不懈,抓出实效、抓出成果。各类廉政风暴只能掀起一时的严打热潮,但长效作用的发挥还要依靠相关部门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必须以完善的制度、过硬的监管把住关口,以免暗访式治贪行动扇了监管部门的脸。

  • 责任编辑:蓝晓梅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