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
www.fjsen.com 2012-09-30 10:40 来源:半月谈 我来说两句
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一直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一直持颇为开放的心态。在为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东方智慧感到骄傲的同时,并不妄自尊大,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印度的文化。到公元3世纪,佛教已广为传播,出现了各种学派,到公元7世纪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派。与此同时,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经过长期融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年以后,当佛教早已在印度没落时,中国保存的大量佛经“反哺”印度,弥补了印度历史的很多空白。 公元7世纪,当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中国正处于盛唐时期,但中华文化并没有排斥这种外来文化,而是允许其自由传播。到12世纪,伊斯兰教已大规模传入中国,宋朝政府特意颁布保护穆斯林的财产法。到13世纪,伊斯兰教徒遍及全国,元朝政府专设伊斯兰教事务机构,给予伊斯兰教传教者诸多优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伊斯兰文化构成了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基督教也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唐王朝先后在长安等地修建许多教堂。在耶稣诞辰日,不少王公贵族会亲自为教堂题匾送礼,以示庆贺。13世纪时,基督教在中国盛行,连皇帝忽必烈的母亲都是一个基督教徒。17世纪,包括利玛窦等在内的欧洲传教士更是纷至沓来,在中国发展教会,培养信徒。 公元8世纪前后,犹太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均有犹太人定居过的记录。10世纪,在开封等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团,开封至今还保留着有700多年历史的犹太教堂。犹太教来到中国,获得中国统治者“一视同仁”的待遇,犹太人始终与客居地的其他民族和宗教集团享有平等权利。犹太教与儒教、佛教和道教相互扶持,和平共处。 “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外交哲学和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被沿途各国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舰队,但舰队远航的目的并不是抢掠土地,索取财物。郑和的船队从东南亚到东非,远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路带去的是互利贸易和邦交友谊。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