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喜迎党的十八大> 最新动态 > 正文

10年:宏观调控彰显中国智慧

www.fjsen.com 2012-10-25 16: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4

出手更加主动:“前瞻性”富含深意

核心提示:10年来面对经济形势的风云突变,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和严谨,通过密切关注和深刻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改进风险应对预案,维护了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也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宏观调控如何做到科学?这就需要对经济形势有正确的预判。

例如,2004年年初,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形势,专家对经济特点的判断意见不一。有人预言通缩,有人担心通胀。或胀或缩,先胀后缩,既胀且缩……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形势之复杂。这种复杂的局面还在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宏观经济日益显示出其运行的复杂性,或许人们刚刚还为通缩苦恼,一转眼,局部过热已迫在眉睫。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至今日,已很难用单一的判断来描述我们所面临的形势。这恰恰是中央强调“当前是改革发展重要关口”的原因所在。很多专家坦言,现在的宏观调控,一是对形势的把握和判断变得更为复杂,需对其进行具体和动态的考察;二是调控变得更为艰难,旧有的调控体系面临调整,调控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也将更加依赖市场。

10年来,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一次宏观调控都充分汇集了各方智慧。这离不开一套健全的科学决策机制。每年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来年调控方向,宏观经济部门广泛听取一线声音,汇聚专家智慧,使宏观调控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

回顾10年,不难看出,得益于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充分发挥,我国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都作出了正确的预期判断,由于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不断提高,调控出手更主动,收效更明显,中国这艘经济巨轮正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破冰前行。

5

目标更显远见:“稳增长”更重质量

核心提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城乡地区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强调有必要实行松紧适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同时,加大对“三农”、社会发展、区域协调和其他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科学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了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两大弱点:其一,粗放型的耗用资源、低效益地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二,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增长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10年来,宏观调控始终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例如,党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初明确指出“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

到2004年底,中央要求继续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与此相配合,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几年都将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确定为8%左右,并一再强调各地务必不要层层加码,相互攀比,而要将重点放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10年来,我国不断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做到“有保有控”。在进一步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年间,我国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大幅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亿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分别增长9.2%和8.1%,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本报记者 冯 蕾 李 慧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