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腔南下入闽 北路戏“乱弹”风靡闽东
www.fjsen.com 2012-12-12 17:20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我来说两句
北路戏,俗称“乱弹”,流行于以寿宁县为中心的闽东地区,以及浙江南部与寿宁邻近的县份。据明冯梦龙《寿宁待志》记载,崇祯年间(1628~1644年),寿宁民间已有戏曲班社活动。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闽东、闽北地区已出现不少乱弹戏班,著名的有“新长春”、“新品福”、“新吉祥”等班,经常往来于粤、赣、浙一带演出。由于戏班众多,老百姓便以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其为“上路班”、“下路班”、“南路班”和“北路班”;因“北路班”名声较大,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定名为“北路戏”。 北路戏以西秦腔和吹腔为主,它传自浙江一带。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徽调、汉调、滩簧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这一阶段北路戏的传统剧目有《劈山救母》、《奇双会》、《铁沙弓》、《铁莲花》、《翠衣缘》、《打金冠》、《下陈州》、《玉麒麟》、《罗成写书》等。清咸丰元年(1851年),罗源县大湖村叶斗斗组织“三祥福”北路班,有20多个演员,拿手剧目为《下三关》和《虹霓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解散。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年),北路戏吸收四平戏的部分传统剧目,并出现与徽班相结合的戏班,改唱皮黄声腔为主,所演多系京剧剧目,如《乌盆计》、《小上坟》、《三国》、《水浒》、《隋唐》等,北路戏进入兴盛时期,连屏南、福安等地的平讲班,不少也改唱乱弹,故民间有“平讲假乱弹,琴箫乱对弹。”的谚语。清光绪以后至抗日战争前,京剧盛行,北路戏受到很大影响,戏班排练上演《施公案》、《济公传》、《粉妆楼》、《狸猫换太子》等京剧连台本戏。古田县鹤溪边村老艺人陈金备(1862~1939年)主班的“新祥福班”最为著名,被老百姓称为“北路一”。民国16年(1927年),老艺人李俊弟在福安县洋头乡创办“胜祥福班”,邀请温州皮黄班艺人参加,一时名噪闽东,被誉为“北路二”。据1957年调查,北路戏共有100多个传统剧目。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22]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提名:《爱在廊桥》
- [ 07-15]宁德状元坊里的寿宁北路戏 让游客感受古老剧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