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志愿者赶考 见证民间救援力量五年成长
www.fjsen.com 2013-05-20 16:06 周清树曹一莎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最大变化 志愿者组织完善了后援机制 “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刘宝宗带了一个小团队做社会服务,背包里放着水、药便进入了灾区。那时,他甚至不知道NGO是什么。 像自己的变化一样,刘宝宗发现,志愿者组织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较之5年前“成熟了很多”。 最大的变化是志愿者团队完善了后援机制。后方负责保证后勤、信息汇总,并不断有新的队员替换,各种资源不断进入前方,保证了在灾区的团队的可持续运作。 在以前,“一拨人来了就闷头干活,累了或者断了后援,就回去了。” 5年前,志愿者类似上述一腔热血却只停留片刻或提供的服务与灾区需求不符,成为当时公众对志愿者的诟病之一。 统一调配 志愿者团队与官方“相互协作” 另一个变化来自志愿者团队与官方的合作。像刘宝宗的团队一样,省内、外志愿者团队进入芦山县城后,到共青团四川省委设立的服务处登记,接受统一调配,并共享信息。 共青团四川省委学校部部长丁云介绍,震后,团省委成立了志愿者中心,在芦山县设立了9个点,并在清源乡、龙门乡、太平镇等乡镇设点。他们每天晚上组织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开会,分享做了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 丁云将团省委与志愿者组织的关系称作“相互协作”。 这是一种重要且积极的变化。刘宝宗说,救灾是一种社会行动,其根本理念是参与者应该一起行动,信息共享。“我觉得团省委将进入灾区的组织联合起来很好,否则的话,各个组织获得的信息混乱,各干各的,发力点是分散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共有170多万名志愿者来到灾区。志愿者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场,被媒体称为“民间力量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中国志愿者组织开始萌芽”。 像乐观者当初所坚信的愿景一样,5年之后,一些萌芽的志愿者组织已经成长,甚至趋于成熟。 例如刘猛的团队。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05-15]专家回应建筑抗震热点:汶川灾后重建项目不抗震?
- [ 05-14]雅安港澳援建项目灾损结果出炉 经受住地震考验
- [ 05-13]外媒聚焦汶川地震5周年 灾民坚信“会有好日子”
- [ 05-13]汶川见证“中国力量”--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
- [ 05-13]汶川芦山震后“龙门山”仍重点监测
- [ 05-13]汶川地震五周年:祭
- [ 05-13]汶川震区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四川全省平均水平
- [ 05-12]从汶川到芦山:灾难医学救援凸显五大优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