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溯源
2013-12-20 15:09 来源:福建省情资料库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京剧在闽南地区也相当盛行。当时厦门出现“国乐研究社”、“通俗教育社京剧部”、“落海工会京剧部”等组织。又有业余的“艺余票房”、“怡怡票房”、“励群票房”等业余爱好者,演出《四郎探母》、《定军山》、《玉堂春》、《甘露寺》、《打渔杀家》、《铡美案》、《白虎堂》等。仅漳州、厦门两地就有“联凤”、“联华”、“天仙”、“天声”、“沪联”、“沪声”等固定剧团,其中不少名演员来自上海与浙江。“天声”京剧团在漳州时间最长,1955年后,改为龙溪京剧团。泉州在30年代组织有业余性质的京剧团体,其中以“籁如票房”最为有名,有人以“籁如”二字撰写“存头对联”云:“籁本诸天,看我略陈丝竹肉;如云是幻,听他评说古来今。”抗日战争胜利后,晋江县石狮镇成立三余京剧社,演出《薛平贵》、《黄鹤楼》、《投军别窑》、《刘备招亲》、《贺后骂殿》等剧目。此外,还有大上海、金连升、天连升、福乐升等京剧班社在晋江地区活动。民国26年(1937年),闽北浦城县城成立浦城平剧团。民国30年(1941年),建瓯县成立“感春平剧社”,民国31年(1942年)2月1日,举行成立11周年纪念大会,公演了《天齐庙》、《彩楼配》、《举鼎观画》等剧目。 民国36年(1947年),菲律宾归侨龚君等在泉州花巷发起组织“国风平剧社”,演出《乌龙院》、《翠屏山》、《打严嵩》、《辕门斩子》等大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鼎县于1953年成立溪西桥京剧班;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京剧团奉命转为地方剧团,改名“福建省京剧团”。1958年,泉州市成立“泉州市京剧团”。福建省京剧团于1954年,由李盛斌主演的《武松打虎》获华东区首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65年,姚颖华执笔的《红色少年》参加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各地京剧团被解散,全省惟独保留省京剧团,专演《红灯记》等“样板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省京剧团得到恢复与振兴。80年代,创作演出《东邻女》、《五颗明珠》、《郝摇旗》、《真假美猴王》、《陈嘉庚》等大量新剧目,其中《真假美猴王》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杭州等地巡回专场演出,2年时间爆满400多场,并为在京的外国驻华使节作专场演出,随后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90年代创作的现代戏《山花》,获省委和宣传部主办的“向建党七十周年献礼”征文一等奖,并晋京演出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与“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创作奖。《雷锋之歌》从1991年至1993年连演300多场,受到中宣部领导的赞扬。1995年9月19日至11月,福建省京剧团首次赴日本,为青少年演出《穆桂英》、《拾玉镯》、《悟空八戒斗强徒》等。同时,省京剧团还举办有30多人的学员班,培养后继传人。1997年,剧团参加福建省“迎九七庆香港回归”大型文艺演出。 |
相关阅读:
- [ 12-10]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首次披露大量讲话文章
- [ 12-09]李长春部分“内部”讲话首次公开 本人逐篇审定
- [ 11-28]史上最性感最惊艳的京剧着装 颠覆传统印象
- [ 11-26]英语演讲比赛时唱京剧 大二女生出奇招获第二
- [ 11-24]史上最性感最惊艳的京剧着装 颠覆传统印象
- [ 11-24]老外镜头里伟大中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