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亲录:湖南稻文化对世界贡献巨大
2014-07-02 17:14:54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红网长沙7月1日讯(记者 冯钧 廖洁 通讯员 周聪颖)湖南道县的寿雁镇玉蟾岩,出土了兼具野生稻特征的栽培稻炭化稻粒,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18000年到22000年,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常德澧县城头山,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以前。有关专家透露,这一记录很快将被同在澧县的另一块古稻田打破。这些物证的陆续被发现,足以说明湖南稻作的历史深远而厚重。稻作文化在时间积淀的沃土中发芽绽放,多姿多彩。 “湖南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围绕稻作衍生出各种文化,推进人类历史不断向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国家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工程实验室主任林亲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湖南在考古方面的哪些证据可以佐证湖南稻作文化有着深远而悠久的历史? 林亲录:湖南境内很多地方发现了稻作遗址,地域分布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在国内外罕见。据王佩良等学者研究和相关专家考证,在远古时代湖南各地有许多野生稻禾。1981年茶陵尧水乡艾里村发现了野生稻禾,专家称之为“茶陵野生稻”。江永至今还有成片的野生稻禾。1993年和1995年,考古专家在永州道县发掘玉蟾岩时,发现了4粒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该遗址还出土了锄形石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湖南即开始了水稻耕作。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湖南形成了丰富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稻作文化,在民间信仰、岁时节气、民间游艺方面莫不有所体现。如农历六月初六是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传统农祀节“禾兜节”。每到这一天,农人杀鸭敬五谷大神,并宴请亲朋友邻。吃饭前,主人戴着斗笠到田头给五谷大神挂青,设酒祭奠。直接或间接反映稻作生产的传说故事、民间艺术不胜枚举。如湘西土家族《梯玛歌》、苗族《古老话》、侗族《侗歌》、瑶族《盘王大歌》,苗、瑶民族的盘瓤图腾等。其中,侗族大歌最为有名。它来源于水稻民族的自然歌唱、劳动传承、爱情诉说和人间友爱,如同一部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它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湖南数千年稻作文化的优秀结晶。湖南各地方言里有许多反映物候农事的农谚,如“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饶有趣味,而且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种植口诀。 |
相关阅读:
- [ 06-27]沈阳稻田打造3D画 “哪吒”造型亮相
- [ 06-21]云南稻田一夜冒出一个村 是否有干部参与还在调查
- [ 06-19]老板送货到龙岩 十多万元稻谷遭“副局长”截留
- [ 06-19]老板送货到龙岩 十多万元稻谷遭截留
- [ 06-18]诏安白洋乡洪水退去 绿油油的稻田重现
- [ 06-16]台湾“稻草熊”坐镇田间驱鸟 萌态十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