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讲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再造
www.fjnet.cn 2014-07-16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谈到角色,很多人都讲:几百年前的医生来到现在的医院,发现他基本不会看病,但是几百年前的老师,来到现在的教室,似乎拿起粉笔仍然可以讲课。虽然这个说法不够客观,但是似乎也基本符合现状。不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可以促使教师角色再造,让来自古代的教师大吃一惊呢?

信息技术促使教师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

在工业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了更为精细的分工。对于医生来说,尽管没有采用流水线,但是医生在检查和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包括检验师、麻醉师、护士等等,这些人都和医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工,从而可以让医生取得最好的医疗效果。对于演员亦是如此,舞美、道具、灯光、音响等支持人员也是和演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工,从而可以让演员取得最好的演出效果。对于教师则不然,尽管学校也有行政后勤等支持人员,但是在教室中,不管教学仪器发生了什么变化,几百年来基本上一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那么教师为什么不可以享受医生或演员的待遇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每一位教师像医生或演员一样,都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那么现在的中小学乃至高校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人力成本。但是有了信息技术就不一样了,比如一门MOOC课程可以同时让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一起学习,这就产生了规模效益,就可以为主讲教师配备辅导教师、助教、教学设计专家、课件设计专家,甚至是专门批作业的教师,这样就可以像工厂一样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每一个案例进行精雕细琢,或许真的可以收到比面授更好地效果。

如果真的这样实施,教师将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教师形象,教师群体将会更加多元化,其中可能有主讲教师,有辅导教师,有助教,甚至还有“导演(教学设计专家)”、“舞美(课件设计专家)”和“道具(教学资源专家)”等,而其中每一个人因为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所以也才能更加专业化或职业化。

当然,如果真的这样,对于大量从主讲教师变成辅导教师的老师,眼看着自己的三尺讲台快被抢光了,思想上是否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呢?不过,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当年的手工业者都非要自己完整负责一件事情,而不愿意到流水线上负责某一道工序,工业化能实现吗?人类能够有今天的繁荣和昌盛吗?其他行业的人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工,教育领域就真的不能吗?

可能还会有人提出,教育不同于企业,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育人,所以,这样精心打造的教学团队或许有助于传递知识,但是在育人方面可能不一定行。其实不尽然,正因为这样的教学节省了大量主讲教师,我们就可以安排更多的老师专门从事育人的工作,比如中学班主任能不能专职化呢?安排一些精通青少年发展心理的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或许可以给学生更加周到细心的服务,真正做到“一个不能少”。

信息技术提升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改变教师的传统形象

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所有努力几乎都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能力。发明汽车、火车和飞机,是为了拓展我们双腿行走的能力;发明电话、手机,是为了拓展我们的听觉能力。但是具体到课堂教学,之前却比较少能拓展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一直给大家留下的是“粉笔+黑板”的传统形象。

我们仔细想想当前的信息技术的特征:几乎有无穷的存储空间,无限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快的带宽,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力。尽管信息技术仍然有许多缺陷,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使用者来说,信息技术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成熟”的技术。

比如批改英文作文,不是英语老师不敬业,现在的班级都那么大,要想仔细批改每一篇作文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现在市场上有一些英文作文自动批改软件,可以逐字逐句批改,质量也不错,已经在许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应用。这实际上相当于扩展了教师的大脑。

再如现在家长都很注重个性化学习,要实现个性化学习,就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试卷、每一次问答都进行精心地分析,并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但是面对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教师再敬业、再努力,他分析得过来吗?人脑不行,电脑可不可以?能否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和分析能力,自动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呢?现在大数据(Big Data)比较热,社会各界都希望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比如大型超市可以通过分析购物小票数据发现人们的购物习惯和购物规律,据此决定超市进什么货、怎么摆放?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可以,教育就不可以吗?

事实上,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sis)现在已经变成教育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人们希望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然后采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继而提供符合学生特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

如果以上都能实现了,教师可能就成为有一堆周边设备和技术支持的“超级教师”,就真的不再是“粉笔+黑板”的传统形象了。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再定位的平台和机会

弗里德曼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书中描写到,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阻碍地合作与竞争,因此世界变平了。后来又有人写过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吗》,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富裕的人们更加富裕,贫困的人们更加贫困,所以作者提出“世界真的变平了,还是变得更尖了?”

这两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我们分析当今的教师也很有参考意义。当MOOC课程推广到每一个偏远角落以后,究竟是让全球的教师“更平”了还是“更尖”了呢?

表面上看,因为MOOC课程的推广,部分优秀教师在全国乃至全球独领风骚,而许多教师尤其是弱势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能就沦落为辅助教师或助教等,这样看起来似乎变得“更尖”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每一位教师理论上有了大量的机会学习优秀教师如何讲课,从而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普通学校任职的教师,过去很难有机会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现在他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让别人学习自己的课程,甚至有机会借此到名校去工作,从而更加有动力去积极地讲好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比如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平台已经使一些普通学校的教师名扬全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功给其他年轻教师一个重要的启示,不管你身处名校还是普通学校,信息技术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身份再定位的平台和机会。广大教师不能仅仅因为自己在名校工作而“自傲”,也不必因为自己在普通学校工作而“自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变得“更平”了呢?

往大处讲,教师能均衡发展(更平了),教育公平可能也就容易实现了。最近几年,教育公平备受大家关注,社会各界都希望教育能够实现均衡发展。而在教育均衡发展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教师的均衡发展。比如现在备受各界关注的“择校”问题,实际上择的是“教师”,什么时候教师均衡发展了,教育公平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对于广大教师亦是如此。不过,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压力也可以变为动力,或许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教师真的能够实现人类教育史上的华丽转身,从主要依靠大脑转变为依靠大脑和周边设备,从主要依靠经验转变为主要依靠数据,实现教师角色的革命性再造,或许能够彻底改变“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师形象。(尚俊杰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战略与任 战略与任 战略与任 战略与任 战略与任 战略与任 战略与任
温家宝 温家宝 温家宝 温家宝
温家宝 温家宝 温家宝 温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