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约会建筑奇葩中国传统村落--石牛尾村
2014-09-11 15:50:04 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漳浦方言:有石牛尾富,无石牛尾厝。以“富”和“厝”闻名遐迩的石牛尾村位于漳浦旧镇海云山(俗称乌石岩山)东麓,沈海高速公路从村前穿过,交通极其便利。石牛尾村因村边有状如卧牛的巨石得名,又因清代出过3个秀才而称秀才村 。2013年8月石牛尾村因其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荣登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漳浦县第一个被国家住建部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 我们一行从漳浦县城向东出发,途经旧镇浯江村、后垄村,山间田野一片浓绿,山村水郭绿林环抱,沿途蓊蓊郁郁的荔枝林让我们忘却了烈日之下的酷热 。 走进这座古香古色的古村落,仿佛走进一段意味深远的历史,陶醉于它精美的建筑艺术。置身此地,则有“ 山外青山楼接楼,游人寄在尘世外”之感。 石牛尾古村落主体建筑有三座三进相连的“四方后尾楼”,即闽南传统民居两进式四合院后加一座两层楼的建筑。字向座西朝东,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海云山麓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石块等建筑材料。听当地村民介绍此系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872-1877)武秀才林武泽承建。另一座座北朝南的三进建筑是文秀才林文士承建。这三座总建筑面积达30多亩,是土木石结构,工程耗量均五年以上,现还保存完好、墙体还异常坚固的主体建筑是三排平房抱着两丛座各三进的院落建筑,平房每排五间,围埕护厝每排4间,合计27间。两丛座的前两进均是“官厅”构式,每进也均是一厅两房,进与进之间各有两间左右厢房,边楼两间厨房。后进均是楼房。右边楼房上下各一厅两房,左右贴着两间平房;左边楼房上下也各一厅两房,左右各抱着上下各有4间的两排楼房。据传,这些楼房是达贵夫人和闺秀小姐住的,因此又称为“梳妆楼”。依照女性居住习惯,坐阴而选阳,开放而不暴露,含蓄而不腼腆的“梳妆楼”显示闽南独特的建筑风格。石牛尾村在开放与封闭的格局处理上恰如其分。疑重而不保守,活泼而不散乱。这种格局在建筑艺术上的探究是下过一番工夫的。 每座大厝屋顶皆有“燕子尾”屋角,中脊梁上的《水浒》、《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花岗岩门廊镶满石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的浮雕清晰可见、美轮美奂。 在这吉祥之地建房造厝,成就了秀才们荣宗耀祖、 造福子孙的梦想。 自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科举制度最本质的核心是重视人才与知识,体现了比较公正的原则与竞争的原则.它是科举出身的官吏不断地取代门荫入仕的功臣贵戚子弟的过程,使得官僚队伍的学识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社会的驱使和自身的努力,不少寒门出身者通过才能的竞争一跃成为政界和学术界的声威显赫的人物。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然而石牛尾村的秀才们,投笔从商,利用家乡乌石荔枝、龙眼等特产资源做强做大获取利润的最大值,积蓄巨资,大兴土木,成就一番的家族梦想。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梦想的延续。 石牛尾村在明清尚学之风极盛,曾走出了许多文人名士。其名符其实,村名秀才村一直沿用至今。石牛尾--秀才村与所在的浯江平原上 其他四十多个村庄同属乌石林姓家族,乌石林氏历史上有“世代书香”之美称,明清两代,学者济济。按时旧习俗,凡在外当官的乌石士子,族人为其于家乡祖祠之内悬挂匾额,以彰其功,勉励乡亲努力学习。在海云山西麓的倒亭隙,有一座明代石碑坊遗址,匾额镌刻“钦赐科第世家·云锺毓秀”,现珍藏于海云家庙(俗称乌石大厅),由此可见当时教育事业的鼎盛。 乌石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闽南第一古祠海云家庙,古学府遗址洉洗书院、紫薇书院、紫薇洞,八座古城堡(今仍以“锦江楼”最为完整),有由台胞林瑞国先生、林瑶琪先生等捐资兴建的乌石天后宫,还有数十处珍贵的摩崖石刻和数十座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墓……这些记载着乌石历史上辉煌本土文化的名胜古迹与石牛尾村相距不足两公里的路程。 石牛尾村村民都是乌石秀才派的曾儿孙。有几十位大中专毕业生。看来,秀才村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 一直承载着绵延不断耕读文明。 。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