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理论视界> 党建政治 > 正文

爱国主义: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4-12-11 11:05:39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郑思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日本政府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径,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激起了富有爱国情怀的中华儿女的极大愤慨。我们要倍加珍惜人民群众高涨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文明理性表达爱国诉求,把满腔爱国热情依法有序地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集聚伟力的精神纽带

历史反复证明,如果一个民族一盘散沙,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不可能,更谈不上实现民族振兴。团结统一、集聚力量,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只有团结起来,亿万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凝结成坚不可摧的强大凝聚力,才能汇聚成锐不可挡的排山倒海之势,强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爱国,既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高度负责任的使命感。这种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凝聚成了即使素不相识但也心心相通的文化基因,织成了即使人生道路迥异但也理想相同、殊途同归的强国梦想,能够熔铸成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紧紧地把大家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

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引领多样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凸显,这有利于思想的解放与社会活力的激发,但也给人们认清大方向、强化主心骨带来严峻挑战。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社会思潮,其中,爱国主义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之一。由于中国人同根同祖同文同源,对中国和中华民族具有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归属感,无论其他文化兴起的势头多么迅猛,也无法取代爱国主义在人们灵魂深处的位置。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仍然离不开爱国主义带根本性、基础性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我主权受到威胁和侵犯的时刻,中华儿女能够瞬间结成强大的爱国统一战线,就是有力的证明。

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整合多种社会利益。新形势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无论社会阶层结构多么复杂,利益群体如何分化,一个富强的中国始终是集中负载每个阶层和群体利益的最大载体,爱国主义始终是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追求,是社会心理的最大公约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帮助人们把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抉择,有利于人们在利益竞争面前保持理性和宽容,有效防止利益竞争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更好地实现和谐稳定。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迎难而上、战胜困难与风险的精神支柱

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只有迎难而上,在困难中砥砺智慧和勇气,在风险中锤炼风骨和精神,才能激流勇进,闯过险关,迎来光明而美好的前景。

爱国主义是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战胜千难万险的精神支撑。我们同诸多困难和风险的较量,往往既是经济、军事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精神、意志力量的较量。爱国主义具有克服任何困难而始终心志不衰、斗志不减的巨大力量,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强大精神支柱。那种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那种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民族英雄气概,那种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任何困难的民族自强信念,那种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等等,无不与爱国主义有着紧密联系。有了这些精神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大的风险也能化解。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能够屡经挫折而不屈,屡历坎坷而不衰,外来势力压不倒,帝国主义打不垮,始终呈现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昂扬风采,创造出五千多年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奇迹,从根本上讲,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所激发出的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历史的诸多重要关口,在社会进步的漫漫征程上,我们都能看到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牢牢地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壮大了五千年中华薪火相传的精神因子。每当国难当头、灾害袭来之际,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会极大觉醒,犹如冲天的号角在中华儿女的心头激荡,激起我们整个民族与困难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无所畏惧的民族气魄。在崇高精神的激励下,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从而以不同方式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抗争活剧。中华民族战胜艰难困苦的胜利进程,就是爱国主义显示巨大威力的生动写照。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民族。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往往使我们整个民族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异常卓越的智慧,表现出化劣势为优势的神奇创造力。必须看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拦路虎”。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越是遇到困难,就越是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胆识,转化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善于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世情国情党情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矛盾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切实把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为不断创造条件战胜困难的实际行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发展壮大、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核心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发展别无他途。也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为一些难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创造条件。

把爱国主义化作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科学内涵。但无论怎样发展变化,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始终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始终是中华民族无数赤子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始终是爱国主义最为厚重的历史意蕴。坚持这样的爱国主义,就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上来,使当代中国发生持续、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实现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正是在当代爱国主义的引领下,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以彪炳史册的实际行动了奏响了爱国主义最为雄浑激荡的伟大乐章。

把爱国主义化作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武器。维护国家利益,是爱国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已不再局限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是拓展到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即国家利益的重心已经由生存转变为生存与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最根本的利益。与此相适应,爱国主义鲜明地凸显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诉求和时代内涵。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强力推进,我国的发展已经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联,我国的国家利益已延伸到了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教育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切实维护我国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已成为时代要求。要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夯实维护国家利益的情感基础;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深化维护国家利益的理性认识,确立爱国行为的思想先导;加强爱国主义行为教育,引导人们以实际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国家利益。

把爱国主义化作推进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引导人们把爱国热情转化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实际行动,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仍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党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立足本职、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汇聚成推进民族复兴的浩荡潮流。(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林培雄 刘光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