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理论视界> 经济社会 > 正文

张继宏:依靠质量 创造新优势

2014-12-12 11:21:34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郑思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原标题:依靠质量 创造新优势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必然结果,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纵观世界各国低碳发展所采取的行动,结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低碳发展的现实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是关键。其中“中国制造”的质量创新是我国现阶段优化产业结构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能耗排放做“减法”与经济增长做“加法”的内在统一方法与途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既要减量又要增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当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化发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业不仅是最大的经济贡献者,同时也是资源、能源最大的消耗者与污染最大的排放者。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之后,众多发达国家清晰地认识到工业是经济的基础,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拾实体经济。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在低碳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应坚持工业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这不仅要适度降低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而且要提升工业制造业的质量水平。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最新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直接损失(包括废品及对不合格品的返修)每年超过1700亿元,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直接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对下游产业影响、市场份额损失、治理污染等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由于受制于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工艺流程与生产方式,很难在短期内使我国企业从微笑曲线的底部转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而“质量”作为一种重要的驱动要素,可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制造业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质量促进产品的升级,从而在保持我国产品规模数量优势的同时,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优势,达到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的最终最求。

二、产品质量创新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品质量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固有性能的创新,还表现在满足需求程度的创新。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低质量的基本表现,就是产品生产的数量大,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在性能、设计、外观等物理属性上存在相互复制与模仿,而且依附于产品的技术培训、终端服务、管理咨询也大同小异,无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的质量需求。而缺乏质量竞争力的众多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只能通过扩大产品产量而获得利润;不仅造成资源能源的更多消耗,排放的进一步快速增加,而且造成单位产品利润的快速递减。产品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消费者的满足需求程度越高,对产品的评价越高,其市场价格也就越高。产品的物理属性的创新更多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具有较长的周期与市场的不确定性;但若以现有产品物理属性的水平下,不断提升依附于产品的技术培训、终端服务、管理咨询等质量水平,不仅短期内可以增加产品质量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有利于碳排放总量的控制,有利于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三、质量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资源、能源、劳动力及资本等低成本的要素投入,但随着资源、能源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追求,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本流动性趋于紧张,使得我国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面对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十分迫切。面对出口与投资增长幅度不断下降的局面,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刺激消费需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虽然2012年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比前些年有所提高,达到49.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低20到30个百分点。在我国不断增强的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下,质量创新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可以在短期内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众多研究表明,顾客满意度与个人消费支出呈正相关性关系。质量创新可以在产品的固有性能与满意程度方面,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使用友好性、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从而可以在短期内刺激个人消费支出,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增加货币流动性。另外,质量创新还可以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加快科学技术创新的积累,同时不断拉动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从而改善我国投入产出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达到低碳发展的目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