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开幕式综述
中国网泉州2月11日讯 (记者 郭素萍)2015年2月11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幕。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分别致辞,新华社社长蔡名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发表大会演讲。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主持。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嘉宾汇聚古城泉州,围绕“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共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共商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途径和办法,共同谱写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跨越时空,赋予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这一构想跨越时空,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也必将为沿线各国经济合作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各民族、各文明的和平相处、交流融合、协同发展展示更美好的前景。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融合的新阶段之际,中国政府面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为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合作、共谋发展勾画了美丽蓝图,一经提出,即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引起积极反响。蒋建国介绍说,“一带一路”已成为境外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海外图书出版的重要选题、国际智库研究的重点课题。“一带一路”构想提出时间不长,大势逐渐形成,影响遍及全球。
作为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超越时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从千百年前走来。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汉武帝就派使者远航南海和印度洋,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交往的大门。在连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沿线国家之间不仅实现了贸易上的互通有无,对经济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更要向未来走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引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宽广胸怀。这一历史同时也证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人民,通过和平友好的合作与对话,实现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增长,是最佳的也是可行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则指出,远在2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启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随着交往交流的日益增多,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两条重要的国际通道,一条在陆地、一条在海洋,这就是时至今日人们仍啧啧称道的丝绸之路。其中,贯通东方与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与东南亚乃至于非洲的许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既是一条贸易之路,也一条文化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堪称历史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互联互通的典范。
注重形成共同理念和意识,积极开展务实合作,着力推动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沿线各国人民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带一路”宏伟构想提出以来,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与沿线20多个国家领导人会晤畅谈,在APEC会议、中阿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多、双边重要国际场合阐述合作共赢的理念和主张,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在演讲中说,建设“一带一路”,与沿线各国加快发展的美好愿景相契合,与各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相契合,受到普遍欢迎和广泛支持。“一带一路”提出一年多来,沿线许多国家积极推出对接政策,规划互联互通项目,深化人文交流,古老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正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
人们注意到,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斯里兰卡,两国领导人就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达成了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作为新闻出版部门负责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参与、见证了习主席此次出访的有关工作。他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成果,使用了四个“力”进行了概括: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力和运筹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一重大合作倡议对沿线各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指出,在过去两年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等领导人的多次出访中,分别与相关沿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务实谈判与合作,一批重大的经济合作项目正在得到落实。当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非中国一己之力可以胜任。尤其是在当前的起步阶段,不仅需要沿线各国的政府、企业、智库、媒体等各方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从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入手,共商共建,稳步推进,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为此,周明伟局长强调,要通过举办这次研讨会,加深相互了解,增强一系列共同体意识:
一是利益共同体意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虽然沿线各国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不同,但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目标相同,而且各方经济贸易的互补性很强,深化双边多边合作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
二是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困难面前,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把各方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大家的互补性结合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汇起来,把不同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合起来,推动建立地区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它也将推动该地区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三是责任共同体意识。无论是亚欧人民传统的智慧,还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们的最新经验,都表明集思广益、携手应对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共同需要。这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我们应共同分享;存在的威胁,我们应合力化解;产生的责任,大家要共同承担。作为倡议方,中国将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把沿线各国人民的利益、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需要把丝路精神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重现昔日辉煌。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明确目标与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指出,中国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扩大与沿路国家的利益互惠,与沿路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沿路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他提到,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
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参加G20峰会、上合组织首脑峰会期间以及在其他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打造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进一步深化。这一目标的提出,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其他国家携手共建、同舟共济,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意愿,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筑牢政治互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指出,无论是朋友之间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交往,都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利益诉求多元,尤其需要我们真诚相待、坦诚相见,尊重各自的道路选择,尊重各自资源禀赋差异,求同存异、求同化异,扩大政治互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道路上,一起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立足务实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谈到,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以海洋为纽带,在市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一个更加注重海洋合作与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与东盟的贸易额已超过4000亿美元,有望在2020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对外输出资金、技术和投资项目,而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增进与各国各地区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王伟光的结论是,毫无疑问,在世界经济走势持续低迷、充满风险和变数的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作用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指出,中国人历来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和为贵”、“和气致祥”、“和气生财”。海上丝绸之路开创的和平航海模式,使得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持续数个世纪繁荣兴盛的根本保证。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发展壮大后的中国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愿意和沿线各国人民一道,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使和平、和谐、和睦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旋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指出,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要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当今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强调形成合力。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建设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沿线各国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对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要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的真实记录者、积极推动者,增进沿线各国人民认知认同,加深各国人民友谊,凝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中国最大的新闻机构,新华社将围绕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报道力度、创办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则表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沿路各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同时也是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应当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作为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高端智库,愿意进一步加强与沿路各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智库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表示,中国外文局作为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对外传播交流机构,将把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特别是文化、文明的交流,作为其重要使命与责任,期待以多种形式,与沿线国家的出版智库和媒体开展对话合作,推进全方位的人文交流,为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注、相互欣赏、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做出贡献。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则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属于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涵盖基础设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各个领域,不仅参与主体多元,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民间主体地位,而且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需要从多角度、多领域和多视野开展深入研究,集合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共同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路径,找到共同利益交汇点,增进合作共识,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不断拓展地缘利益空间。事实上,各位与会嘉宾还提出了很多有关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具体设想和建议,比如沙特伊玛目大学的萨利赫·阿萨格瑞教授提议设立一个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组织;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先生提议建立“丝路自贸区”;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议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战略布局……诚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所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要实现道路互联,更要实现心灵相通。我们要发掘古代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人文交流潜力,使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让亚欧非大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将从丰厚的历史积淀中吸取营养,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出积极的贡献。
福建,千百年来面朝大海,而今再度春暖花开。
这里是世所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这里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介绍说,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即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明代前期,郑和从福州开洋远航七下西洋;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近代中国五口通商中,福州、厦门占了其中之二。他评价说,这种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突出优势。
然而,历史属于过去,只有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全方位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福建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介绍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发展区域,福建长期以来与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有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现在,福建更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完善海陆空及信息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口岸通关机制,促进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便利化。二是深化多元贸易往来。加快建设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拓展与东盟自贸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总量,支持企业到海丝沿线国家投资。三是积极推进海洋合作。以海水养殖、渔业加工、海洋科技和海上旅游等为重点,推动建立一批合作园区。同时,共同探讨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路径。四是推动人文密切交流。办好丝绸之路电影节、东亚文化节等活动,推动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全面深化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的互补合作。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化,福建的改革与现代化事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结束语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所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凝结的人文精神。秉持这样的精神,中国人民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共同谱写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