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传佛教中用人头骨制造的法器
西部网讯(记者敬泽昊)用人骨制作的法器,相拥而吻的佛像,表情狰狞的面具……为了迎接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包括这些文物在内的150件青海博物馆馆藏藏传佛教艺术珍品,亮相西安市博物院。从今天(5月16日)起,在未来两个月的展览期内,西安观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一睹风格完全有别于中土佛教的藏传佛教艺术。
风格迥异的藏传佛教艺术
“如果你看了旁边展出的西安本土佛教造像,再来看我们青海收藏的这些,你一定会惊讶,同样是佛教,差距怎么能这么大呢?”青海博物馆馆长祝君说。
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印度。由于地缘的关系,传入中国的路径大不相同。一支由印度本土,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直接传入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另一支一路向北,从新疆进入中国后发展成为中土佛教。
相对来说,藏传佛教保留原始佛教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中土佛教,由于传播过程穿越多个文明,逐渐演变出和藏传佛教完全迥异的艺术风格。
比如用人骨制造法器,在接触中土佛教更多一些的国人眼中,这一行为实在太过残忍。但在藏传佛教的教义中却不这么认为,相反他们觉得用这些人体器官制作法器,具有强烈的驱魔降妖的功用。
同样,展览中出现的几件“相拥而吻”的佛像,对于讲清心寡欲的中土佛教而言,也是无法理解的。但在藏传佛教密宗的教义中,这种姿势被称为“双身修”,是这一宗派非常提倡的修行方式——只有阴阳二体结合、才能促使修炼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特殊变化,从而激发出深层的智慧。如今,在印度保留的早期佛教造像上,还能找到了大量这样的姿势的佛像。

这种姿势被称为“双身修”,是这一藏传佛教密宗非常提倡的修行方式——只有阴阳二体结合、才能促使修炼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特殊变化,从而激发出深层的智慧。

剪贴而成的唐卡

清代的藏传佛教经书

藏传佛教认为,越是狰狞,降妖除魔的效果就越大。

由胫骨制成的鼓锤

藏传佛教中的弥勒佛是个瘦子

西博推出移动导览系统
在“妙境梵音——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展”开展之际,西安博物院面向游客,特别推出移动导览服务系统。每位进入院区的游客,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参观路线,主要景点介绍,馆藏文物等信息便一览无余的出现在手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