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雷击具有三大致命伤害

2015-06-25 08:55:59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郑皓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7月15日傍晚,广东省南海市狮山镇狮西木板厂一名30多岁的女员工在上班路上遭遇雷击,当场死亡。据悉,这已是南海今年发生的第四起雷击死亡事件。

广东省气象局防雷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绿文博士说,6月至9月是雷暴活动的活跃期;一天中,15时至17时是雷暴活动的频繁时段,也是雷击事故高发的时段。一次雷电放电能量平均为3万安培,电位在1000万伏以上,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摧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击死人畜。然而,人们对雷电灾害的防范意识还十分薄弱,雷击伤亡事件不断。

雷击具有三大致命伤害

南方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东升说,近几年,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被雷电击伤的人仍以旷野露天作业者居多。他说,一旦被雷击中,会对人体造成三种致命伤害。

一是伤害神经和心脏。强大的闪电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时,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挛、心搏停止,严重时心脏会停止跳动;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也会使受害者停止呼吸。

二是烧伤。电流、电压作用于周围空气,出现局部高温,瞬间温度可达两三千摄氏度以上。强大的电流通过肌体时会造成电灼伤、肌肉闪电性麻痹甚至烧焦。

三是雷电冲击波造成的内伤。这部分患者遭雷击后,可能表面看着没什么事,其实已经有颅骨骨折和内脏损伤。“有的人送来医院的时候看外表好好的,但过两三天就死了。”陈东升说。

遭雷击后这样救

求助“120”并没有错,但如果你在等待的时间里什么都没有做,那就大错特错了。

“雷电伤人是经常发生的,被雷击中者通常会发生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的现象,这可能是一种雷击‘假死’的现象,要立即做现场抢救。”陈东升说,几年前,一名遭雷击的中年女性从别的医院转来南方医院急诊科时,心脏骤停已6分钟,但医生坚持急救100分钟后,她活了过来。“她能活过来关键在于,从家属发现的第一时间直至送到医院,一直坚持心肺复苏按压急救。”

需要提醒的是,抢救雷击伤员时,应首先救治近乎死亡者。施救的人首先要注意安全。事发地有招雷因素,应转移到安全环境后,第一时间做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边做边打“120”送医院,坚持到救护人员到来。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被雷击中的人体内还有电,而不敢去触摸他,导致抢救时间被拖延。

此外,要注意给伤者保温。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雷击还可能使伤者的衣服着火,如果伤者衣服着火,马上让他躺下,使火焰不致烧及面部。也可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用冷水冷却伤处,然后再用干净布块包扎,送医院治疗。

“雷电冲击波对人体的伤害是迟发性的。遭雷击后,就算自我感觉没事,也最好去医院作下检查,确认是否有内脏、骨骼损伤。”陈东升建议。

油性肌肤、体温异常及精神压抑者更易招雷

陈东升说,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物电阻也不同。有研究显示,皮肤油腻、身体潮湿(人正常几千欧姆的电阻,淋湿洗澡后就变成几百欧姆)、皮肤温度过高过低、精神压抑者,体内电阻较小,这部分人更容易招雷。根据“电流=电压÷电阻”,这部分人一旦被雷击,通过身体的电流量也相对较大,更容易重伤毙命。

同样被雷击,为什么有些人一击毙命,有些人只是受伤?陈绿文解释说,在一块雷云下面,雷击其实会有一定的范围。在此范围内,雷击包括雷电接地点位置(放电主通道)的伤亡和接地点附近受强电流影响的伤亡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个人身高、体内电阻的细小差异,对雷电作用影响不大。雷击伤亡程度往往取决于所处的位置离放电主通道远不远。处于雷电接地点位置的人,往往一击毙命;而在接地点附近的区域,在跨步电压作用下的受雷击者,大多数只是受伤,但雷击当时两脚分开距离越大,造成跨步电压越大,伤势越重。

陈绿文说,防雷主要应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远离可能被雷击的物体和场所;二是设法使自己及随身携带的物品不成为雷击“目标”。

(记者董永春 通讯员黄国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