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以笔为戈的烽火岁月
2015-09-02 17:15:4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新华社福州8月31日电 (记者刘姝君 陈 旺) 在福建省永安市霞鹤村,一座宗祠隐蔽在茂林修竹之间。70多年前,改进出版社的编辑人员顶着日军的炮火,在古祠内笔耕不辍,印刷机彻夜轰鸣,出版物源源不断地从这个小村庄运往全国各地。而这只是永安抗战出版文化的冰山一角。 1938年5月,东南沿海遭日寇铁蹄蹂躏,福建省会由福州市迁至永安市。即便深居闽中内陆,抗战期间,永安仍遭受日机14次无差别轰炸。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文人学者以笔代枪,在全国范围内发出团结抗战的声音。 “当时永安7万多人口中,大约一半为外来人口。”永安市博物馆馆长罗旌灌告诉记者,这其中包括著名作家黎烈文、评论家杨潮(羊枣)、画家萨一佛等。他们到达永安后,积极开展抗战文化活动,繁荣了抗战文化事业,使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 在众多进步刊物中,《改进》杂志算是影响力最大的一家。主编黎烈文在发刊词中呼吁:在东南人民“精神粮食过分缺乏的情形下……我们抱着‘雪里送炭’的苦心,想以微薄的力量,尽可能补救于万一。”郭沫若、巴金、老舍、艾青、朱自清、范长江等都曾在《改进》上投稿。 据村里老人介绍,那时河边的黄氏宗祠总会传来印刷机“嘎吱嘎吱”的声音,胆子大的小孩会溜进印刷厂捡纸边,印刷工还会将油墨涂在小孩的脸上。 《老百姓报》则是当时由中共地下党员直接领导和创办的报刊。当年参加过编辑工作的高时良如今已104岁,他在为《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作序时写道:“那时永安尚无电灯,我们白天上班办公,晚上在油灯下撰稿,刻蜡版、油印都是自己动手,随着编辑队伍不断扩大,办刊也从油印改为铅字排印,发行量也从数十份扩大到数千份,《老百姓》刊登过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功绩,也发表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文章。” 据初步统计,当时永安有大小专业出版社30家,编辑单位20个,新闻通讯机构4家,学术团体40个,大小印刷所20家,出版发行报纸12种,各种丛书、丛刊40套,各类期刊130种。 “永安作为全国抗战文化中心之一,聚集了大批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他们向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宣传抗日主张,形成了一个抗日情绪高涨、进步文化活跃的新局面,在中国革命史和文化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罗旌灌说。 |
相关阅读:
- [ 09-02]追忆战时省会 永安抗战旧址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
- [ 09-02]永安市卫计局走访慰问两位抗战老兵
- [ 09-02]福建永安市:永安市开展“营养科学”进万家活动
- [ 09-02]永安复兴堡:百年土楼见证台胞抗战史
- [ 09-02]抗战文化中心福建永安:以笔为戈的烽火岁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