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四书集注》文化经典地位的确立
2015-09-11 08:30:1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四书》文化经典具有丰富内涵 《四书》成为公认的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是由《四书》文本的经典性、权威性,理论的创新性、深刻性,体系的完整性、贯通性,内容的丰富性、包容性,传播的广泛性、普及性决定的。 《大学》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这篇1300多字的短文在儒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西汉时期,戴圣等人编辑的《礼记》,是一本论文集,共有49篇论文,《大学》是其中一篇,这篇论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没有产生大的影响。真正认识这篇文章价值的是朱子。朱子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倾注了最多精力。他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深入细致研究《大学》。他将《大学》区分为经和传,在注释时广泛吸收了汉唐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在文本研究时发现《大学》仅有载“格物致知”字样,但没有解释。他认为流传原本丢了“释格物致知义”,补进“即物穷理”等134字,使《大学》逻辑通顺,文气贯通,意义更加完整。同时通过补进“即物穷理”等134字,深刻阐释了儒学认识论,使“格物致知”成为新儒家重要思想和实践指南。他还明确把《大学》作为《四书》首篇。他认为《大学》确定的“三纲领、八条目”,明确提出儒学的宗旨和纲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要通过修身使人的善良本性恢复起来;“亲民”即新民,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成为新民;“止于至善”是要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力求达到最好的境界。这是求学的目的,也是治国纲领。“八条目”是指修身与学习的过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即认识事物;“诚意、正心”是格物致知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修己齐家,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实现天下太平的人生最高价值和理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汇集。《论语》有11705字。“论”,是“论纂”;“语”,就是“语言”。《论语》平易亲切,深入浅出,寓意深刻。《论语》不是一整套思想体系或伦理教条,是孔子师生讨论、体验“天道人事”的记录。《论语》到东汉时才被列为经部,虽然也算受到重视,但地位不能同《五经》相比,仅是妇女儿童的启蒙读本。《论语》倡导“仁者爱人”。社会是人构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仁者爱人”,要尊重人,其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知礼,无以立”。他认为礼的含义是重视社会秩序,自然界有秩序,人类社会也要有秩序,重视人们交往的礼仪、礼貌和礼节,倡导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倡导礼节。“义”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合乎规则,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同时要求坚决保卫和捍卫规则;“智”即知识。“仁、义、礼、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的结晶。它融入民族精神血脉,内化为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构成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 《孟子》主要贡献体现在性善、养气、义利观和民本思想。《孟子》七篇14卷,3.7万多字。在宋代以前,《孟子》同样不被重视,与《论语》一样,只是一般读物。直到宋代,《孟子》的地位才提高。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认为人民最主要,君子次要,国家和领土更是次要的。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性善,民本、尽心、知性、知天,浩然之气,天道、人道、诚”的性善天道思想。朱子说,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仁义是儒学的核心思想。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一开篇就提出哲学命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指天命也属于人性,性即理,把天和人、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率性之谓道”是说要自我管理而不可放纵本性,人性要受到道的制约和引领;“修道之谓教”是说改善自我要通过教育,同时这个“教”不仅指教育教化,还包含礼、乐、刑、政等社会治理方法。在这里,朱子通过对《中庸》的注释,论述了天命、性、道、教等重要概念,并使之升华到“人之所以为人”,“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这样的哲学高度。 《四书》倾注了朱子一生的心血。他以做“圣人”为志向,攻读“圣贤之学”,慨然发奋,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无间断。他致力于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历经40多年研究,最终形成《四书集注》。它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人如何有尊严,如何保持人格力量,并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四书》从文化上规定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朱子为《四书》定下顺序。第一《大学》,因为《大学》明确提出为学的目的和具体步骤,为学习和理解整个儒家理论体系打下基础。第二《论语》,这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最本源最丰富的思想文化的源头。第三《孟子》,孟子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一股昂然向上的浩然之气。学习孟子维护发展儒家思想的正气,发展儒家思想的魅力和魄力。从理论上提升,从胸怀上拓展,从气度上升华。第四《中庸》,领略儒家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学习理解儒家精微深刻的哲学道理。 朱子不仅实现了理论的时代化,还致力于理论的大众化普及化。他注重教育,注重普及化读本编写,注重民俗改造,使《四书》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与生存方式。《四书》重构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态。 |
相关阅读:
- [ 07-23]尤溪朱子文化园展出如椽巨笔 每支4米多
- [ 06-26]武夷山向海内外征集朱子文化书籍
- [ 06-25]尤溪县持续推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
- [ 06-17]邵武市:举行“朱子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
- [ 04-21]“龙文讲堂”走进校园宣讲朱子文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