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新会:高校实验危险废物必须实现安全环保
2016-03-09 08:56:03 来源:未来网 责任编辑:郑皓 我来说两句 |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的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保障,安全保障是培养具有全面素养人才的。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使用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实验室废气、废液、固废等危险废物排放和污染问题也随之日趋严峻,甚至引起严重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确保高校的科研实验危险废物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置,对人才的安全素质培养、保障人员健康和安全、保护高校及周边环境,确保高校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3月5日,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副系主任邢新会。 高校实验危险废物处置渠道现状堪忧 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情况具有品种多、使用频繁、存放地点多而散,缺少专门的危险化学品仓库(中转站),存放条件简陋等问题。同时学生实验教学及科研所产生的实验废弃物主要包括:有机废液、含卤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含重金属元素的无机废液、实验动物尸体、生物类废弃物、固体化学污染物及有毒废气等,大多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所列的危险废弃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致畸性、致癌性、生物安全性难以保证等特点,是严重的污染源,如不加收集并妥善处理,直接沿下水道排入环境,必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危及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实验废弃物存放和处置不当的话,严重时会引起爆炸或燃烧事故,近年高校类似的事故多有出现,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邢新会说,近年来,高校对安全管理及实验危险废物处置工作日趋重视,实验废弃物的分类收集、暂存、外送处置等管理体系正逐步规范和完善。但由于具有实验废弃物处置资质的公司或机构存在业务范围涵盖不全、处置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到位以及政府部门不允许跨区域运输、处置实验废弃物等问题,导致虽然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有规范,但存在具体执行有困难、工作难以持续的普遍现象。高校实验危险废物种类和量快速增加,但有资质的处置公司的废物处理能力未得到相应提升,供需失衡,导致高校实验危险废物越积越多,安全隐患巨大,已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仅有1家有资质处置高校危险化学废物的企业(红树林)。由于专业公司存在储存与处置能力不足、资质涵盖不全面等问题,使得不少高校实验室内不得不堆积大量危险实验废物,长时间不规范的存放。 实验废弃物处置成本高、企业服务质量不佳 因具有废弃物处置资质的公司数量少,缺乏良性的市场竞争,造成行业垄断的现象,处理成本昂贵,有些化学品处置成本甚至大大超过了其购置费用,据悉还将大幅涨价;再加上企业服务质量不高,行业监管严重不到位等原因,使得学校危险实验废物无法及时转运与处置。 另外,有些地区(如天津、河北)虽然一些具有资质的实验废弃物处置公司,但目前不允许跨区域运输和处置。即便地方政府部门同意跨区域处置实验危险废物,往往审批程序繁琐以及运输处置成本增加而作罢,大量实验废弃物堆积于实验室内,使本来就已十分紧缺的实验室用房状况更加捉襟见肘,导致安全隐患巨大,严重威胁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 当问及解决实验室废弃物处置出路,邢新会说,提请高校所在地政府扶持或增建有资质的实验危险废物处置公司,保证高校能就地及时、优先处理危险废物。建议政府对该类公司予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运行费用由排污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的处理费用标准和政府补贴标准。或在严格规范下允许跨区域处置,精简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由此增加的处置成本由排污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 邢新会建议,学习海外的经验,高校在各级科研项目申报中,应单列一定比例的实验危险废弃物专项处理费。政府可委托具有相关专业能力和技术的高校成立专门的废物处置机构,以实现对高校实验危险废物进行规范和及时的处置,来缓解目前高校废物处置存在的压力,解决学校废弃物大量堆积的现状。如台湾“教育部”在成功大学投资建设了实验室废弃物处置中心,承担了台湾地区约80%高校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置。 政府应整顿实验危险废物专业处置公司,对其进行支持和监管,规范其市场价格,提高服务质量,杜绝以各种理由拒收或缓收高校实验危险废物。政府应给予处置企业必要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适当减免高校处理实验危险废物的费用,或向高校危险废物处置适当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支持,从源头上解决实验废弃物的安全隐患。 邢新会最后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将高校实验危险废物作为安全和环保的重要问题依法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并对高校从事实验废弃物分类和处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和指导,从机制上理顺高校实验危险废物的安全管理,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郝祥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