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话说“壮族三月三” 已成为广西一张新名片
2016-04-09 15:45:25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
多彩三月三 创新推进 常办常新 ——专家学者话说“壮族三月三” 广西各地“三月三”民俗剪影。 林 斌 龚普康 梁宗阳/摄 编者的话 雪 娜 又到一年“三月三”。这个在壮乡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节日,从祭祀、歌圩等形式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广西各民族同欢庆的日子。 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为法定假日。同年,“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以此为契机,组织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激活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和地方文化发展。 “壮族三月三”,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从古代的上巳节纪念黄帝到民间祭祖,从壮族悠远的赶歌圩到踏春游,揣着一份敬孝,怀着一份美好。 “壮族三月三”,是凝聚民族团结的象征。一直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步伐始终如一。广西人热情、友好、包容的精神风貌延续着壮乡人的质朴情怀。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欢庆中,更是增进民族间的融合发展。 “壮族三月三”,是一种充满活力与欢乐的民族文化。在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消弱的今天,她在民间仍有着生生不息的信念。与民同乐的个性,使其踏着时代潮流的节拍欢歌而行。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一张新名片。一种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一种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其品牌建设的路径。 今年的“壮族三月三”首次搭建电商平台,以“互联网+”形式推介壮乡特产。广西各地举办300多项文化活动。在如火如荼的文化盛宴中,在不断跟进现代化步伐的民族文化建设中,我们该如何擦亮这张特色文化名片,使之焕发生机活力,在延续生命力的同时不断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期“花山”特邀长期关注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建设的专家学者,给“壮族三月三”发展“把脉”,以期增添这个具有重要意义节日的独特魅力。 “刘三姐”献歌。 雨 琦/摄 民族兄弟唱山歌。 唐日明 谢永恒/摄 以创意增活力 石一宁 “壮族三月三”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一起,构成广西重要的民族文化标签。 相对于办了多年的民歌节,“壮族三月三”是古老而年轻的节日。古老,是因为有悠久历史文化。年轻,是它被确定为广西民族习惯节日只有3年。加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族文化遗产的相关机制保护下,可顺承东风,在全国成熟节庆活动中汲取成功经验。 纵观一些节庆文化,创意产业是时代潮流的方向。传统文化包括民族节日的传承,是在当代语境中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当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烙印。而当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创意密不可分。“壮族三月三”是壮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在坚守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保护和利用“壮族三月三”节日,使之成为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一条途径。 融入创意产业的“壮族三月三”,应具有关于“壮族三月三”创意产业思维基础之上的顶层设计,包括建立全区性的“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组织,对各地节日活动进行协调,对区内外、国内外的观光者、考察者、投资者及旅行社、新闻媒体等提供咨询与中介。需要注意的是,“壮族三月三”是自发、原生的民族习惯节日,民族民间文化的天真、质朴、自由、活泼的本来样貌和原生态应得到完整传承,因此这一全区性组织更宜半官方、半民间或官方指导下的民间组织,政府部门行使的是指导、协调、服务功能,不宜太多干预。 有了整体性的把握,还应将“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融合进行。“壮族三月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节日活动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其中关键是人才。各地应继续发现、培养和扶持相关传承人,并以传承人为核心培训和带动一批骨干,使之成为活动的中坚。人才是保证节日活动内容优质高能和吸引力、凝聚力的根本,对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扶持正是创意思维的用武之地。 通过创意,促使“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文化产业链的上游高端乃至“发动机”。“壮族三月三”节日作为文化生产力的表现形态,属于传统文化产业形态。在新世纪创意经济时代,需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可以鼓励和吸引海内外企业或由当地群众自行发起组建股份制公司,投资经营节日活动。但这种投资经营须保持“壮族三月三”的核心元素和原生态,避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在此基础上,对其外部进行创意设计和包装,如表演、服饰、道具、餐具、工艺品、土特产等,乃至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些项目的投资和生产有的已经存在,但一些仍处于松散、无序和粗放的经营,而非文化创意思维驱动下的创新性、系统性、规模化和网络化的集约式发展,仅是一种低效的传统产业形态。 文化是民族和地域的灵魂和命脉,也是民族和地域的形象和名片。作为壮族文化和广西地域文化重要内容也是载体和符号的“壮族三月三”,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形象,拉动文化消费,为广西经济发展和文化强区建设发挥全方位功能和作用,的确值得社会各方深长思之。 (作者系《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副会长) 提品位树品牌 卢 岱 当今世界,各类品牌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效应依然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民族节庆也是如此。多一个品牌,仿佛在璀璨的星空中增加一颗明星。相反,如果没有自主品牌,璀璨的星空会使昏暗的天际显得尤为漆黑。“壮族三月三”是广西独有的民族节庆活动,挖掘广西民族文化内涵,可使节日越办越好,越办越有品位。 聚焦春天故事。“壮族三月三”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在冰冻三尺的隆冬腊月欢度春节并没有几分实在的现实感。之所以把过年当作春节,是因为人们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对温暖的春天充满了渴望。可见生机勃勃的春天包容着无限的温馨、憧憬与幸福。在百花盛开、到处洋溢着芬芳气息的时节,踏歌欢度“壮族三月三”,浓墨重彩地讲述春耕细作的生活故事,才是源自民间的乐趣。 突出歌节文化。歌圩自古有之,“壮族三月三”歌节尤为盛大。劳作之余,男女成群结队,互相唱答。部分对唱从过去以歌择偶已转变为以歌会友,相互怡情。这种绵延千百年的古老习俗犹如老树逢春,不但枝叶繁茂,而且花果累累。如果能把山歌歌王大赛和现代歌手PK有机结合起来操办,结果必定异彩纷呈。在强调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今,山歌歌王们应当成为“壮族三月三”的压轴戏。同时,如果山歌歌王们能在说唱的诗歌中不断提炼出生活意境来,那么,美丽的广西无疑会变成神奇、诗意、欢乐的地方。 唱响和睦之歌。须知,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是引起民族纷争的内在因素。广西各民族自古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南疆。这是世界各民族都梦寐以求并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理想。高唱心底的和平之歌,容易引起共鸣,使歌节成为不同民族眷恋的家园。广西境内有12个世居民族,参照轮值制度的办法,轮流让各个世居民族文化当主角,以七星伴月之态逐步展示广西民族和谐文化,到达以共性映衬个性,以个性彰显共性的目的,不但能避免平淡无奇,而且可以收到多姿多彩、意犹未尽的效果。 告慰民族之灵。所有的民族都酷爱真善美,追寻真善美。八桂大地拥有与众不同的真善美,其中生态美和健康长寿是拨动人们焦渴的心灵,让众多商贾游客追寻不舍的琼浆玉液。用善美的心智谋划真实的情节,讲好各个民族泰然处世的故事,可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壮族三月三”的认知度,达到传播、共鸣、认可、接纳、忠诚与捍卫的宣传效果。试想,世界哪个成功的品牌不是从文化价值着手营造的? 适时改版升级。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包括民族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之中。通常,人们的审美趣味大概3~5年就发生明显变化,而且速率在不断加快。民族文化节庆也应适时调整展示内容和表现方式,不断以新的面貌和姿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果年年都是老生常谈,年年都是一副面孔,那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热望就会悄然退去,没有新意的节日庆典不可能维系人们的热情与兴趣。在全国60多个民族节庆活动当中,放假两天的“壮族三月三”活动如何做到常办常新,有时策在民间,有时计在海外。 (作者系自治区政府参事室副主任) 抓商机促旅游 何 颖 “壮族三月三”设定法定假日后,商机大增,文化旅游更是激活发展的重要砝码。广西各地在推销旅游消费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 应深入认知、恰当阐释、准确传递文化特质。这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文化认知理解是多元的。从民俗角度看,传统文化多为族群先民从原始思维出发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结果。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认为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 三月初三,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植物萌芽,动物苏醒,相对应的人类则是灵魂复苏。作物生长,需要祭祀亡灵,忙于春日农耕。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相应,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三月三”的文化原型可以理解为“生命复苏”的象征符号,演变为敬畏、祈求自然的种种仪式,扫墓寄情,踏春求吉,歌之舞之,演化为歌圩,发展为现代歌节,蕴含着珍视生命,重视自然,协调关系,平衡万物的传统文化心理,具有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应尊重文化传统,挖掘与发展并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文化是民族根基。如果说“壮族三月三”是人类“复苏”的观念与行为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人类童年的美好梦想和长久记忆。那么,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我们更应加以珍视,保护为主,持续传承,适度开发。 无疑,不少传统文化节庆具备旅游开发价值。“壮族三月三”作为多民族的“复苏”文化母题,“歌圩”文化象征,成为广西当今特定的节日和假期,商机盎然。但只有将其中的文化价值与公众的消费需求对接,才能激活旅游功能。“壮族三月三”属于南方众多民族的共同文化认同,我们应回归文化传统,倡导多民族的文化共享;民族文化是跨区域的,我们要打破行政区划,倡导跨省际、跨国界的文化共享;民族文化是特色文化,需要交流传播,我们要进行民族文化交流,还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从中国-东盟、“一带一路”的高度,推动文化走出去,展示文化软实力。我们要传承“复苏文化”的魅力,借助传统文化的引力,表达亲情,留住乡愁,凝聚族群;我们要激活“壮族三月三”潜在的消费需求,培育成健康向上、雅俗共赏、消费活跃的文化旅游市场,并将阶段性假期消费推向持续性文化消费。 开展主题鲜明、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文化的价值在于特色和活态传承。正是凭借其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色,“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的特定假日。乘势而为,应突出“壮族三月三”祈福迎吉、寻根祭祖、尊重自然、协调关系的文化特点,展现积极向上、开放包容、平衡和谐的文化主题,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性发展,打造成为广西的文化品牌。 推进“旅游+”,发展新型旅游文化业态,把开展山水观光、休闲度假、长寿养生、红色旅游、边境旅游、民族风情、乡村旅游、历史文化、运动体验、会展商务等旅游产品,作为“壮族三月三”假日及常态化载体。推动“文化+”,以民族文化深化旅游内涵,延伸产业空间。以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游戏、旅游演艺、文化会展等产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丰富“壮族三月三”文化形式,引领旅游产业升级。加强“互联网+”与旅游融合,依托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产业的信息、传播、营销、贸易、管理和监督的服务水平,推动智慧旅游文化建设,为“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品牌插上翅膀。 (作者系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