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2月初《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后,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已进入全面执行期。中央围绕安全等方面,已发布关于煤炭钢铁去产能的多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
近年来,在声势浩大的煤炭行业去产能背景下,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煤炭企业、煤老板、煤矿工人纷纷转产、转型、转行。
一些在煤矿工作多年的“煤矿人”,虽然转到低风险行业,安全意识却从未淡化。安全,一直扎根于他们心中。
在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很多煤炭企业、煤老板、煤矿工人转产、转型、转行已成必然。作为福建省的第二大矿区,龙岩市永定区在通过严格安全标准,倒逼煤炭企业关闭退出、兼并重组的同时,也通过转岗再就业培训,把“安全”深深植入那些曾经的煤矿从业者心中——
煤老板转变成股东 安全一刻不敢放松
“兼并重组后,煤矿资金力量雄厚,安全投入大了,矿里的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心里也踏实多了。我们都知道‘安全就是挣钱’”
永定区是福建省第二大矿区,含煤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全区煤炭储量约5.2亿吨,年产煤最高峰时达到了413万吨。
区委书记王金福介绍,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煤炭需求量减少,加上严格煤炭企业安全准入制度、明确矿井规模和抗灾能力标准、提高安全准入门槛等因素,早在2013年1月,永定区委、区政府就痛下决心,全面关闭淘汰落后小煤矿、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提升煤矿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创建生态区的总体目标。
在区政府办公室,笔者看到了区政府出台的“以奖代补”措施——2013年底前完成兼并重组的,按照每万吨15万元的标准奖励被兼并煤矿;2014年完成的,按照每万吨5万元的标准奖励被兼并煤矿;2015年完成的不予奖励。煤炭企业完成兼并重组正式复工后,区政府对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按购买煤炭准运证的数量给予每吨4元的安全生产奖励,执行期限为3年。
区安监局矿山股股长沈利华说,当年,经安监局、煤管局等部门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永定区减少了14家煤炭企业。
近日,笔者走进永定永强小坑井煤矿时,正好遇到矿里在开会。与会股东卢彩洵原来是永定县大坑煤矿有限公司和兴改造井的法定代表人。2014年,他的煤矿在永定区第一轮兼并重组工作中,和其他9家煤矿一同并入永强小坑井煤矿了。
卢彩洵笑着告诉笔者:“当时我有些想不通,但现在回头看看,兼并重组后,煤矿资金力量雄厚,安全投入大了,矿里的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心里也踏实多了。我们都知道‘安全就是挣钱’,所以每次开股东会,都强调要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一刻也不敢放松。”
永强小坑井煤矿法定代表人陈成文沉稳地说,这些股东都经历过大风大浪,深深懂得安全的重要性,从负责人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使他们的安全意识更强、安全管理更到位了。“你看,他们开展煤矿重大灾害等专项整治也更到位,煤矿水害防治、斜巷运输‘行车不行人’、雨季‘三防’等安全措施他们都牢记于心。”
区煤管局安全股股长卢润中指着卢彩洵说:“他在矿里负责生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他刚才下矿井还排查了2处安全隐患。”
区煤管局局长郭伟明说,如今,永定区煤炭企业数量由最高峰时的60多家整合至26家。从去年开始,永定区开展煤矿提升标准化建设,作为福建省第一家达到一级标准化的煤炭企业,东中煤矿继续保持等级,上个月又有2家煤矿提升到二级标准化水平。近4年来,该区有证煤矿都没有发生死亡事故。
煤老板转型“农老板” 不忘安全老本行
“虽然现在转行到低风险行业,但还是绷紧安全这根弦,这样游人来采摘才有安全感”
关闭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窑是形势需要。2013年,区政府发出了关闭重组号令,区乡两级政府一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煤矿有序退出机制。区安监局副局长卢鹤鸿说,当时,面对小煤矿关闭重组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永定区建立了部门共管机制。
该区把煤矿关闭、兼并重组、“打非治违”、安全监管纳入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年度绩效管理考评。同时规定,对未按要求时限完成关闭退出和兼并重组任务的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一律取消评优评先、文明单位的参选资格,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永定区副区长林寿杨说,在关闭淘汰工作中,永定区政府积极做好煤炭企业法定代表人及股东的思想工作,并在争取国家和省级奖补政策的同时,建立煤矿关闭退出奖补机制,按照省级补助标准1︰1的比例给予配套补助奖励,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对每处关闭的小煤矿,该区都给予120万元的补助。
早期转型进入房地产领域的煤老板赖文昌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当下,永定许多煤老板都渴望转型,也不得不转型。在煤炭市场不景气的当下,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是他们最担心的。南方煤炭开采几乎都是地下开采,煤层结构复杂,只能用炮采,容易发生透水、塌陷等安全生产事故。他说:“大家都在寻找别的更好的出路。”
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永定煤老板改行从事农业的不在少数,且不乏成功者。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不敢也不愿轻易离开这片土地。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技术、管理等门槛较低,比较适合煤老板转型。
简光星原先是永定区培丰镇的一名煤老板,现在种起了葡萄。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带着安全员检查葡萄园里的安全设施、设备。他说,他的20亩葡萄园亩产1000公斤葡萄,“虽然现在转行到低风险行业,但还是绷紧安全这根弦,这样游人来采摘才有安全感”。他摇晃着手中的日常安全检查记录簿说,刚才在棚里发现一处电线破皮裸露了,万一有人触电就麻烦了,所以他时刻提醒员工不要因为小事引发安全事故。
坎市镇新罗村属瓦窑平井田北矿区,煤炭产量高时,每天都有三四十辆卡车进出。林松志在自己关闭、废弃的煤硐前,搭牛棚、盖鸡舍,建养殖基地,干起了农家乐。走进农家乐时,笔者听到他对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强台风‘妮妲’8月2日凌晨在深圳登陆,直接影响我们福建,我们要重点预防滑坡、山洪等情况的发生。”笔者感觉到,这些曾经的“煤矿人”,安全一直扎根心中。
此外,抚市镇中湖村的曾繁金、培丰镇洪源村的简双福、抚市镇的姜松垣等煤老板退出煤炭行业后,一个个把目光瞄准了山地开发,走上二次创业之路。他们说,再也不用为发生安全事故担心了,每天都能睡上安稳觉。
高陂镇黄田山上一度矿井密布,无证矿井最多时达到130多口。如今,黄田山上已看不到矿井,山下占地2000多亩的汽车产业城正在崛起。往日,多事之地,如今成了“平安园区”。
卢鹤鸿说,过去,产煤乡镇有近50%的群众从事与煤炭行业有关的工作,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今,产煤乡镇的许多人都开始放弃煤炭开采,把目光转向其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该区6个产煤乡镇已有近1000名挖煤人成功转行。
“煤农”成新型农民 增强安全意识最重要
“做渔业,增强安全意识最重要。另外,提高安全生产技能、水上自救与互救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永定,还有一些“煤农”,他们收入相比煤老板来说虽少之又少,但足够一家人过上更为舒适的日子。而这类人,在煤炭形势突然逆转后,谈不上转型,只能说是另谋出路。
永定区自2012年起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吸收了一大批煤矿下岗工人转岗再就业,每年共培养1200名新型农民。
在区政府下发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方案规定中,比其他地方多了“进党校、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规定。该区将安全生产知识纳入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必修课,注重对农民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技能的提高,如将用电安全、燃气安全、应急常识、生产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授课内容纳入培训。
“我参加培训不仅学习了渔业理论知识,还知道了如何进行渔船安全操作,掌握了渔业安全生产知识。做渔业,增强安全意识最重要。另外,提高安全生产技能、水上自救与互救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峰市镇的刘锦星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渔业生产培训班后深有感触地说。
刘锦星在煤矿干了3年。2013年,他所在的煤矿被淘汰关闭。于是,他和同事来到棉花滩水库养鱼,并加入了养鱼合作社。刘锦星是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知安全的新型农民之一。
区渔业执法大队大队长廖心忠介绍,像刘锦星一样从采煤转行养鱼的有七八十人。在刘锦星参加的培训班上,区政府与安监、交通运输等11个部门和龙湖库区3个乡镇签订了水上交通运输安全责任状,培训期间,分发了致渔民群众一封信、渔业船舶安全守则等宣传材料200余份。培训班后,132名渔船主分别和所在村委会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全面落实区、乡镇、村、船主四级船舶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区供电公司安全总监熊太文介绍,去年和今年,供电公司先后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班招了150人,进一步培训成为外包队架线工,其中48人以前都是煤矿工人。“这项工作很适合他们。通过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安全技能,上个月又组织他们参加登高架设特种作业安全培训班。如今,他们全部取得了操作证。”熊太文说。
同样的,堂堡乡磜下村的阙培汉、湖雷镇的张育海从煤矿回到农村后,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电工生产培训班,利用中央、省、市、区下达的扶贫资金,联合建设了光伏扶贫发电站。(吴德浪 林矩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