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洱源县创建3.5万亩绿色水稻种植基地

2016-10-27 16:42:51  来源:云南网  责任编辑:金婷   我来说两句

实现洱海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发源于此而得名,是洱海的主要水源地,洱海平均径流的70%来自洱源。多年来,洱源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一盘棋”理念,增强“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创建“绿色洱源、生态洱源”作为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重点,持之以恒地抓实生态农业,实现洱海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荣获多项殊荣

洱海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严格基地创建条件 竭力丰富宣传方式规范生产环节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科技支撑 保障经费投入加强目标考核 确保产业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建设 多重效益凸显

2009年6月,国家环保部将洱源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全县9个乡镇均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2010年10月,被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2015年4月被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首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是云南省获此殊荣的“一州三县”之一。

洱海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洱源是农业大县,境内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右所、邓川六镇乡为洱海流域乡镇,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是抓好洱海保护和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洱源县委、县政府站在战略高度,创新思路、着眼长远、把洱海保护治理与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有机结合,以群众对安全、优质的绿色生态食品的急需为契机,统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全县创建3.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计划辐射带动洱海源头1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洱源生态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最终实现洱海保护、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安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总目标。

在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过程中,洱源县坚持政府推动、做强龙头,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与绿色食品认证对接,多元化投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紧紧围绕当前洱海保护治理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行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全面加快发展,将洱源建成云南省知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入洱海河流水质。

通过调研考察,结合实际,组织以洱源县玉食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洱源明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模式,实行订单农业,收购价在当地当年市场价格基础上上浮15%。2014年,在右所镇团结村、中所村、右所村实施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0031亩;2015年拓展建设21543亩,范围涉及邓川镇新州村、旧州村,三营镇士登村,右所镇除永安村委会外全覆盖;2016年拓展建设3586亩,右所镇、邓川镇全覆盖。三年时间逐步推进,到2016年累计成功创建3.516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3.516万亩,共涉及3个乡镇17个村委会,主要实施范围为洱源县境内入洱海主要河流新老永安江、罗时江、弥苴河流域。

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洱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成立领导组,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县农业局成立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小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部署,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承担基地建设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各乡镇也相继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下发《洱源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洱源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生产管理措施》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强了创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严格基地创建条件 竭力丰富宣传方式

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切实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加强基地环境保护,确保生产基地范围内不得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基地内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农业、林业、水务等涉农部门的建设项目优先向3.516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倾斜。不断强化基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快实施集中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使基地逐步实现路能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园化格局。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配置先进的检测仪器,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工作,加强对基地投入品、基地产品和基地环境进行有效监测。

通过张贴标语、发放资料、广播宣讲、微型扩音器流动宣传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解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将创建绿色生态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目的意义,优惠政策,技术措施宣传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让广大群众转变观念,取得群众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规范生产环节 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统一优良品种。完善区域化、规范化种植,重点推广楚粳28号等优质高产品种,良种普及率达100%;二是规范生产管理。组织专家拟定《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种植规程》、《绿色病虫害防治规程》等,并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三是注重宣传引导。结合洱源实际,编印《洱源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手册》、《田间生产管理记录表册》等1万多册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开展对广大农户进行系统培训,召开105场次1.2万人次参加的培训会,68场次0.89万人次参加的现场会,发放科普资料3万余份。

强化科技支撑 保障经费投入

洱源县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人、高级农艺师32人、中级农艺师65人。县农业局开展以点片为单位建立基地生产技术指导小组,配备4至5名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员,建立健全县、镇乡、村社和示范农户四级技术推广网,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让农户掌握施肥和用药的技术要领,采用集中培训和入户培训两种方式,对基地农户进行全覆盖式技术培训,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每户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在施肥和用药的关键节点,驻村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技术到田,问题在第一线发现,困难在第一线解决,及时指导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督促指导农户安全用肥用药,及时指导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基地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按《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要求,制定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每亩施用160公斤,按《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要求使用符合准则规定的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2014年投入经费330万元,2015年投入517万元,2016年投入690万元,三年累计投入经费1537万元。

加强目标考核 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建立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办法,县、镇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县委、县政府将年终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任务纳入乡镇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党委书记、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确保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层层把关,优质的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出来之后,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企业按照绿色食品认证相关程序的要求,通过产地环境评价,土样和水样采集,基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大米样品检测合格,2014年11月,“洱海之源”绿色大米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大米。

“我们的绿色生态大米现在供不应求,产品除了供应附近地区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昆明外,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洱源县玉食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梧斌高兴地说,“在原设备日产50吨大米的生产线基础上,我公司又投资了近300万元引进日产80吨大米的新设备,今年要增加收购量和生产量,在巩固好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拓展新市场,把我们洱源的绿色生态大米品牌树起来,把名气打响。”

“我们种的绿色大米,大家都说很好吃,又软又香,油性好,口感好,价格也比普通米每斤高出0.5元左右。产量以前每亩收稻谷600公斤左右,现在科学种植,每亩能收稻谷650公斤左右。又增产又增收,还能为环保做贡献,我们老百姓当然高兴了。”右所镇团结村委会士庞村村民马思君算着水稻种植收入账,笑意满满。

“我们村2014年开始实施绿色水稻种植,一开始群众对新的种植方式不了解而产生顾虑,不施用化肥,担心产量上不去,影响经济收益。我们村干部和农业局工作人员一起,拿着大喇叭到田间地头做工作,大力宣传绿色水稻种植的好处和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性,同时监督农户按要求使用农肥和农药,从早上守到晚上,等农户都回家了,我们才下班。我们还在村里贴宣传标语,利用村内黑板报做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右所镇团结村委会士庞村村民小组长马福树欣慰地说,“这两年好多了,一方面群众环保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也看见了经济效益,种植积极性已经很高,大家都能按绿色水稻种植要求进行耕种和管理,不需要我们再从早守到晚了。”

稳步推进建设 多重效益凸显

洱源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三年的稳步推进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经凸显。

生态效益。在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过程中,一是增施精制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田地持续稳定地增产。三年累计共推广施用优质商品有机肥12167吨、农家肥52740吨,减少化肥施用量1031吨,减少了氮、磷的使用,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有利于优化肥料施用结构,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三是作物抗病性和抗逆性增强,实施人工薅除,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低用量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4.9吨,降低稻谷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

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洱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洱源农业的提质增效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2015年,通过对邓川、右所镇、三营镇绿色水稻种植情况调查、测产,全县31574亩绿色水稻,平均单产645公斤,实现总产量20365.23吨。按基地稻谷收购价3.8元/公斤计(比市场价高15%),产值达7738.79万元,比常规种植增加1676.58万元。2016年全县种植面积3.516万亩,预计平均单产650公斤,总产量22854吨,产值将达9141.6万元(按预计稻谷收购价每公斤4元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社会效益。从食品生产的第一车间严把质量关,为社会提供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原料,确保群众食品安全;群众环保意识加强,通过绿色水稻的种植,把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口头上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生活中。

洱源县农业局局长杨中伟说:“我县通过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改善了入洱海河流水质,对洱海保护和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升我县农产品品质,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洱海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双赢。”

大理日报 李永辉 李素敏 金平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