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会,中国与世界共探“后《巴黎协定》”之路
2016-11-10 09:21:43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邢晓宇 我来说两句 |
19页纸,人类2020年后气候治理的总体安排,浓缩在了《巴黎协定》文本的字里行间。 如果说,本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促使各国找到共赢点,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7日召开的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同样意义重大——为这份19页的协定“量身定做”执行细节,为具体实施打下基础。 每一个细节的推敲,每一个章节的讨论,都关系到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经营乃至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 亮点、看点,当然也有难点。《巴黎协定》生效后,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如何走,中国与全球共同探索。 求索——当《巴黎协定》遇到马拉喀什气候大会 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识,但多边谈判进程艰难曲折,各方利益博弈激烈复杂。 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大会上,经过十几天马拉松式的谈判,达成了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 本月4日,这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正式生效,这在当今面临众多挑战的全球治理中堪称“典范”。 但是,就围绕落实《巴黎协定》,各方在一些技术细节上仍存分歧。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多义务。《巴黎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发达国家曾承诺,到2020年实现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支持资金的目标,但发达国家如何履行上述资金支持承诺的路线图尚未明朗。 “我们希望发达国家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落实到位,让发展中国家看得见、摸得着,”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 中国派出了阵容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今年的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希望与会各方“巩固、保持和发扬”巴黎气候大会谈判形成的合作共赢氛围,建立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从何而来呢?”解振华说,“过去大家做的决定、取得的共识必须要落实,各国做出的承诺必须要兑现,这样大家才会对今后谈判的结果有信心。” 他说,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在积极努力筹措资金。“现在的关键问题是,1000亿美元里面要区分清楚,哪些是新的、额外的、专门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而不是重复计算的资金”。 气候谈判风雨兼程,已走过20多个春秋,谈判中的各种反复成为多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多少次,谈判因发达国家逃避责任而裹足不前。因此,如果想用一次会议的十几天时间解决过去几十年未解的难题,任务将分外艰巨。专业人士认为,马拉喀什大会有关技术细节的谈判将非常艰难;随着谈判深入,会出现更多不同观点,交锋也将趋于激烈。 然而,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社会恰恰需要这么十几天,集中讨论全球气候治理。在谈判中,各国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利共赢。这也是中国一直秉承的理念。 《巴黎协定》生效时间比联合国此前预计的2017年要早,已显示出全球对气候治理的迫切期望。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上,各方有必要充分照顾各国国情,建设性地寻找解决方案,以灵活、务实、积极地推动谈判取得成功。 事实上,这种全球气候谈判与治理,表面上看是各国就未来一段时期温室气体排放、清洁能源技术推广等作出的安排和协调。在更深层次上,它是关于能源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治理问题的深度思考。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巴黎协定》规划的气候治理和合作未来,正成为促使人类超越短期利益、为实现长远目标采取一致行动的利益汇聚点。 努力——中国以行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是继《巴黎协定》生效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协议的重要一步,也将对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起到深远影响。普通民众已能隐约感到,这或许是加速治理雾霾等污染的一个机会。 风云际会的大会,谋篇布局的协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抑制雾霾这么简单吗?而中国为何始终积极推动并参与实施协议? 不充分的发展与高速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时存在,这不仅是中国的烦恼,也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的难题。 在为13亿人解决了温饱的同时,中国政府将怎样解决事关人民更好生活的生态问题?世界怀着复杂的心情看着中国。而当中国将目光投向世界,发现并无先例可循。 中国探索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必须走自己的路。 而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与未来的实施,积极推动气候谈判进程,是中国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协调近期与长远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智慧与行动对《巴黎协定》的达成与生效功不可没。 中方已表示,对下阶段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充满信心,愿同各方一道,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主渠道和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加强沟通合作,为构建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作出贡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了积极推动气候大会达成协定、批准和交存协定以及出资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外,中国也正用自己的行动与智慧,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带路”——探索一个可资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全球气候治理,以及向生态文明转型。 面向未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还在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使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法国作家雨果说:“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中国正以最大的决心、最高的智慧走出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积极参与气候谈判和全球气候治理,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进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国际关系的伟大实践,也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变化——气候大会带来直观影响 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对《巴黎协定》19页内容的细节扩充,将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看数字、看文字认识《巴黎协定》和气候谈判影响或许使人感到吃力。那么举个身边的例子吧。是否感觉马路上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了呢?充电桩旁排起了电动车长队,政府补贴政策成为普通民众议论的话题,这些都与推动节能减排、培育新兴产业相关。最终,这些都可以统一到对气候大会谈判结果以及《巴黎协定》的落实上面。 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井喷”,达到34万辆,销量达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受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持续鼓励,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延续爆发性增长,全年销量有望达70万辆。 而税收、补贴等政策,比如购置税减半,对于节能减排、促进小排量车型消费也起到很大引导作用,与老百姓的出行息息相关。 为促进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一直在前行。拆烟囱、关工厂、停小火电,淘汰落后产能……“在许多国家出于经济担忧而搁置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时,中国的环境问题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的首位,”英国《卫报》如是说。 面对雾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去除GDP考核“紧箍咒”、全面打响“呼吸保卫战”、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中国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见的力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并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而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更明确地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从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到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再到加大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等,措施和要求极为详尽。 对企业来说,中国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产业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其中必然出现众多不同于以往的商机。 “大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如果都真正做到了,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解振华这样评价。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