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内村 2017-01-10 09:54:08 来源:福建省旅游局责任编辑:陈晓青 我来说两句 |
二、唐初开漳重地 唐朝初期,在闽南泉、潮间,爆发了由原住民(即少数民族)纠集山寨武装力量的大规模“蛮獠啸乱”,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父亲陈政将军出征闽南平乱,陈政卒后,陈元光袭职平定啸乱。陈元光将军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奏准于原绥安县建置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漳浦附州为县,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其后,为了彻底根除寇患,保境安民,以达社会长治久安,陈元光于垂拱四年(688年)奏立行台于四境。并组织实施在四境之内建三十六堡所,使其与四境行台形成保境安民的防御体系。四个行台(也称巡逻台)分布在州郡的东、西、南、北。北行台:“在泉之游仙乡松州堡,上游直至苦草镇”;南行台:“在漳之安仁乡南诏堡,下游直至潮之揭阳县”;东行台:“在常乐里佛潭桥直至沙溪湾里太武山”;西行台:“在新安里大峰山清宁里芦溪堡,上游直至太平镇”。同时,在境内要塞地段建立36个堡所。陈元光“四时躬自巡逻,命将分戍其地”,并“教诲捍御”,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做到既捍卫疆土又开展生产,保障供给。其中东部“佛潭桥” 行台址在现在轧内村鉴湖西岸狮子山南麓,迄今1300多年。轧内村“唐代行台”所处这个位置,是古代从广东潮州、经漳浦、通往泉州的沿海必经之路,即古代“官道”,“驿道”。在此建行台,既占据南北交通的要塞,又是镇守大片海疆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条南北通道经鉴湖地段称“径路”,径口村由此命名。轧内村陈氏世代重视编修族谱,从明代开始编修,现存有清代续编的《鉴湖陈氏族谱》,该族谱记载:唐有讳浮光者,於垂拱间居鑑湖坊;又据漳浦文史资料记载:陈浮光是陈元光的分营将。由此可见,轧内“唐代行台”为陈元光在垂拱年间修建镇守东部的兵营,行台取名为“人和楼”体现陈元光的民本思想。 在轧内村狮子山上,还建有山寨一座,是唐初开漳时期与行台相配套的三十六座“堡所”之一,系行台守军的烽火台。 轧内村的古建筑——“唐代行台”,在唐之后,宋、元、明、清也曾在这里驻兵,历朝在行台原址有过重建重或修,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岁月流觞,轧内唐代行台栉风沐雨,至今存有外楼墙和局部内楼墙,一座三层高的瞭望角楼还完好。行台占地十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由外楼和内楼组成的长方形的土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极显沧桑神韵。外楼墙厚1.2米,三层建筑,包括军房、军械库、巡逻连廊、瞭望角楼;内楼包括守将房、官厅、演武场、天井等。楼门开东南,有外围大门和内楼门,内楼门匾题“人和楼”。 1989年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唐陈元光将军在轧内建行台屯兵千户,命将戍镇行台。在行台之外的轧内村鉴湖周边,以及鸿儒江两岸建“唐化里”,形成村落,帮助土著人发展生产,传授中原农耕技术,改变其“刀耕火耨”的原始耕作习惯,“近海多从事晒盐、造船;内地则从事制茶、烧瓷、制陶和织染”。使僻处边隅的“蛇豕之区”,开始变成一方富饶宝地。 陈元光将军在漳浦佛潭行台屯兵,经常亲自到此地巡视,并深深地热爱这一带风景秀丽的环境。这在他所著的许多诗中充分体现,如《晓发佛潭桥》、《题龙湖》、《祀后土》等诗中描写巡视轧内佛潭行台的情景,几首名诗描写轧内行台和鉴湖周边的具体景观。如“带雨金龙甲”描写鉴湖中“石鳌”;“朝天锦鲤鱼”描写行台院内石头景观;“石裂磨刀处”描写鉴湖岸上“试剑石”;“天启鉴湖清”描写早晨鉴湖水清如镜的美景。陈元光诗题“龙湖”即漳浦佛潭轧内鉴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