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走进森林畅想绿色生活> 森林公园 > 正文

生态文化 文明传承福建让绿色承载梦想

2017-09-21 10:40:10 吴兆喆 傅凯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责任编辑:康金山   我来说两句

在山水间感知文化、感知中国,不正是保护森林、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吗?

可触,山水间留住美丽乡愁

“我是树精灵,是这里的森林之王……”在福建省永安市生态文明建设馆,一棵“参天大树”在“森林”中大声地说,欢迎前来参观的人们。

“叽叽,喳喳,啾啾……”记者还没缓过神,就看见一只“小鸟”冲过“薄雾”落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前来嬉戏。

“这些都是通过声、光、电实现的。”永安市林业局副主任科员杨敏介绍,市生态文明建设馆总面积1600平方米,目前尚未完全竣工,待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是全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的重要平台,“尤其对于提升青少年生态意识有着积极作用”。

事实上,类似永安这样的生态馆在福建还有10多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均能见到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自然生态宣教馆。

森林兴、文明兴,森林失、文明移。在福建,森林美不只体现在室内,在广袤的城市和乡村亦随处可见。尤其福建自2010年启动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以来,通过摄影、书法、绘画等载体体现森林美、家园美,进而呼吁全民参与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的活动屡见不鲜。

福建省绿化办负责人以主题为“让森林走进漳州,让漳州拥抱森林”的摄影活动为例说,如果说将绿色植根大地是通过体验将文化汲取,那么对于无法亲身参与其中的人而言,视觉的冲击,也足以带来心灵的震撼。

“美术、征文大赛也一样。”上述负责人表示,“都是希望为市民搭建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关注自然的平台,希望大家用锐利的目光、流动的笔触,去发现森林之美、城市之美,在山水间留住美丽乡愁,进而积极参与其中。”

目前,福建已拥有国家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市25个;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村10个、省级生态文化村51个、省级生态文化企业32个。尤其是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作为唯一的高校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为福建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加快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平台。目前,福建共有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6家,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家。

参天大树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或许,这就是生态文明给社会个体健康成长提供的价值理想、道德信念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可依,山水间刻着播绿身影

知森林之美,而去建城市之美,建设者才会获得更多的心灵愉悦。

福建的采访之行,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在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进程中,“行”是人的关键,如何通过“行”,使所有人的个体价值充分体现,实现“1 1>2”,才是中华文明的根本。

王学恩,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在远离人烟的深山中,他一呆就是30多年,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坚持在没有路的原始森林间巡查,用心血守护着5万多亩森林,哪怕是县城的家被洪水淹没,孩子在北京结婚,他都没有离开过山林。而今,他即将退休,但他并没觉得自己要离开龙栖山。他说,未来并不遥远,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和他的孩子一般,他要见证龙栖山的未来。

李美和,开创家庭承包荒山造林第一人。在“无树光溜溜,下雨沙石流,泥石盖良田,年年粮歉收”的家乡,1979年春,李美和的父亲李金耀承包了仙游老家1200亩荒山,由此,我国第一份“包山合同”诞生了。多年来,父女俩先后在山上种下40多万株杉木、马尾松等。她和父亲的做法不仅在于改善了一方水土,更在于她率先冲破旧的林业经营体制,带动了当地乃至福建省的林业改革。

记者在福建采访发现,谷文昌、詹夷生、黄金水、王学恩、李美和等生态建设者、守护者们的故事,好多人耳熟能详,他们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务林人。

不久前,福建省委教育实践办发出通知,要求相关单位要以谷文昌精神为镜深入开展对照检查工作。记者在漳州市委的相关文件中看到,“深入学习和弘扬谷文昌精神,就是要学习他重视生态、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推动漳州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种健康的文化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一种追求,进步者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带领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