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大美昌都 福建助力> 新闻聚焦 > 正文

厦门市卫计委援藏医疗队赴左开展包虫病筛查纪实

2017-10-16 10:25:21  来源:左贡县厦门援藏工作队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厦门市卫计委援藏医疗队赴左开展包虫病筛查纪实

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

从炎炎夏日到爽爽金秋,

三镇七乡,128个行政村,

1.18万平方公里,

120天,

筛查人数3.9万人,

阳性383人,

0.97%。

这一串串数字,如丰收季节的累累硕果,结于西藏左贡县。

金秋十月,左贡县包虫病工作宣告圆满完成,在此期间,厦门市卫计委选派两批八位医生,开始分别为期120天的援藏生涯,他们走遍三镇七乡,128个行政村,圆满完成3.9万人进行包虫病筛查任务。

年初,自治区卫计委开始部署任务,并正式印发《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7—2020年)》,要求从今年开始,西藏将实施包虫病全人群筛查,以农牧民健康体检及在编僧尼免费健康体检为重要手段,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开展包虫病筛查综合防治工作。

名词解释:包虫病

包虫病(hydatidosis, hydatid disease),又称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该病为人畜共患病。狗为终宿主,羊、牛是中间宿主;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包虫病。包虫病可在人体内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临床表现视其寄生部位、囊肿大小以及有无并发症而异。因寄生虫的虫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囊型包虫病(单房型包虫病)、泡型包虫病(多房型包虫病)、混合型包虫病。人感染包虫病后,常因少量抗原的吸收而致敏,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囊液溢出可致皮疹、发热、气急、腹痛、腹泻、昏厥、谵妄、昏迷等过敏反应,重者可死于过敏性休克。

(包虫病传染途经)

望极春--王局长有点愁

左贡县卫生局的王国庆局长最近有点愁,因为在得到昌都市卫计委要求全县开展包虫病筛查的任务后,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人手缺、资金不到位等状况,一筹莫展。

原来,县里只有两位B超医生,其中一位还在休产假,剩下的一位B超医生要进行日常检查,根本不可能下乡,而整个昌都市各县区都要开展包虫病筛查,B超医生紧缺无比,花钱都请不到,怎么办,于是他第一时间向对口医疗支援左贡县的空军总医院和一汽集团请求支援却又碰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B超医生,包虫筛查谈何开展。

于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转而向厦门援藏工作队陈晓东队长请求支援,陈晓东在了解到任务的紧迫性后,随即向上级请示。

5月,在得到左贡县厦门援藏工作队的关于选派医生支援左贡县包虫病筛查防治工作的请示后,厦门市卫计委、厦门市对口支援办高度重视,双方随即共同研究,决定派出9位同志三批次赴左开展为期半年包虫病筛查防治工作(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8位医生两个批次为期四个月)。

初上高原--望不尽天涯路

首批厦门援藏医生邵静、袁静和黄斌,来之前互相并不认识,他们于6月9日结伴出发,于6月10日抵藏,开启两个月的援藏生涯。

厦门网6月13以《女医师请缨援藏筛查包虫病》为题报道:6月9日,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邵静加入了今年我市首批援藏医疗队。“到第一医院有十个年头了,一直渴望去支援边疆,这一次机会终于来了,就赶紧报名。”面对支援西藏左贡县包虫病筛查的任务,看是弱不禁风的邵静毫不犹豫,主动报名前往。

邵静的小孩仅九岁,她的丈夫和家人都在外地,她去西藏,孩子谁来照顾呢?她表示孩子独立性很好,暑假就送回老家去,她的家人担心她进藏后的安全,反对她前往西藏,但邵静援藏的决心很坚定,她耐心的一一说服了家人。

艳平医生两个小孩,小的儿子才不到两岁,正是离不开妈妈的时期,每次在视频中问妈妈在哪里,妈妈说在西藏。西藏对于这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来说,不懂西藏在哪,但他知道肯定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卫计委领导送行)

初次来到西藏,医生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

邵静在援藏日记中写道:2017年,我有幸成为厦门医疗援藏队的一员,赴左贡县做为期2个月的包虫病筛查工作,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来到向往已久的雪域高原,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忍着不适,挨过的适应期,我们的团队开始了繁忙的下乡筛查工作

来自第三医院的医生袁静写道:“西藏?好像很美,天很蓝,山很高,那里环境应该很艰苦?”我想很多人对西藏都是这样的想法,而我有幸成为厦门对口援助西藏筛查包虫病的医生,当时接到通知准备启程的时候,心里既欢喜又忐忑,一直生活在平原的我真不知是否能适应高原两个月的生活,带着一丝丝恐惧,我登上了飞往西藏的飞机……

同样,湖里疾控中心的黄斌也感受很深:一下飞机,当地的同仁和厦门援藏工作队热情的接待了大家,并且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但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也令我们措手不及,三名队员多少都经历了头

痛、噁心、心跳过速等反应,但是在厦门援藏干部的细心关心和照料下,我们很快调整好了状态并投入了工作。

 

而在8月9日到达左贡的第二批援藏医生张艳平、张艳飞、赖韶婷、黄冰冰、刘荣培对西藏的感觉就更深,本来他们计划购买10号进藏的机票,但是适逢暑假高峰,机票已售空,只能购买9号的机票。然而他们9号当天进藏的航班因前一晚九寨沟地震晚点4个小时才达到,当还在感概自己运气不好的时候,得知第二天邦达机场就下雪了,航班全部取消,泉州援藏医生飞到半路又折返回重庆,只好改签第二天的航班,而厦大医学院刘主任因当天航班取消,只能在海拔4200米的世界海拔第二高的机场上住了一晚。

为包虫病--消得人憔悴

“那曲高、阿里远、昌都险”,藏区流传已久的这句谚语,说明了昌都的险要位置和交通不便,昌都也是藏区车祸高发的地区之一。

“每次下乡,都无法预知能否活着回来”,这是援藏医生对西藏昌都地区道路艰险的共同感受。他们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走遍了所有行政村,比长期援藏的干部走的的更深入、体会到更多的艰苦。尽管这里的道路状况令人生畏,但自从来到左贡,他们毅然选择了用生命去丈量天路。他们起早贪黑,深入到每个村落进行包虫病筛查,一下乡一住就是五六天,筛查完毕才能回到县城,他们生活中遇到各种不便,没有条件洗澡,只有旱厕,饮食不太适应等等,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工作进展的十分顺利。

第一次下乡的中医院医生张艳平在朋友圈写道:车行在仅车身宽的碎石路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奔腾的怒江,多处塌方的道路,坐在车上胆战心惊,吓哭了。

同样吓哭的还有来自第五医院的医生张艳飞:一边是随时滚落的山石、一边是万丈深渊,到一个乡镇要开上四五个小时,经常往返于这样的道路,感觉是用生命去战斗。

除了路途的艰辛,还有食宿的痛苦,有时候村庄人比较多,为了不让藏民久等,他们经常干到下午三四点才吃午饭,来不及吃就啃几口干粮。晚饭就更不准时,十点能吃上晚饭就算不错了,有时候干完活连夜回到县城,已超过十二点,饭店都关门了,只能吃泡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知道这其实是家常便饭,下乡常常坐车经过两三个多小时的山路,翻过重重大山,路上多处塌方,随时都有掉落悬崖的生命危险。没有桌椅,医生们坐在空地上吃饭,只有几个凉菜和米饭,靠村民的摩托车的灯光照明,当时完成一天的工作感到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看到简陋的条件,村子经常没水没电没网络,无法与家人联系,思乡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还是得咬牙坚持下来。

援藏队所吃的苦,所受的累,也引起了进藏慰问领导们的关切。厦门援藏医生进藏刚满月,适逢厦门市市长庄稼汉一行来访,得知有短期援藏医生在支援左贡进行包虫病筛查后,便主动要求前往慰问,看望医生的同时,他一再叮嘱医生们注意安全和身体健康,虚心向当地干部学习,共同进步,促进两地团结友好。

(厦门市市长庄稼汉慰问厦门援藏医生)

福建省卫计委官网在9月11日也以《我省支援西藏昌都市开展包虫病筛查工作》为题,重点报道医生援藏事迹。

衣带渐宽--两月时光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医生们已经对艰险的道路熟视无睹,对艰苦的生活也习以为常,现在他们觉得回到县城能洗澡,能上干净的卫生间,能吃一顿火锅,唱起卡拉ok,这些你们原来生活中不以为然的快乐,有些你意想不到的感动,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

来自中山医院的赖韶婷记录道:超声科医生喜欢自称超人,因为B超检查是纯手工操作,非常耗费体力,工作强度很大。但是人的极限总是可以不断刷新!刚来左贡进行包虫病筛查时,我先去的扎玉镇,每天每台超声机平均完成一到两百例检查。后来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学习常用藏语加强与农牧民的沟通,每天每台超声机基本可以完成两百至三百例检查。随着工作组同事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到最后在美玉乡筛查时,我们每天奔波在4400米以上海拔的高原,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一台机器日均完成检查近四百例!来到高原,不断突破自我极限,我是超人,我自豪!

(乡镇偏远,天未亮就要下乡的医生们)

厦门第二医院的黄冰冰写道:援藏之行,让我在身心上又得到一番历练。提前服用红景天,入藏后还是抱着氧气袋,如发了烧,心慌头疼,动则气促,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在没有完全适应情况下就开始下乡之旅,没想到碰上的第一问题就是上厕所,没地方落脚加上散发浓烈气味的旱厕导致我便秘了7天,最后因吃坏东西闹了肚子收场。

除了每天在高山悬崖边奔走,一天检查200至300个村民成了家常便饭,对比内地的一天检查60到70个病人就忙得水都喝不上,下乡筛查真就是开了挂。甚至有一天,查了500多例,吃饭狼吞虎咽,跑步上厕所,毫无休息连着筛查了8个小时,嗓子哑了,连说话也力气都没有。筛查通常是在村委会里,大部分村委会设施简陋,空间有限,B超有时候就安排在灶台旁边,一边柴火烧得雀跃,我一边筛查如火如荼,最后就是我被烤得口干舌燥,被闷得喘不过气。在海拔2000多米的乡下,蚊虫随处可见,经常干着干着,腿部就莫名瘙痒,腾不开手挠,只能左右脚互搓,得空赶紧把百多邦抹起。另外工作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问题,藏族同胞听不懂我指令,不能配合,这对于我一个小个头女生超级费劲。下了乡,也被激发了劳动智慧,没有医疗耗材用,不抱怨,不埋怨,默默拿水当耦合剂,用塑料袋粘在身上当工作服,坚持把任务完成。

慢慢的,对藏区产生感情的他们,也开始关切藏区的小孩来。9月3日,医生们天未亮集结就出发,行车7个小时来到了最为艰苦的下林卡乡,然后分组去不同的村庄,医生们再经过几个小时路程来到的是甲巴村教学点,当他们亲眼看到这个教学点泥土糊的墙壁,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三五张破旧的课桌椅,一块小小的木板当做黑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下林卡小学,有几个小姑娘给艳飞医生写信说,姐姐,我们爱你。多么质朴,多么直白的表达,艳飞医生在朋友圈写道:发现生活在信息发达的年代已经很多年没有收到这种最真挚的信了,此时此刻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了,看完信后,内心的感动涌上心头。

当医生们在朋友圈把所见所闻发出来以后,引起许多人的点赞和感慨,更多人是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对比西藏的小朋友,他们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呀,偏远藏区的小孩是多么的艰苦,在破旧的教室里,没有任何现代教学设备,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很多都是悬崖峭壁,路上没有任何商店,渴了喝一口山水,饿了肯一口青稞饼。他们也许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一辈子没机会走出大山。

 

当然这也引来了一些慈善组织的关注,慈善机构主动要给小朋友捐助一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现在第一批物资已经到位,等待发放。

暮然回首--怀念无限

时光飞逝,县包虫病筛查任务在十月初圆满完成,左贡县的成绩由垫底排到了前列。在县政府各类会议上,县长罗松吉村多次表扬厦门卫计委援藏医生,分管卫生系统的副县长益西江措对援藏医生充满感激。卫生局和包指办领导对援藏医生赞不绝口,一起奋战过的队友更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纷纷表达感激之言和难舍之意。

临走之前,县委县政府也发来感谢信;任劳任怨的刘荣培医生,被评为包虫病筛查工作“先进个人”。

两个月援藏时间结束后,医生们又回味起这一路的艰辛与收获。

(县领导送别援藏医生)

已经回到厦门两个月的邵医生回忆道:在左贡的两个月里,我们感受到了藏族老百姓对我们的欢迎和期待,但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以及医疗资源的匮乏,偏远地区的老百姓几乎不看病,甚至妇女孕期也没有做产检,看到这些很心酸很无力,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力再多做一些、做好一些,为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短暂的相遇让我们与左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结下了难以割舍的雪域情怀,爱上了这块土地上热情淳朴的人民。

黄斌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厦门日报:援藏工作短短的60天中,壮丽的山峰、湛蓝的天空、藏族同胞的开朗和质朴给了我们太多回忆,在这工作的60多天也让我们对左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第二批医疗队交接完工作后我们也踏上了归途,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祝愿左贡的明天越来越好。

袁医生也对这两个月的生活充满感慨:两个月我们走过山路十八弯,翻过了无数高山峻岭,共筛查一万余人,包虫病阳性近百人,初步诊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千余人,对一些从来没有做过检查的孕妇也为她们的胎儿做了初步的检查,很多老百姓一辈子都不会出村子,不进一次医院,我们此行也为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初步了解,虽然我们的检查设备很简陋,检查项目很单一,但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给老百姓带来最实在的东西,他们的笑容给予我们最大的肯定。时光转瞬即逝,从我们刚刚下飞机的高反给我们带来的不安直到我们爱上这片净土,从语言沟通障碍到我们也能讲上几句简单的藏族的日常用语,从老百姓见到我们白色工作服的恐慌到为我们送来信任的笑容,我觉得此行值了,这是我一生难得的经历,如果没有这次援藏的机会,也许这辈子我都无法深入体会藏族人民的山区生活,他们的朴实、忠厚、豪放的性格,也只停留在“318”,国道上的美景之中,西藏“扎西德勒”,西藏人民“扎西德勒”,感谢这片神圣的土地让我的人生旅途起了波澜,如果有机会我还会穿越一次西藏!

第二批的赖医生说:回想起这两个月的经历,内心百感交集!我们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因为没有淋浴条件,我们可以11天不洗澡。因为不习惯旱厕,我们练就了强大的膀胱。我们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连续颠簸七八个小时,下车继续筛查两百例。我们可以三天时间只吃几片面包,只为了清空肠道抑制住完全不可控的跑肚。可是除了困难,我们收获了更多:难以忘记藏族同事们的关照,把最好的座位、床位都让给我们。难以忘记藏民真诚的笑脸,捧上一杯杯热腾腾的酥油茶。难以忘记学生们的少先队礼和装满苹果、核桃递过来的书包。难以忘记领导们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提点。佛家讲求有舍有得,这次援藏之行,我觉得收获远大于付出!这是值得铭记一生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纯朴的村长夫人挤奶给医生们做早餐)

海沧疾控中心刘荣培医生写道:在离别之际,西藏留在我心灵最深处的情感是不舍,我舍不得离开这群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兄弟姐妹们,希望我们现在说再见,但是再见不会是永远,我忘不了你们!我相信当我们每一个援藏同志回忆起这两个月的援藏经历,我们都会把它当成人生中最难忘、最宝贵的财富,都会认为自己在付出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使心灵得到了净化,境界得到了提升,似乎一下看明白、看透了很多东西,对物质追求更加淡然,对精神追求更虔诚!

张艳飞医生回忆道: “援藏”是一次磨砺!是的,人生总有那么一些岁月令人终生难忘,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朋友叫人永记心间,人生总有那么一些事情成为新的起点。我想,援藏的时光就是这样一段令人终生难忘的岁月,援藏结识的朋友就是这样叫人永记心间,援藏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新的起点。两月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这两月中的所学、所想、所知、所得将使我受益终生。那美丽的阳光、纯净的蓝天、巍峨的神山、澄碧的圣湖,淳朴的藏民,还有那欢腾的锅庄、舞动的长袖的卓玛和弹着弦子的康巴汉子---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一生中永不磨灭的印象。

 

(八位援藏医生合影)

雅莫,藏东秘境的察瓦左贡;

雅莫,险峻的怒江和澜沧江大峡谷

雅莫,美丽而蜿蜒的玉曲河;

雅莫,巍然屹立的珠然神山;

雅莫,一望无际的美玉草原;

雅莫,难得一见的“白屁股”;

雅莫,富丽堂皇的东坝民居;

雅莫,夏季飘雪的东达山;

雅莫,那美轮美奂的双彩虹;

昌都左贡,让我在飞机上再回望你一眼。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