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河挺秀桥段美景 林阿玲 摄 东南网龙岩12月13日讯(记者 阙小琴 通讯员 温连光 林阿玲)“如今,这小溪河水真的清了,水底粒粒石子清晰可数,恨不得下水濯足,岂能不高兴?”龙岩市民詹鄞森的工作、生活都在小溪河畔。他说,过去20多年,除了春节期间能偶然见到小溪河水变清,常常都是“一江浊水向东流”。 如今,沿着龙川路滨河绿道漫步,不仅可以看到变清的小溪河,不时还能见到白鹭前来嬉戏觅食,别有一番乐趣。这一切改变得益于龙岩市今年打响的小溪河污染整治攻坚战。新罗区副区长曾咏发说,今年初以来,小溪河流域功能达标率为100%,Ⅰ-Ⅲ类水质比例为80%,比去年同期上升40个百分点。尤其是小溪河的登高桥断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达到Ⅱ类水质。这是自1999年开启小溪河治理之后,当地交出的最好答卷。 治理十九载,今日显成效。近日,记者深入新罗区采访小溪河治理背后的故事。 史上最严,重拳整治聚共识 小溪河流域是龙津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包含中甲溪和马坑溪两条支流,由27条径流汇集而成,贯穿新罗区适中镇和曹溪、南城街道。 “小溪河整个河道长39.8公里,流域面积224平方公里,流量小,但过去污染甚为严重。主要污染源有选矿厂16家、矿山企业36家,上游及沿线还有夏蓉高速扩容工程、永福至中甲二级公路等重点工程以及市政项目,加上居民生活污水、建筑弃土弃浆入河、非法采砂等。”新罗区龙津河综合整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家亮介绍说,小溪河流域有着较为丰富的铁、锰、煤、石灰石等矿产和山地资源,生产建设活动频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溪河已逐渐不堪重负,这也是此前治理未能取得明显成效的缘由。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第一年,也是龙岩市深入实施生态环保攻坚战役的第二年。重拳整治小溪河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必须以最大的力度、最严的标准、最重的处罚来抓小溪河整治!”今年年初,龙岩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史上最严”的整治军令状:对无证的、选址不当的、安全环保设施简陋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超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特别是铁锰超标的,坚决予以关闭;相关职能部门在整治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坚决进行问责! 随后,新罗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小溪河流域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区委书记为组长、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整改领导小组,各级各单位立下军令状,并立下整治目标:今年5月底前初见成效,6月底前水质明显改善,8月底前基本完成,12月底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如今,这一个个目标在推进整治的过程中,正在有序实现。 12月4日,新罗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宗由新罗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污染环境案,经庭审,被告单位龙岩福佳工贸公司因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含猛、锌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排放标准10倍以上,严重污染环境,其行为已构成污染环境罪;被告人邵某、修林某对被告单位污染环境的行为均负有直接责任,其行为已构成污染环境罪,两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据新罗区环保局局长简占跃介绍,2017年以来小溪河流域共对19家企业处以罚款,刑事案件移送3家,查封扣押10家,行政案件移送7家,关闭拆除企业38家,限期整改41家,有力震慑了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除了严格执法,新罗区还紧盯问题,强化整改。当下,龙岩市政府交办的37项存在的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到位,累计投入资金8464.5万元,完成125.6万平方米铁锰矿山生态恢复,并完成沿线16块废弃矿渣点的清理整治工作。 常态治理,一泓清水得民心 十九载治理显成效,一泓清水更是“捕获”了无数市民的心。“实践证明,领导重视,有关部门监管到位,河道治理‘顽疾’并非无法‘治愈’。”詹鄞森感慨地说,希望这一项成果能够长久保持。 重拳整治之后,需要铁腕治理保长效。曾咏发表示,11月8日龙岩市委办、市政府办已经向新罗区批转《小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常态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治理常态化,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 《方案》分为工作目标、治理范围、治理原则、工作职责、工作重点、工作措施以及工作保障七个部分。根据《方案》,小溪河流域涉及的所有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都是常态化监管的重点。目前,小溪河流域主要污染源涉及八类共116个项目、企业或污染点。其中采矿企业36家、选矿企业14家、制砂石企业3家、其他涉水企业10家、重点在建项目9个、矿山尾矿库15座、小型水电站6家、村庄23个。对此,《方案》要求相关部门要主动认领、主动排查,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流域环境监管常态化。 “《方案》要求筹建小溪河流域监管中心,统筹河长、环保、矿管等各方面力量,用好各项政策,解决小溪河流域‘九龙治水’问题。”陈家亮表示,目前监管中心已确定办公地点,正加快相关设备设施的建设,第一批15名人员已经完成招聘并开展工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