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品牌部> 2017文创市集> 了不起的“匠” > 正文

一朝梅林人,一生梅林魂

2017-12-24 01:23: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袁圆   我来说两句

北京有京剧,陕西有秦腔,江苏有昆曲,四川有川剧。

那么,你知道福建有什么传统的地方戏么?

 

“字多腔少,一洲百尽。” 优美的唱腔、粗犷的表演,演唱时生旦大嗓起音、小嗓落音,说的正是福建泰宁的梅林戏

泰宁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流行于福建泰宁、将乐、顺昌、邵武等地。2006年5月,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林戏源于徽剧。明清时期,泰宁的梅林村村民每逢大事,即邀请徽班来村里演戏助兴。

徽剧在泰宁真正扎下根来,是在乾隆末期。

 

当时,梅林村有一寡妇周氏喜好看戏,为能常看到戏,周氏自办戏班,请徽班艺人为师并招收村民子弟学戏,每逢迎神赛会或婚丧便在村中演出。

 

在戏班的影响下,泰宁各地先后成立了业余戏班,从此徽剧在梅林一带扎下了根。

在“汉唐古镇、两宋名城”古城福建泰宁的尚书第旁的泰宁梅林戏展示中心,每天都上演着精心编排、具有浓厚泰宁特色的梅林戏表演。

其扮相俊美、唱腔优美动人、脸谱也极具艺术特色,表演项目更是有娱神、提线木偶、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等传统技艺。

 

但比起京剧、昆剧等剧种,梅林戏的认识度是非常低的。解放前,梅林戏班濒临消亡,戏剧人才大为减少,现在的福建泰宁梅林戏剧团已是为数不多的剧团。

都说戏如人生,有的戏痴便是一入梅林深似海,从此深藏功与名。

 

他,就是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前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黎秀珍,传承梅林戏长达57载,却仍旧一腔热血纵歌喉。

 

 | 一朝梅林人,一生梅林魂 |

黎秀珍,这位把一生献给梅林戏的传奇人物。

 

黎师傅一生钟情于梅林戏,“福建省专业剧团优秀团长”、“三明市专业剧团改革带头人”都是对他的赞誉。

 

“一朝梅林人,一生梅林魂。” 是对黎师傅最淋漓尽致的写照。

 

黎师傅在泰宁县可谓是家喻户晓。1963年,他拜师京剧名演员王桂卿,一心学习猴戏。很快他就练出了满身的“猴气”,把美猴王演得活灵活现,从此名声鹊起。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努力是当代年轻人最不应该缺乏的品质。”谈及年少时的经历,黎师傅感触颇深。

黎师傅正奋笔疾书进行梅林戏音乐书籍的创作。

从书桌到书柜,从桌上到地上,大大小小的书籍和草稿,记录了他的每一个灵感,每一个创作。最忙的时候,早上下午各要出演两场戏,晚上还要出演两场戏,这是他的生活常态。

 

提起梅林戏的点点滴滴,黎师傅的眼中总会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因为真的喜欢,所以丝毫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

 

14岁进泰宁县梅林戏剧团,便以剧团为家,一心痴爱梅林戏,凡其所涉,皆卓有成效。

黎师傅在介绍梅林戏

因为热爱,所以无所畏惧。纵然是十年文革期间,剧团受到强烈冲击,黎师傅被打成“走资派”,也毅然选择坚持。

 

当时,他正出演《红花舞》,却被当成修正主义路线的黑苗子,1969年1月被下放到上青乡插队务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度过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

 

“梅林戏就是我的‘命根子’,它早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再也割舍不掉了。”纵然岁月艰难困苦,因心之所爱,他也要让梅林戏继续蹁跹。

 

 | 传承更需创新 传统更需“接地气” |

在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剧团巡回演出的出场费过低,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梅林戏陷入了生存困境。

 

梅林戏因民俗而起,但绝不能只靠民俗生存,固步不前。谈及梅林戏并不乐观的现状,黎师傅认为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当务之急除了打造原生态梅林戏,更要扫除语言障碍,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法,使观众在现场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

 

在传承传统梅林戏之余,泰宁县政府和黎师傅等一众老艺人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更多地结合了当下热点,编排出许多特色剧目。

《张仁和》剧照

例如,用《挽救》宣传廉政文化,以《张仁和》致力于党员优秀品质教育,《上清溪》则为泰宁旅游打响招牌。与时代接轨,让老传统更“接地气”,才让梅林戏焕发新光芒。

 

以文艺之精髓召集天下游客,以地方之特色延续一脉文化,泰宁梅林戏作为中华艺术瑰宝之一,期待更多的人代代传唱。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