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文化厅数字峰会> 最新资讯 > 正文

福建省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2018-04-20 15:17: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靖 孙靖   我来说两句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重要思想的孕育地、发源地。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决策,提出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建设目标。18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部署要求,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持续推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福建文化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持续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一、推动“数字文物”建设,让文物“活”起来

福建省文化厅应用先进科技手段,在文物展览展示和管理上进行探索,取得可喜成效。

一是创办服务型网上博物馆。三年前,福建博物院在“让博物馆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和“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实践中发现,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博物馆了,但由于博物馆主动跟媒体互动、跟大众接触的机会很少,基本处于“静止”的态势,普通大众对博物馆的了解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博物馆是干什么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福建博物院大胆尝试,推出“网上博物馆工作计划”,旨在让身处“深闺”的博物馆“动起来”,让博物馆到公众平台上亮相,让文物故事在百姓日常交流中传递,让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便捷的接触到博物馆,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进而爱上博物馆。省博物院和东南网联手创办服务型网上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博物馆收藏文物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和数字化技术处理,用于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的信息传递,发布展览信息、文物故事、文博快讯等。配套的短信平台、微信平台和微博平台也将同步发布各类文博讯息。

二是把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到文物管理上,实现信息化管理。《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综合管理系统》建成是文物信息管理一大成绩。系统建设以文物保护单位(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据为核心,采用方便智能的交互设计,建设科学、高效、综合的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快速的查询、统计功能。该系统主要用于福建省文物局对省域内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现状、项目批复、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跟踪,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浏览、检索、查询、统计、分析等工作,并利用系统中统计、分析的结果总结经验、提高效率,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理机制与方法,指导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

三是开发文物地理信息系统。文物地理信息系统是文物数字化又一大成果。该系统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集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三维地形模型和文物专题数据,提供多形式的文物展示、查询定位、信息标注、管理等功能,搭建一个三维可视化的、集文物保护、空间管理、旅游宣传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将文物转化为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形态,让文物“活”起来。

二、建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非遗传承难度在于传统手工艺与现世审美的相对应,工艺当随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新的方式加以保存,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厅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开展数字化工程,加固非遗保护。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自2015年至今完成了20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采集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客家土楼、妈祖、福州评话、南音共计3000余条影像和文字资料,并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采集相关数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二是实施互联网+科技+非遗,讲好非遗故事。通过互联网+科技+非遗的手段,以“听得见的非遗”“带得走的非遗”“学得来的非遗”三种简单、贴近生活的数字化方式展示非遗。听得到的非遗,即: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声音采集,现已将南音、闽剧、梨园戏等四十项非遗项目建设声音数据平台,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关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公众微信号,发送想了解的项目名称,便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倾听非遗项目介绍及传承人的口述或表演。带得走的非遗,即:依托AR技术,可将非遗展品三维立体地呈现在手机上,通过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等,便可将“非遗”带回家,改变了传统的观展方式,不需要身临展厅,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欣赏非遗精品,了解非遗故事,与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分享非遗馆的宝贝。目前已完成的AR非遗项目包括: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寿山石雕、惠安木雕技艺、福建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学得来的非遗,即:学得来的非遗是通过先进的VR(虚拟现实)技术,以VR全景为基本形式,沉浸式、立体化展示非遗项目,让您身临其境,体验学非遗的乐趣。只需要带上VR眼镜,便可置身在传承人的工作室中,跟着传承人们体验非遗,跟着视频学习非遗的技艺。目前已完成制作的是“农民漆画”VR,农民漆画是农民画和漆画两个非遗项目的结合。通过VR视频的教学,可通过操控手柄来体验制作一幅农民漆画的全过程。

三、实施“阅读推广+”模式,让阅读无处不在

阅读推广是公共图书馆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福建省图书馆立足馆情,按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求,不断创新“阅读推广+”模式,有效推动“全民阅读”落实。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构建资源保障体系。文献服务是图书馆最基础的业务之一。近年来,福建省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着力实施面向全省服务的文献保障中心、信息查询中心和学习支持中心建设计划,有效提升了馆藏文献资源的品种和数量、规模和质量。

加强藏书体系规范化建设。按照“重点保障、兼顾一般,虚实互补、结构合理”的采选方针,通过严把采选环节、邀请读者荐书等措施,从特色级、研究级、重点级、基础级四个层次建设文献资源,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35万余册(件)、电子文献456万余册、大型数据库64个、视频资源26万件,可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文献服务需求。

强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已建成涵盖外购数字资源、自建特色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的数字资源库,总量累计超228TB,年电子资源点击量愈2000万次;以“福建文化记忆资源库群”构建为重点,不断扩大地方文献数据库内容建设,已建成“福建地方史志全文数据库”“闽南文化”“福建大事记数据库”“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数据库”等14个地方文献子库;完善缩微品数字资源库建设,做好民国报纸缩微文献数字化工程,推进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

二是丰富服务手段,统筹推进科技融合。读者服务是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福建省图书馆始终坚持以“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服务手段的便捷性,服务内容的新颖性,服务受众的广泛性”为目标,通过“天网+地网”的服务模式,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强化主阵地服务。全面实行免费服务,提供传统书刊借阅,重点建设“东南周末讲坛”“阅读与欣赏”“作家讲坛”等若干有活力、有潜力、能起示范引导作用的系列讲座、活动品牌,并有网上讲座、移动讲坛,定期推出专题书展;深化总分馆模式,加强实体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开展汽车图书馆、图书流通点和社区网格化分馆服务,共建立公共服务网点102个,通过打造“行走中的图书馆”提升馆藏文献利用率。

拓宽互联网服务。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构建覆盖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和乡镇村文化站(室)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全省9个地级支中心、82个县级支中心、749个乡镇基层服务网点和15003个村级基层服务网点,都可免费使用我馆数字资源,实现地区书目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开展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参考咨询等服务,使图书馆服务惠及最广大民众;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积极打造开放式学习中心,建立“博学”网络学习中心系统,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和全省社区交流环境。

三是推动数字阅读,提升文化传播速度。近年来,作为率先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图书馆积极以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为核心,有效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渠道。

打造数字阅读平台。基于我省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自主研发“文化一点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系统,该系统资源易获取并自带wifi发送,读者只需通过触摸终端机等设备,即便在无网络覆盖的偏远山区、边疆海岛等场景也可获取省图数字阅读服务,目前已在全省部署近200台;同时推出“掌上闽图”移动服务平台,以“互联网+知识服务”为理念,读者可在该客户端自助完成馆藏书目查询、图书预约续借、一站式检索、获取数字资源和建立自己的读书学习社交圈等,进一步增强数字资源与服务供给和读者的交流互动。

推广数字资源服务。利用“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重要节庆日等时间节点,通过组织线上线下阅读推广、特色文化资源微页推广、举办数字文化展览等方式,两年间吸引700余万人次参与;开通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推出微信图书馆提供书目检索、图书预约续借、数字阅读、活动报名等服务,推送文化服务信息,全面宣传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满足了数字化时代的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

四、创新数字文化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福建省在数字艺术展示、动漫、游戏、娱乐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监管中积极探索,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取得一定成效,现已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数字文化发展核心圈。

一是推动数字艺术展示产业转型升级。充分运用VR、AR、3D裸眼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艺术品、文化文物、非遗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建设一批VR数字阅读体验厅、VR体验中心,组织开发VR专题片应用宣传片,推动建设福州“VR之都”,打造VR全产业链。

二是推动动漫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动漫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动漫产业孵化平台,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CG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在动画设计、制作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推动动漫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如泉州功夫动漫通过制、播、销、授一体化的运作,实现传统产业链与创意产业链双赢;福州天之谷与泰宁县旅游集团合作“鲤鱼”动漫主题项目,推动动漫旅游融合,助推泰宁“鲤鱼”文化;福州盛世金尊动漫致力于传统文化动漫化发展,制作动画产品,助推戏曲动漫化、文物动漫化等。

三是推动游戏产业健康发展。我省鼓励企业积极发展手机游戏等新媒体业务和游戏衍生产业发展。国内领先的小游戏综合平台4399独特的运营方式和理念令其在国内众多互联网企业中脱颖而出。宝宝巴士专注于移动智能早教产品研发,依托于奇奇妙妙的动画形象,开发玩(APP)、视(TV动画)、听(儿歌)三方面的兴趣启蒙产品,现已研130余款APP、500首儿歌、3D动画片,成为国内首批试水幼儿智能早教产品的领军团队。

四是推动泛娱乐产业数字化发展。近年来,娱乐行业搭乘“互联网+”的潮流,开启了跨界融合发展的新领域,多元化、泛娱乐、新媒体互动等概念融入新时代娱乐产业。厦门前沿科技公司进军迷你歌咏亭,开发友唱自助娱乐吧,该款自助娱乐设备集唱歌、专业录音、游戏、社交等娱乐功能于一体。福建星网视易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福建凯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业内首个智慧KTV云商业Wi-Fi解决方案,不仅能快速解决当前KTV无线网络建设与应用的各种问题困扰,并且轻松实现与用户的微信互动和精准营销,将KTV与目标用户群紧密联合在一起,成为KTV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五是打造文化市场数字化监管平台。文化市场监管平台秉承市场监管业务和信息化顶层设计原则进行整体设计,实现市场准入、动态监管、综合执法业务的集中和统一,推进文化市场管理执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我省文化市场监管平台的运行,形成了上与文化部下至各地市联网运行,实现了对网吧的实时监控和及时有效管理,明显提升了文化市场的管理效能。一是对全省每一家网吧场所的基础数据,包括在线总人数、场所在线率(即当前在线场所实时家数)、当前实时报警数等进行实时监控显示。二是平台系统可随时查阅每一家场所和终端基本信息,如所在地址、负责人信息、当前上网人数、报警情况等。三是可实时查看每个场所每个终端任何时间的上网信息,如图片、网站、内容等,并可对应的进行截屏、屏幕录像。通过以上的途径可随时对全省任何一家场所的任意一个终端进行实时管理,做到管理完全无死角,调查取证有保障。四是平台系统通过文化部的数据库对每个网吧场所是否涉及非法网站、非法游戏、非法程序等内容进行实时监管。让全省场所里所有的终端都在严格的管控之内,对疑似违规情节的进行提醒,对轻微违规情节的进行拦截,对一般及严重违规情节的进行拦截并将场所改至紧急状态且通知对应的主管部门进行处理,提升文化执法管理效能。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