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予文物“新生命” 助讲福建好故事
2018-05-08 08:35:4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
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由省文化厅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极为吸睛。“展馆用数字化将整个文化内涵丰富起来,特别适合带着孩子来参观,寓教于乐。”许多市民参观后纷纷表示。 数字化传播,让文物古迹“动”起来。市民在展馆屏幕上点击“泉州开元寺”,就可清晰看见大雄宝殿、广场周围等三维立体场景。“真不敢相信,居然将位于泉州的古迹搬到了展会现场。”体验过的市民纷纷惊叹。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次使用的是“互联网+文物保护利用”平台。“这套系统,将文物转化为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形态,能直观、准确地展示当地自然风景和建筑特色,使文物‘动’起来。”现场工作人员说。 “文物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如何拉近文物与百姓的距离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福建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 福建博物院推出了“网上博物馆工作计划”,和东南网联手创办服务型网上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博物馆收藏文物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和数字化技术处理,发布在网上。市民轻轻一点鼠标,就能看到各色鲜活的文物。 信息化管理,让文物数据“住”下来。2013年12月31日启动的福建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可移动文物469222件/套(769364件),2007年启动福建省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共33251处。如此多的文化瑰宝如何实现更好的管理?答案是信息化。 2016年,福建省文化厅启动“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将福建省文物局域内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据全部收录在该系统中,可实现快速查询和统计。 据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主要用于福建省文物局对省域内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现状、项目批复、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跟踪,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浏览、检索、查询、统计、分析等工作,并利用系统中统计、分析的结果总结经验、提高效率,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理机制与方法,指导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