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强国梦与现代中国梦 ——众家评说儿童剧《幼童留洋记》
2018-11-12 15:49:08 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林瑞武(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一级编剧):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排的题材。确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派遣幼童去西方留学是清王朝在当时很困难的情况下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当然容闳本身是自己曾经去西方留学,但这是他的个人行为,现在是朝廷派他去的,任务很艰巨。幼童的任务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使清王朝能强大起来,能对付当时的西方列强。而且当时在国库非常空虚的情况下还拿出这么多钱派遣幼童留洋,甚至为了安置留学生还在美国专门盖了宿舍。他们是第一批,后面还有第二批、第三批陆陆续续去,包括马尾船政局的那批人。这批人在中国近代把中国推向改革开放,而且使民族的技术得到发展,现在回过头看看,他们就是先驱。目前我们已经有相当好的基础了,如果把它经营好会更有希望,这是第一感觉。 剧本确实不错,儿童题材跟成人题材还是不一样的,有它的叙述表达方式,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而且这个题材也不单纯是儿童题材,第一批是12到15岁,那个时候梁敦彦是15岁出去的,回来的时候已经是24岁的青年了,如何把握这些人的心态是相当有难度的,毕竟是异国他乡,我们可以通过史料去想象这些,编剧蔡福军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包括导演,她在舞台呈现上想了很多的办法来体现,所以整部戏看下来非常流畅。既然有国际性的儿童艺术节这样的机遇提供给我们,我们无论如何要把这个机会抓住,不管有没有得奖我觉得意义都非常重大。 当然有些地方还可以提高,首先是人物,既然我们写了一群儿童,必然是群像式的,肯定不仅仅是集中在单个人身上,肯定是群像式表现。当时是一批孩子,他们的出洋和当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西方美国那样的环境当中如何成长。现在琢磨比较多的是詹天佑,但是詹天佑就像刚才说的比较单一,他迷恋火车和机电,但是他的戏剧动作比较多,一开始把陈翰林的手表给拆了,又跟米勒教授发生争辩。容尚谦这个人原来是比较迷恋母亲的,心理上是比较弱的一个孩子,因为才12岁,到后来怎么坚强起来了,这个时候有眼病了还不回去。花了很多笔墨写他的性格从懦弱到坚强。相对梁敦彦的笔墨就少一点。我觉得这部戏除了这三个人物还可以再琢磨一两个,因为是一个群体戏。 这些人物目前很大的问题是孩子的戏写得不够深入,像刚才讲的詹天佑,除了迷恋火车,实际上也是一个很有创造性和果敢的人。另外写汤姆叔叔、罗文夫人,这两个人跟他的留学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如果我作为编剧我一定写这两个人。还有,马克·吐温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他比米勒有名多了,他写了很多很有趣的作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他不仅仅影响孩子的观念,而且带来了美国人的探险精神,这在马克·吐温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我提供一个思路,我把这个人物引进来,这个人非常风趣,给孩子们讲探险故事,跟孩子们关系非常好,让他们觉得马克·吐温叔叔很厉害,令他身上那种美国的人文精神影响到孩子们,这部戏就生动起来了。现在更多还是在史料上,想象不够,这部戏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大一点,孩子的世界真的需要想象,想象一加进去,整个就丰富起来。詹天佑最后是做铁路的,但是这种创造性、想象力是任何一个科学家都需要的。 容尚谦这个人物也是可以这样的,他就喜欢造船,立志要当船长成为一名海军。我们也可以回过头来看他的家庭,因为这部戏一开始对他的笔墨还是非常重的,他的母亲到码头送别,也写到船开了他还不想去,不想离家,甚至想跳海,我觉得这个写一次就够了。他是广东人,从小跟家里人会见到很多船,我可以想象他喜欢船,因为去美国的船是从上海出发的,他也是从广东坐船过来的,他跟妈妈感情很好,就想将来造出一艘大轮船带着妈妈到处周游。这样把他对船的情结通过对家的牵挂关联起来,以至于后来他成了海军舰长。当初为什么这些留学生要回去,其实是源自于美国的一个政策,不让这些人进军事院校,一下子就把容尚谦的希望给掐灭了,他非常想进美国的海军院校,但是不让进,所以他非常难受。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成为海军舰长,最后他也实现了这个愿望。建议把整个人物的心理很好地想象、拓展一下,这个人物可能就生动起来了,目前还太扁平了,是对人物的想象、理解认识不够,一定要对人物的经历,家庭履历、生活经历更深地挖掘。 梁敦彦为什么会成为外交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我们都看不到,比如他的演讲受到欢迎,而且他相对比较成熟,他比其他孩子大了两岁,英语也是最好的,因为他在香港学过英语。他是像大哥一样把这些孩子带动起来。现在这部戏有几个情节还是挺生动的,比如中国功夫,但当时到美国以后,还有些情节的独特性不够,包括跟日本的吉野争高下,这些是很解气,但是此类情节我在不少的作品中看过。当然我们要报效国家,国家当时很落后,需要强大,但是太过表现争斗的仇恨,在国际戏剧当中,更多表现文化的融合可能会更好。所以我就想到这个情节要进行补充。为什么想到把马克·吐温、罗文夫人引进去?有一段是在美国家庭里面住宿,跟美国家庭的关系,比如苏菲、皮特,他们有没有家庭,是中学的同学还是曾经住在他们的家里?如果有家庭关系,比如我们也可以让母亲或者老奶奶出现一下,这样就把美国家庭带出来。比如开始船上的黄油面包吃得不习惯,经常吐,如果这个时候把这个情节放在美国家庭里面,他们家准备了非常好的西餐但是他没有办法接受,他们家庭里也给他煮过中餐,但是他们煮的中餐根本吃不惯等,我就想把这种家庭的文化交流表现出来,这是非常美好的情感,而且比较独特,也会比你写的那些好。你现在很静止地表现他们在船上,我觉得这样的笔墨可以放在后面表现更好。 我曾经看过资料,第一批留学生在国外因病死了三个,总共才三四十号人,后来还有两个不回来的。他们身在异国他乡,患病以后,当时清王朝还是积极治疗他们的,但是无能为力,这个事情是不是也体现一下?而且这是对孩子有冲击力的,很好的同伴就这样客死异国他乡,我们还可以回去报效国家。这些情节充分利用一下,思维空间再展开一点,把这部戏里不是很重要的东西拿掉,换一些更独特的,还是表现他们在异国他乡外国文化的不适应,最后坚持下来,确实学习到人家先进、人文的东西,所以后来会想到不但要改变清王朝的科学技术,还要改变国家。当时出去的这些人都是想把当时认为比较先进的人文引进,比如严复回来发表《天演论》,要改变清王朝思想僵化、落后的状态,所以这一代人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我看剧本中母亲把容尚谦送出去,但是后来母亲就没有出现了,母亲有没有生病?有没有去世了?母亲临走的时候有没有说“我甚至看不到你回来?”他当时甚至不想回去,这时候母亲是不是因病去世或者怎么样?但是在这样情况下为了国家他还是不想回去……要创造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要集聚这些情感力量。容尚谦本来最想回国以后造艘军舰带母亲周游世界,但是没有机会了,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想象一下,舞台空间可以打破,不要把他的家乡描绘成很有诗意的田园牧歌,因为那时我们国家还很落后,当时国内的状况应该也会反馈到这些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国家现在越来越落后,就越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当然最后是清王朝把他们给接回去,但是他们无论如何都坚持下来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