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 ——众家评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现实题材话剧《松绑》
2018-11-12 15:50:10 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编者按:福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1984年3月,福建的55位厂长、经理给当时的省委书记、省长联名上书请求给企业“松绑”放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企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国有企业从此开始逐渐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迈向了自主经营之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省文化厅精心组织省属文艺院团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现实题材精品创作,提出以当时福建这一“里程碑”的事件为故事,以福建人民艺术剧院为主创,将福建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故事搬上舞台,该剧已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作品创作计划”。福建省文化厅也多次以“火花茶会”的形式对该剧予以推动。现将与会者发言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吴新斌(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这次“火花茶会”专题研究指导原创话剧《松绑》剧本创作,大家可围绕剧本的选材和创作构思,主题思想和意义、内涵的深化,戏剧情节布局以及人物关系的设计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话剧台词处理等等方面展开讨论,指出剧本的优缺点,为下一步剧本加工修改提升理清思路,集思广益。《松绑》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剧目,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现实题材重点剧目创作计划。希望大家多讲一些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第七届福建艺术节定于今年第四季度举行,时间非常紧,希望有关院团抓紧时间创作。现在请编剧之一蔡东民先生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剧本构想等基本情况。 蔡东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编剧): 现在大家看到的剧本《松绑》基本上是二稿,我们选取的是当时有代表性生活的横断面,来展示国企管理,从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社会观念、历史观念等等全方位表现松绑的进程,也展示了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时刻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是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也有冲突和挣扎的角色。我们这个剧组还要群策群力,加强政论色彩的深度以及生活的穿透力。所以希望各位专家为我们指明方向,点明分寸,增强细节,并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切实性的指导。 周长赋(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书记、副院长、一级编剧): 因为工厂的戏我们不太熟悉,工厂的生活也不太熟悉,觉得这个题材深入生活,表现出来也挺不错。这部戏里观念的碰撞、冲突表现得挺清楚。另外,政论方面有一些挺精彩,特别亮的一笔我看到了戏里面设计的马尾船政的后代把福建、福州的特色,包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传承下来,这个设计非常巧妙。 简单提几个建议。首先讲清楚故事情节结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工厂,找到一个戏的核心其实还有点难,如果没办法的话那只好在细节上做文章,要找到一些更生动的细节。戏里面表达各个方面观念的碰撞和冲突,我感觉在唱歌、穿衣包括人的出生等等,这方面稍多了,点到为止就好。这部戏关键的是工厂制度包括体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变革。重点是什么?我觉得还不够。关键是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人们旧的观念还存在着,一方面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劳动懒散;另一方面生活困难,生活困难怎么当主人公?你没有为国家做贡献怎么当主人公?这个是很矛盾的,但悖论里面有戏,这方面我希望多表现一点。还有就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合资企业也崛起了,这些厂长看到了,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给我好的机制体制,我甚至可以不比他差,有这个念头。 还有“联名上书”那段,应该看到写信之前他的思想挣扎。一个出身不好的代理厂长,他看到了这些东西,他看到了工人、工厂的现状,看到大家向他呼吁的一面,也看到麻木的一面,他想做什么?如果做得不成功会怎么样?改革是一个工程,联名上书是最后的,前面他怎么看,他家人怎么看,好像这些都有一些空间。 当时福建的情况特别特殊,当时福建省里面的领导改革,现在剧中出现的工作组组长,不能够完全反映当时的情况。他们是不断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所以有斗争,要把改革哪怕不是正面的表达,背后的改革中的斗争,从中央到地方可以看到改革斗争非常激烈,这些要表现出来。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不单单是省委的领导,还有经委口的领导也是支持的。这些可以不要写在戏里面,但是戏里面有这些东西就扎实了。后来领导开会,一个更大的中央领导否定了,现场说不行。就是要看到改革背后的斗争,这个要怎么处理,这样才能体现难度,必须要解掉捆绑的绳子。 讲一个感受,还是跟上面的观点相关联的。今天我们中央领导希望有新的改革,所以我们的戏要传达改革的精神。这部戏以一个工厂为背景,展示当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所面临的瓶颈。有次听报告会最感动我的是有几位厂长在回忆过去时的激动,他们不敢去参加原来职工的聚会,觉得愧对那些职工,他们改革的初衷变味道了,钱又落入那些私人厂长、经理的腰包。 建议陆厂长可以以龚雄厂长为原型,同时建议把项南的思考,包括他的命运结合进去,这样就有思考了,项南对福建的改革是有贡献的。要塑造这个好的厂长,周围的人物还可以加重,以一个厂长为主,但是又有其他的厂长,来突出他不能孤立。还有那个女的给人感觉是工会主席的亲戚,就是特定的人物关系不是很明显。 齐建华(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巡视员、编审): 我觉得这部戏题材非常重大,选题和人物非常好。《松绑》事件包括国企的改革是里程碑式的,当年福州经历过,引起的轰动以及全国的反响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后来向社会市场经济逐步转型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当时都是经历过的,至今很怀念那个年代,思想观念、生产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 这个题材选得非常好,这部戏刚开始看觉得蛮轻松的,确实也反映了1980年代的一些现象。1970年代末我们在上大学,包括双喇叭三用机、奇装异服什么的当时都已经有了。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我跟周长赋老师是一样的观点,重大的题材不能写小了,它的内涵,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作用,包括后面的可能很难写。现在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从更严格的要求来说,我感觉1980年代整个背景剧本中表现得不够鲜明。尤其是福建的项南,我们觉得项南确实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他的思想观念非常前沿,包括福日厂还有厦门国际机场,当时确实在中央引起了不同的非议,从电视到洗衣机、电冰箱,福建都是起步起得比较早的。既然是真实事件,第一要突出项南;第二个真实的资料是铅笔厂,而且1983年福建省政府已经把它批准为改革试点,我看到它更加生动、更加鲜活。一个是背景,一个是事件,缺少一个中心的事件,一个基本的视角,这个很重要。我看起来,这个厂长好像是很被动的。比如写新上任的厂长一开始很有雄心壮志,要做很多事情,但是在推动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问题,人权、财权、事权等。碰到这些问题他很努力地绕过去,但是机制体制对他有束缚。 实际上上世纪70、80年代是非常严格的,起码每周一三五政治学习都要来。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计划经济是统购、统销、统包,产品没有对应市场的需要,当时我们也搞电报、传真机。关键就是指定性的计划经济和市场对接,工厂效益差,奖金就没办法发了,发奖金也要上面同意。包括编制的问题等等,碰到了一系列问题,人、财、事权都没有,作为一个企业主动性、创造性没有了,归根到底就是人的束缚,也就是他没有跟市场进行对接,根据市场的需要。因为我们是1989年才提出商品经济体制,我觉得《松绑》这个事件,大的核心要抓住。这个戏可能要尽量做好,如果做得不太够可能会做坏了。实际上1983年福建省委就提出改革,1984年3月出台,黄文麟的总结,项南第二天马上发布,连续发了九个政治性的文件,中央在1984年也发布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制度准则的暂行条例》说明这个事件的重要性。还有人物性格上还是单薄一点,不是一种改革者的形象,而是企业家的形象,他很被动,一盘散沙,要搞创新机壳也不让换。包括陆厂长跟那个女的暧昧关系,还有那个工作组组长实际上就是领导的观念保守,还不是来查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厂长思考应该更深一点,福建省这么宽松的改革开放环境给他的机遇,他才会联合其他的厂子来处理,这种形势的重要性、急迫性要体现出来。 林瑞武(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一级编剧): 《松绑》是个很有时代感的题材,看完剧本以后,我很注意听编剧的介绍,第一个感觉编剧还是下了功夫的。蔡东民老师比较年轻,可能对那时候的状况还不是很熟悉,但是他以我们印刷厂为原型,还做了一番体验,所以现在看起来有一定的生活实感。想想1980年代,我们都认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冲破牢笼像洪水一样奔涌。我们当时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出了一整套书叫做《走向未来》,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去听各种各样的讲座,接受各种各样西方的思潮,那个时代从经济到文化,都是生机勃勃的,真的是一个大解放的年代。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包括他们刚才讲的这些做一些调整,编剧蛮重视还原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另外,我注意到作者考虑的问题,包括他的论证,他不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孤立的事件,仅仅是工厂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而是把社会生活各种观念的松绑结合起来,所以我觉得编剧对这个问题是有思考的,不仅仅是局限。这里展示了社会生活几个方面,包括两个技术员谈恋爱,包括工会主席和陆浩然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觉得编剧还是思考了这些。另外戏中写的包括陆浩然、刘和谦这些人物,我们看到他的一些作为,有一定的形象,编剧真的融入了这些题材,很不容易。 因为这个题材我上网查了有关的资料,当初最早牵头写这个报告的是经委副主任叫黄文麟,而且写完以后马上送到项南的办公室,项南当即批复,第二天发表。实际上都是默契的动作,甚至可以理解为正是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项南在下的一盘棋。项南是给福建人民印象最深刻、口碑最好、也可以说是对福建的改革开放贡献最大的省委书记。他有非常超前的观念,很敢负责任,很有眼光。他借助捅开的缺口能够在全国引起反响,推动改革开放,所以他的内在思想斗争远远超过戏当中写的。这部戏中,工厂劳动纪律涣散,很多奖励措施,包括人员编制确实都存在着种种问题,陆浩然想做一个有作为的厂长有很多阻力,感到很艰难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是有这么一个大背景,这个大的背景也就是他们讲的绝对不是一个调查组下来就能够飞扬跋扈的,在上面肯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在支持,有人反对,我觉得这个背景一定要有,不一定要写真人,但是一定要有,因为后面有一个惊涛骇浪,它只是渗透到前面。 如果仅仅是局限在我们在工厂里面的纪律涣散,我觉得这都不是很大的问题,纪律涣散确实也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一般来说有一些比较大的国企管理还是蛮严格的,但剧中陆浩然后面始料不及会陷进这么大的漩涡,而且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五十几个厂长平时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大家都感到难,这时候才会产生共同的戏。因为我们一谈到这个背景,我这点跟他们完全一样的看法,你必然要把那些东西引到戏当中来,这是一个方面。计划经济这么多年,观念上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忽略利益,为这些利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设计一些人物。这些人物不一定是多么大的官,但是可以体现出不但是观念上的,一旦权利没有了对他的利益是损害。我觉得应该是两方面构成他的阻力这么大,要改革没有那么容易。所以我觉得编剧还要辛苦一点,对题材的思考把握还要再深入一点,而且更应该有大格局,从整个福建改革开放这样大的格局背景下来思考这个题材本身的价值意义。 关于人物,像剧本中陆浩然是很有抱负的,本身也是工人技术员出身的,而且他作为海军的后代很有抱负,进了工厂后他真的很想有作为,比如纪律的涣散我觉得也不是很大的问题,有一些大的国企都有这样的问题,包括分配制度,包括他想帮很能干的技术员解决职称。他有几个戏剧动作,我觉得可以更积极一点,不是兵来将挡,为什么别的国有企业搞得那么好,乡镇企业搞得那么好,所以最后大家呼吁就有共鸣了,所以最后我觉得还可以再梳理一下,琢磨得更深刻一点,戏剧冲突更强烈一点。 还有戏剧对立面,刘和谦是一个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比较稳妥的人,这个我们也要再思考一下如何更好地贯穿下来。你这样做也许是出于好心,他也许是出于担心,还有下面的技术工人一两个就可以了,包括技术人员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包括怎么把爱情糅进去,包括工会主席,一个讲马列主义的老太太,思想观念非常旧的,如何接受一个非常新的观念?如果这些东西能够写生动,就有戏了。 因为这部戏完全按我们经常讲的戏剧性结构可能有点难度,因为本身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但是把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转化,把握得更深入一点,更有戏剧性一点,会有戏,目前这个观念还不够,还比较表层。你现在提供这么好的线索,应该深入下去,要抓住结构关系,要有一些人物卷进来。几方面关系挟持着陆浩然,把他写得非常艰难。不管是叙述什么题材,人物关系之间、戏剧之间存在着戏剧张力,还是要很好地挖掘一下。现在我就觉得这些人物还都只是个引子,没有很好地梳理。当然我们也不能苛责编剧,这真的很难。戏还是要有波澜,因为人物的境遇,艰难不够,困境不够,戏剧瓶颈不够,人物之间的巧妙挖掘不够,人物活起来,整个戏就出来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