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情、有担当、有情怀的共产党人——众家评说芗剧现代戏《谷文昌》
2018-11-12 15:54:28 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王汉民(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 觉得写得非常不错,这里提一些建议。第一,我觉得我们这部戏一是乡土性,二是戏曲性,这可能是我们的特色。一方面乡土性当然你们整体上做到了,有一些曲子按普通话来是押韵的,但是按照漳州话是不押韵的,建议按照能押韵的漳州话唱出来乡土味更浓一点。第二个是戏曲性,我们发现很多的现代戏变成话剧加唱,话剧加唱,戏曲跟原来的味道感觉到变淡了,芗剧的个性和特征如何能够在全国的舞台上凸显出来这是很难的事。 第二,我觉得从小的方面,谷文昌在东山呆了十四年,他做的事情非常多,以谷文昌之名为题,其他的东西也应该简单地提及,哪怕你在曲子唱词上面提及一下,否则不能够体现他的丰功伟绩,因为你是以他这个人的名字为题的。我也赞同刚才几位老师的开头结尾处理略显单薄了一点,看看能不能更加强一点。 有一些情节感觉能更丰富一下,比如妻子问谷文昌“怎么现在才回来?你应该好好管管你的宝贝女儿。”这个地方感觉好像有一点可以细化一下,看能不能增加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女儿骑自行车挨了谷文昌的打,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示出这个党员的大公无私,又显示出谷文昌这个人性格上暴躁的弱项。再一个时间设定的是五年后,能不能把时间设定做个处理,要不然这五年我们的党、政府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当然我们是从文本的细节角度里考虑的,还有一个是追刘技术员,刘技术员又治沙失败,但是之前没有伏笔,被谷文昌追上以后马上回去了,觉得这个伏笔是不是还可以更细化一点。我觉得海姑的形象还是可以有戏的,可以适当增加一点份量。 马建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看过这个演出本,很感动。本来这个题目就是创作个性、共性的结合,现在看起来我很赞同寡妇村为敌伪家属平反的事,非常深刻。我觉得谷文昌的形象留在我们心里,整体性很深刻,但是剧本里面没有体现,剧本没有做到这个程度,说明这是个非常特殊但又非常难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谷文昌》和《焦裕禄》都有他的背景,都是治理风沙,但是我们为了突出个性而放弃了治风沙可能也是一种不完整。把谷文昌形象写得比较单一或者是狭而深。所以我觉得《谷文昌》的创作在个性和共性之间要把握适当的度。谷文昌是现代的先进人物,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形象,人物的丰满性和故事的感人性我觉得比艺术更重要。你写的《谷文昌》首先能不能被东山人民接受,被福建人民接受,被全国人民接受?当然我们要追求思想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统一,所以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新版《谷文昌》显然是为了突出独特性而进行的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故事情节集中,人物集中,思想内容集中,也反映了一定的深度,但是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将敌伪家属改变为兵灾家属题材是福建的独特性,但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你越坚持,平反的阻力越大,越能体现谷文昌为民请命的坚韧不拔精神,但是反而也伤害了坚持执行该政策的非人道性。像王评章老师所说的当时特殊政策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有它的合理性和非人道性,阻力越大,政策的非人道性就越凸显出来,这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由于敌伪家属是一些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政策很难改变,所以谷文昌处处处于被动局面,刚才几个专家都说了前面几版写得比较单薄,进展不快,无法进展,很难进展。所以对群众不好交代,面对副县长以及妻子的反对,地委领导不见他,最后一个文件下来解决问题。也是刚才说的重大政策问题没讲清楚,也无法讲清楚,因为谷文昌处处处于被动情景,激情性格无法表现出来,所以新版剧本缺乏一点感染力,剧本本身也缺乏一点激情,不如原版充满激情。 第三,谷文昌的事迹不单单是为民请命,还解决了他们生存生活的问题,为民请命仅仅是谷文昌的其中一件事,但是让东山人民活下去也是很重大的事情,跟治理风沙都是关系老百姓的大事。次要人物也写得比较单一雷同,游队长、赖东升除了身份不同之外他们性格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游队长和赖东升他们都站在坚持敌伪政策这一边的,游队长不是闽南人,我觉得这个人不符合现实,要是闽南人是不会这么对待寡妇,对闽南人他都不了解又为什么会为寡妇哭呢?现在有的问题突出个性的时候抛开了共性。特别是东山岛特殊的地理环境要素要写进去,还有谷文昌治理风沙的先进事迹,谷文昌的民本和感恩文化要结合进去。寡妇村、山口村的村民清明都祭奠谷文昌,山口村的村民特别感谢谷文昌让他们有了生存之地,山口村的书记带着全村的村民到谷文昌的墓前祭奠,场面很感人。我们只要写出我们独特的地理环境跟历史环境要素的时候,就不怕和《焦裕禄》相似。但是我们突出地理环境跟历史环境要素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我觉得演出稿里面乞丐出来了,写得非常好,要抓住这个历史继续深挖,当时当乞丐的多少人,患麻风病的多少人,眼睛瞎的多少人,可以说明风沙对人们的伤害是多大,把百姓的痛苦、共产党的初心都写出来。谷文昌当过乞丐,但当他从北打到南解放全中国,再看到现在老百姓还有乞丐,那谷文昌是一种什么心情。共产党打了天下老百姓还当乞丐,共产党分地给农民,有地不能种,不忘初心就体现在这里,我们剧本有它的独特性。也就是说谷文昌发出一个非常强烈的初心,我共产党就为人民拔穷根,必须治理风沙,这是谷文昌的初心,这是谷文昌十几年来坚持不懈所要做的工作。 我还有几点建议,一是要把造林英雄蔡福海和谷文昌的事迹联系在一起。民本思想和感恩文化要写进去,谷文昌死后葬在东山守候树林和东山人民在一起。他写的那些话催人泪下:“我在东山十四年,我要看我的防护林,我要和东山人民在一起。”这么一种民本思想,其实他一直活在人民心上。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东山人民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我觉得这些事件可以构思进去,不是硬塞。语言上要根据情节的需要增加一些关于东山环境前后变化的民谣、群众语言,还有谷文昌一些掷地有声的语言。 周 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 我觉得写谷文昌、焦裕禄实际上还是写精神境界,谷文昌实际上就是东山的一个神,“先拜谷公,再拜祖宗”,这样的历史境界一定会做出让当地的老百姓感动的事情,这样的事迹很多,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治风沙等等,这个版本是选取了一个角度,选取这个角度有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担心跟《焦裕禄》这样的题材撞车。这样也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只写敌伪家属,作为一部戏来说,像谷文昌这样的人物只写这个问题会觉得单一了些。应该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解决,比如客观上凝聚人心,体现了与天斗的精神,可以作为一个特点来写,也可以辐射到改善东山的自然环境,应该以这个为重点。 另外我们这部戏写的敌伪家属还可以写得丰富一些,这样可以增强戏剧性。我记得旧版里刘技术员有谈恋爱,我觉得也可以写,比如寡妇村的特殊性会牵涉到感情的问题。这个刘志成本身是定位为敌伪家属,后来叫兵灾家属。刚才老师说刘志成跑掉有点突兀,可能是因为政治成分的问题爱情上有点障碍,各种因素促使他逃避,这样写更显得戏剧性和冲突性。敌伪家属最重要的问题是牵涉到政治问题,救济粮没有份,是对他的歧视,这样会影响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爱情,这方面我们写得生动一些,也会增加我们的戏剧性。现在看来稍显得单一,当然我们是集中在谷文昌身上,谷文昌在那种背景下所承受的压力,他坚持只要是老百姓的诉求他一定会关注,不对的一定会纠正。 蔡福军(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二级编剧): 我去过几次东山,我觉得谷文昌的共性是多方位的,除了兵灾家属还建了一个80万的海堤,把渔船装上发动机,建了水库解决了水源的问题,还建了一大片的盐田,让海水变成钱。为什么东山人会祭奠他,写戏不可能所有事都写,这面临着取舍的问题。 谷文昌原来是一个石头匠,要重头梳理一下人物的心理史可能会有帮助,他原来逃荒过,所以对东山的情况是有感触的,特别是寡妇村的人受苦受难,他童年到灾年的时候全村人经常到山西逃荒。第二个是他父亲的死,他父亲是在太行山砍牙板的时候摔死的,所以对树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可能是对他父亲的追忆。他原来读了几年私塾,后来父亲死了以后跟叔叔做石匠,石头对他的人物性格可能是有帮助的,他的固执、规划,他像石头一样坚韧不拔的大山的气质,我觉得在一些细节当中可以融入进去。史英萍是跟他在南下的时候认识的,也是战斗夫妻,他们之间一直都很好,这个剧本也写了他们夫妻之间的一些小问题,我觉得挺好。他老婆买了一件新衣服穿都被他骂,所以我觉得他后面的亲嘴有点过,不像是老革命老夫老妻会干的事情,我觉得他们家里是挺严肃的。我觉得应该要把史英萍写得更高大,不是说什么都觉得苦,要有理解他丈夫的一面,理解丈夫牺牲的一面,甚至没了工作也理解。谷文昌的冲突更多是对子女身上,女儿始终没有转正,谷文昌始终没有给她转正。 赖东升写得也挺到位的,他跟谷文昌是有革命情谊的,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是很好的,后面结尾的时候还是要凸显一下,赖东升改变了他的看法,觉得谷文昌是对的、理解了谷文昌这样会更好。还有对敌伪家属的讨论有几点,为什么要把兵灾和敌伪进行转化,因为他们当时要建党组织都建不起来,有4792个人被抓了壮丁,要建党委要查各个关系,东山所有人都跟被抓的人有关系,如果是敌伪的话所有人都是不清白的,不清白不能入党,东山党组织不建立起来,你这个都干不了,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对你们有启发。第二,敌伪转化当时没那么难,国民党抓过来改造一下就是共产党,敌伪家属也是一样,当时这种观念的转换,这点谷文昌反驳的时候是可以。至于敌伪家属,因为我亲自去了寡妇村看,有一些细节非常感动,其实山口村最纪念谷文昌,谷文昌纪念馆在这个地方,塑像也是在这个地方,他种的9棵树至今也在那个地方。寡妇村我也去了,我觉得王文胜老师可以把谷文昌写得更感人一点,比如一个寡妇的丈夫被抓的时候留了一只鞋子,这个寡妇就始终把鞋子留着,有寡妇吃饭的时候给老公的碗筷都留着,还有寡妇听说老公要回来的时候,养一头猪,结果那头猪长出了獠牙老公还没有回来等等很多细节,为什么电视、电影版本都把寡妇村作为开头,因为寡妇村是谷文昌最有感情色彩的情节,种树相对没有那么多的感情色彩。 刘技术员是贯穿,但是我觉得要把技术员的身份表现得更好一点。因为谷文昌的治沙经历过几次失败,要把刘技术员的技术成分在第一场当中更多地表现出来,他作为一个技术员发挥了什么作用,前面我只看到一句话,他会嫁接什么,后面都跟这个技术没什么关系,把他一些技术的东西弄得更多更准确的话,这个人物到后面会更好看,也很有戏曲性。 关于结尾,我觉得如果就这个戏来说,结尾还是要回到政治,大家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以后,那些妇女开始拼命种树。因为不管怎么说,现在东山留下最实在的东西还是那些树,因为树也是一个重点。王文胜老师写的是1954年,东山战役是发生在1953年,1953年的谷文昌是县长,1954年才当书记。谷文昌的名言有非常多,可以用一些在里面,会加分。 这个戏很好,后面先解决政府内部和县长的矛盾,然后是家里的矛盾,再然后是存理的矛盾,然后再加上刘技术员的逃跑,我觉得要把这个戏做到极致是要派一个特派员下来,特派员下来给刘技术员做工作,这样可以把戏做得更极致。 吴兹明(漳州市芗剧团一级导演): 新改本我看了以后,整体来说应该切入点还是不错,而且整个改起来也比较流畅,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尖锐,但是又有复杂性,特定的年代谷文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定是能解决的,不管怎么说,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群众的问题当作他解决的重点,但是整个还是平了一点,这样我就担心,第三场谷文昌跟副县长的争论,还有后面史英萍跟谷文昌的争论,这两段本来就比较平,经不起再放大。放大以后我们福建海岛的地域特色没有铺开,只是点到为止。 第二个问题,我们讨论这一版跟原来有很大的不一样,不要说跟《焦裕禄》雷同的问题,第一场我们已经改了,第一场是解放东山,围绕着抓壮丁,当时东山只有一万多人口,抓的壮丁就有四千多人,抓壮丁时正是谷文昌南下,他目睹抓壮丁这个现象,他感同身受,他觉得在东山不解决兵灾家属人心向背的问题治理风沙就是空话,所以一定要重视基础兵灾家属的问题,这个切入点我觉得非常好。但是作为一个戏来说,需要更加丰富充实、完整的情节、人物,我觉得人物的开场还是不够深刻,还有人物的个性,像追技术员这场,听起来层次安排很好,但是我看了这个剧本以后有一个担心。因为你要引起共鸣,你追技术员要给观众感觉到追回技术员是成败关键,因为技术员就是一点带过而已,前面的铺垫介绍切入都不够,怎么让他切入到矛盾冲突里面来,然后他再背着兵灾包袱离家出走,谷文昌那场戏就能抓住观众的心。 比如第一场戏作为解放东山岛,国民党抓了壮丁以后,谷文昌好几次想起了战友,你们牺牲了生命,我们活着的人还怕什么困难,怕什么牺牲!王贵能不能也最好在解放东山战斗牺牲的,因为观众更感受到的是视觉直接感受到的人物,你去述说以前都很难让观众入戏,所以戏能不能更集中、直接一点,人物更切入一点,在谷文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在海边怀念祭奠战友,这个时候人物的形象更栩栩如生。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