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2015年创排的芗剧现代戏《谷文昌》,以谷文昌同志在东山担任县委书记时期为背景,讲述谷文昌同志团结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与残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东山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一名有血有肉、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共产党员的形象。该剧被列入文化部“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全国仅10部),同时入选文化部“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
为做好对剧目的进一步加工、提升工作,于2018年3月9日在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召开第十九期福建省艺术精品创作“火花茶会”,围绕该剧主题思想、内涵的深化,芗剧特色的强化,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专题研讨。福建省文化厅厅长石建平,福建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赵建宏,中囯文联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和中囯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赵伟明,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编审齐建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王评章等专家,以及相关主创人员出席会议。会议由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新斌主持,现将第十九期“火花茶会”与会者的发言摘录刊载,以飨读者。
吴新斌(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今天下午在这里召开福建省文化厅第十九期“火花茶会”,专题讨论芗剧现代戏《谷文昌》,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重点围绕新修改的剧本,并就下一步剧目加工提升方向,包括主题思想、内容的深化、芗剧特色的强化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演剧样式风格如何加强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对主创人员有没有必要作新的调整或者充实,也请大家提出建设性意见。
王文胜(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一级编剧):
这部戏创作于2015年, 目前为止差不多改了三稿,但是我们一直还没有投入排练,想能够尽量把本子做完整一些再投入排练。福建省文化厅对这个题材也很重视,所以才有这次的参加全国舞台精品扶持项目的申报,才有我们今天这个修改提高工作会议。这一版比起上一版,很大的区别就是侧重于谷文昌和兵灾家属围绕这个事件,主要是从这个作为切入点。今天主要还是听各位专家的意见。
朱伟捷(厦门歌仔戏剧团原团长、一级作曲):
《谷文昌》还有提高的空间。那天在看《谷文昌》的时候,一开始评委就说这部戏与《焦裕禄》有点相似,《焦裕禄》已经走到一个高峰了,而且豫剧也演过了,《谷文昌》的切入点应尽量不要“豪放”,因为当初放录像的时候赵院长一直为我解说,我说谷文昌最难得的是在那样特定的时期对所谓的敌伪家属的态度,说到那个寡妇村,全村的人一夜之间被国民党抓走,留下了这些寡妇,所以非常悲惨。谷文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敢这样,确实是很不容易,这是一个亮点。剧本结构还是比较严谨流畅的,尽管跟《焦裕禄》的豪放、治理黄沙相似,事实也是这样。我也强调为敌伪家属平反,当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两岸对峙的时候,他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任。我个人认为,我们《谷文昌》能够入选是跟我们的编导、舞美和演员的努力分不开的,但跟外省比起来,差距确实是非常明显,像《大宅门》《王贵与香香》等那些演员,真的很棒。漳州市歌仔戏剧团演员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承认差距。舞美能不能体现出地域的特色?东山是一个岛,要体现比较有地域色彩的东西。福建的地方戏有利的是剧种的特色鲜明,有弊的是我们的方言,也可能正因为这样我们演员在唱的方面会明显弱一些。在唱腔方面还是略显不足,要懂得修饰和润腔,这个很关键。
李春喜(中国文联研究室原副主任):
这部戏作为2015年漳州芗剧的一个完成剧目,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2017年其实有三版,五月版、七月版、十一月版,我参与了2015年《谷文昌》的修改工作。要现在来说修改的想法,我想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就是刚才朱伟捷老师提的,和《焦裕禄》相似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要把这个事情太局限了,在政治、人物、思想上无疑是共通的,但如果艺术创作还是焦裕禄,你的独特价值在哪里?这是我当初提的一个问题。我们对他的精神认识,无疑是一致的,但是作为舞台形象你又要找到他的特性。2015年版的那个戏的事件结构:乞讨、治沙、种树、伤病,与百姓、妻、女的关系,包括焦裕禄的道歉,豫剧的《焦裕禄》就是三道歉,第一是向逃荒要饭的百姓道歉,第二是错划为右派的道歉,第三是对身边最亲近女儿的道歉,从艺术创作人物形象内心的梳理道歉,《谷文昌》也有这个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创作的大的格局下,芗剧的《谷文昌》什么东西是关键的,这是一点。
如何处理兵灾家属和种树治沙,从戏剧来讲,什么是本剧的基本事件,或者戏剧的主体线是什么,无疑就是种树治沙,这是不容置疑的很重要的一个行为,后面怎么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实际上是政策对群众情绪的一个重大调动,还百姓的一方平安。我们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种树治沙是一个表面的事件,事件表面是解决群众能够齐心合力来种树治沙,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解决老百姓对于我们党的信任、拥护、支持问题。恰好在这里面我们看到了这个戏,或者说当年的《谷文昌》和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一个紧密的联系。
芗剧剧种的特点,是鲜明的民间性、民族性,带有家长理短喜剧的这样一些剧种优势,怎么样能够把芗剧优势体现得更充分?当我们在叙述一个庄严的、崇高的主题的时候,能不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是对艺术上的要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带有喜剧艺术的一些场面,或者某些人物赋予喜剧性的元素。包括种树的刘技术员在整个事件的贯穿性作用,以及谷文昌和老战友,怎么样把人物关系梳理得更清晰,更加有利于展示谷文昌在解决兵灾家属问题上的情感问题。对于谷文昌的妻子不能写小了,我们要写一个大的妻子,作为他的坚强后盾。
赵伟明(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不太熟悉东南沿海,对芗剧也不是特别熟悉,也不熟悉谷文昌的事迹,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些,确实忐忑,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我喜欢这部戏,这部戏我的印象就是朴实,我特别地赞同你们这个创作集体,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搞一个现代戏。苏轼有句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你们的戏从我的理解就是淡妆,朴实就是你们的风格,从我的感觉上没有大拆大卸,大展大做的感觉。
另外提点具体的建议仅供参考,我觉得《谷文昌》的尾声太一般了,他们终于摘了这个帽子了,书记来了,书记站着不是说空话,书记跟他们一起唱渔歌,比他们唱得还好。在渔歌唱起来之前,王文胜编剧琢磨一下可不可以让谷文昌读一读他的家书,就是他母亲写给他的信,说家乡这边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共产党干部每天都关心咱们老百姓,他由母亲幸福生活的途径联想到沿海这边帽子都摘不了,要咬着牙把贫穷的帽子摘掉,从人性发展到党性,没有人性的温暖不会体现出党性的光辉。
再一个,我觉得开头序幕也得有渔歌,这个渔歌我想是一种大自然、大海洋、大情感、大性格的东西,千万别说具体的,什么共产党热爱人民那就砸了,就写虚的像电视剧、电影里面的空镜头一样,群山、大海、飞燕、湖泊。前头我觉得要把抓壮丁的场面演出来,强制拉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谷文昌一上来说:“乡亲们我们来晚了。”
关于舞美,我觉得舞台生活质感压住了舞台美感,感觉你们有点太靠生活了,太实了,包括服装。建国初期千疮百孔,老百姓生活很困难,整个舞台灰灰暗暗的,景色也缺乏艺术上的巧构。戏剧舞台是生活的提纯,是生活的一种美,包括海的形象怎么体现在《谷文昌》里要琢磨,包括县委书记办公室,尽管是简陋的,但是注意它要有的独特性,东山岛的建筑什么样,让全国的观众看一看。
齐建华(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编审):
因为写谷文昌的作品非常多,此戏编剧王文胜从他这个角度写我觉得很有特点,一般老百姓觉得谷文昌就是种树治沙,对他其他性格特征了解得不多。这个剧本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人性光辉,还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可能有的人觉得写小了,但是我觉得写得非常对,因为写治理风沙和《焦裕禄》不一样。在当时1954年的时候,特定的环境下,历史的错位造成了一些冤案,他顶住那么多的政治压力,还有阶级立场的问题,我觉得真的很不容易,在特定环境下能够实事求是,从人性角度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我觉得这个剧本确实看了很感动。主要是从人性的审视中看出共产党人的情怀,这个视角还是比较少见的。
该剧结构很紧凑很流畅,也很符合戏曲的一线贯穿到底的结构,没有太多的事件,紧紧抓住兵灾家属治沙,这样的表达方式我觉得很流畅,衔接得也很准确。我也觉得这很符合芗剧这样一个剧种的特点,包括王文胜的台词也很有地方特色,对谷文昌的人物塑造没有陈词滥调,写得很朴实很亲近,很接地气,很感人,我觉得这就是剧本成功的地方。还有一些人物细节也非常好,包括像刘技术员、黄阿婆、海姑、海蛎嫂……尤其是海姑这个人,还写出了谷文昌这个人内心的矛盾纠葛,他也觉得为这个人平反可能会连累到自己。他不是神,他也是个凡人。
不足的地方我也简单说一下,在头两场戏,我觉得不如后几场,最明显感觉是谷文昌的性格形象没有出来,最主要是写得软了,那种很鲜明、血性的东西没有。居然可以不经过县委书记的批准就抓海姑,这是不合常理的。剧本一开始写谷文昌这个人的血性不够鲜明,这个县委书记是河南人,从部队下来的一个副县长,可以不经过他的同意就批斗,这好像没有写好。第二个在对敌伪家属平反过程中好像写得太简单一点了,地委绝大多数不同意,只有他一个,这个就带了一下,写得太简单。县委不同意,怎么一下子就行了呢?这个过程可能还要稍微写一下。还有刘技术员这个人很重要,贯穿全剧,刘技术员这个戏我觉得前面的铺垫不够,后来突然出走。前面观众看他也不是重点,焦点是在那些兵灾家属身上,突然刘技术员出来,这可能前面要有铺垫,前面贯穿得不太够,比如前面受到很多委屈,才有后面的动作。这是整个戏突转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显得很突然。还有尾声很仓促,谷文昌的性格不是很鲜明,可以把他的性格层次更丰富一些,包括情感上更丰富、鲜明一点。总的来说,我对这部戏很有信心,当时我刚看第一稿,这个戏好像太单薄了一点,但是认真一看觉得非常好,切入角度,有别于其他的作品,有别于《焦裕禄》,从人性的人格魅力来写,很感动人。
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这部戏我看完后有几个印象,一个我觉得戏还是顺的,角度很好,刚刚几个老师都讲到了,不只是写种树治沙,如果这样写就跟《焦裕禄》非常相似,我个人觉得这样是可以的。我觉得这样写主题可以获得真正的价值。一般这样的戏都是没有冲突的,但是这部戏是有冲突的而且很尖锐。现在写先进人物一般是好人好事,人物内心没有选择、没有深度,但是这部戏有。第二个我注意到戏剧性和戏曲性。比如几个场面和情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个是要开批斗会,也把戏剧的矛盾冲突卷起来。还有一个是谷文昌的县委班子争论,还有家中跟妻子的争吵,要把该写的写清楚一点,然后东山是一个渔岛,喝鱼汤是非常正常的。老太婆说的话谷文昌非常感动,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变得很困难。我们的配额是定额的,你突然多出来的这些东西是不是省了别人的口粮?
希望加强有几点。第一,我感觉时代背景仍然不够强烈,那个时候敌特还有海防的监视意识不够强,当时的斗争是非常尖锐的,台湾经常派特务过来,莆田的南屿经常有水鬼上来。当时来讲敌特的特征也是很明显。我1978年上大学的时候,还要到厦大海滩巡视,叫大家用沙子把身子堆起来,那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写得不够,特别是东山岛是解放后发生的战斗,也是唯一的一个与国民党的战斗就在东山岛。所以除了地理形势之外,台湾蒋介石肯定是说只要攻得上就要在这边住,我觉得站不住的原因是除了坚决打击的原因外,这个跟谷文昌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应该说在当时我们是合理的,有一个非常恐怖甚至严酷的阶级斗争的背景,但是阶级斗争是高于一切的,斗争决定了肯定是这个样子的。为了这种东西我们必须不择手段采取一切来防范危险。要把这个背景写透,我们的政策就是合理的,要把这个政策写透,戏剧性才会出来。我们的政策要写得尖锐和扎实一点,这样才能把不合理的政策里面的合理性充分地展示出来。然后我们再把政策的不合理性再勾出来,就是鲁迅讲的“从清白当中抠出罪恶,从罪恶当中抠出清白”,这样才能有力地表达出人物的特点。
第二,东山的特殊性能不能加强一下?因为东山当时有一万两千多人,被抓走四千多人,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抓走,也就是东山所有的青壮年男性全部被抓走了,每个家庭如果三个人就要抓走一个人,这个力度非常大。所以家家户户都是有哭声的,家家户户都是充满绝望的,这是东山岛有史以来空前绝后的灾难,有许多的寡妇村。这个事情就发生在寡妇村,你要写的明显一点,毕竟人家不知道,就写寡妇村,从那个灾难写起,真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寡妇村。特别是因为地理经济的因素,她们可能大部分人一辈子只能成为寡妇了,男人都被抓走了,东山岛又很闭塞,很多女人真的要终生成为寡妇了,而且有的寡妇连子女都没有。另外东山岛是一个渔岛,农业根本不行,后来有了一点点农业,现在的农业也成不了支柱,仍然是一个渔村。所以打渔的男人不在,女人是看不到希望的。我觉得这些已经是够惨的了,是东山人民空前绝后的灾难,但是我们还要再加上政治上的歧视,被监管,被打入监狱,包括政治上的压迫,这是雪上加霜。这个时候她们过的生活应该说比国民党统治时期还要困难。
第三,我觉得我们改就要改这些东西,要面对这些东西,这些都是事实,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创作。为什么我们说要好好写《焦裕禄》?因为焦裕禄就是敢面对事实,逃荒的问题,改变国家的临时政策,应该怎么报数据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兰考人民的困难,但不管怎么样他都踩到政策的红线,《焦裕禄》这部戏是非常有政治技巧的,是经过成熟思考的。东山岛的人民当时是过得很惨的,但是时代的特殊性,监视的背景应该成为戏剧的形式,这样戏剧的架构就出来了。谷文昌让人感到和《焦裕禄》不一样的地方,他身在人民中间,看到老百姓的挣扎,看到应该有的和不应该有的灾难,看到寡妇村令人绝望的形势,看到了老百姓雪上加霜的一种灾难。所以我觉得谷文昌是非常有感情的,他是含着悲伤和悲痛来看这些寡妇的,所以我觉得他是有史以来最懂得、最同情、最爱惜东山百姓的人,敢于踩踏政策的高压线,敢于奋不顾身,真的非常难得,他关心这些兵灾家属胜于关心他的妻子和儿女。所以这个时候东山人民才真正当家作主,才成为有政治身份的人,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我们一直在传颂“未祭祖宗,先祭谷公”,没有他的努力,没有他争取到政策的调整,东山人民还要在严酷的高压政策下挣扎很多年才能够翻身。所以那一代的东山人永远也不可能忘记他,永远不可能不对他有感激之情,我觉得这个背景可以加强我们理解谷文昌。除了人性方面的情怀以外,谷文昌是一个特别有政治智慧的人,他解决巨大的政治困难有招数、有智慧。他应该是最早发现一旦东山百姓定为匪徒的话,政府就把自己置身东山百姓的对立面,把百姓推向蒋匪,把百姓推向敌人,就要时刻提防他们会不会成为敌人的内应。从匪徒改成兵灾非常好,我们受了兵灾伤了自己,百姓这一政治身份的改变,使得政策有了一个软着陆的台阶,而且让老百姓有一个无形中转弯的台阶,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是历史机遇如果出现这样好的契机和转折点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事件,我觉得我们现在用得不够足。因为这个转折是从“非”到“是”的转折,是一个180度的转折,但是这个转折是具有温情,是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才能够想出来的,在这点上我一直觉得谷文昌这个人跟焦裕禄不一样。
第四,我觉得谷文昌政治上的人品非常好,在当时高压的政策背景下,当人民利益和党的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谷文昌确实体现了一个党的干部在政策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自己的立场,或者说是在时代的政治需要之上,国家利益之上,还有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在绝对的革命原则之上还有绝对的人民原则,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讲的革命的初心,革命的本能。每一个干部都能实事求是,都能解决时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又能够执行政策、改变政策,在党性和人性特殊的对立当中寻找其中最根本的内在一致性。能够找到这种东西,能够找到时代政治无解的转换方法,这才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有担当,不僵化,有智慧,真正能够为老百姓分忧解难,这样党的政策路线才能够不断地完善执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切入我们的主题。谷文昌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最后一点讲讲谷文昌是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出来的初期干部,这批干部他们有对党负责的高度的政治性和原则性,但是又有古代父母官对百姓的慈爱、关怀和责任,是两种文化的交叉,比现在的干部更加优秀,因为他们是从旧转到新的。他们有临时处理战场的能力,所以他们很灵活,他们有朝气,帮国家创造一个时代,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干部,是有不朽人格的。他们身上有我们现在干部所没有的人格魅力和人性魅力。我觉得像这样的干部一点都不比我们历史上记载的清官、仁吏弱,他们这些人也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在这几个方面重视一下,把你们现在写的再丰富一下,把戏剧再鲜明一下,把人物性格再丰富一些,可能会再突出一点。
王汉民(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
觉得写得非常不错,这里提一些建议。第一,我觉得我们这部戏一是乡土性,二是戏曲性,这可能是我们的特色。一方面乡土性当然你们整体上做到了,有一些曲子按普通话来是押韵的,但是按照漳州话是不押韵的,建议按照能押韵的漳州话唱出来乡土味更浓一点。第二个是戏曲性,我们发现很多的现代戏变成话剧加唱,话剧加唱,戏曲跟原来的味道感觉到变淡了,芗剧的个性和特征如何能够在全国的舞台上凸显出来这是很难的事。
第二,我觉得从小的方面,谷文昌在东山呆了十四年,他做的事情非常多,以谷文昌之名为题,其他的东西也应该简单地提及,哪怕你在曲子唱词上面提及一下,否则不能够体现他的丰功伟绩,因为你是以他这个人的名字为题的。我也赞同刚才几位老师的开头结尾处理略显单薄了一点,看看能不能更加强一点。
有一些情节感觉能更丰富一下,比如妻子问谷文昌“怎么现在才回来?你应该好好管管你的宝贝女儿。”这个地方感觉好像有一点可以细化一下,看能不能增加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女儿骑自行车挨了谷文昌的打,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示出这个党员的大公无私,又显示出谷文昌这个人性格上暴躁的弱项。再一个时间设定的是五年后,能不能把时间设定做个处理,要不然这五年我们的党、政府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当然我们是从文本的细节角度里考虑的,还有一个是追刘技术员,刘技术员又治沙失败,但是之前没有伏笔,被谷文昌追上以后马上回去了,觉得这个伏笔是不是还可以更细化一点。我觉得海姑的形象还是可以有戏的,可以适当增加一点份量。
马建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看过这个演出本,很感动。本来这个题目就是创作个性、共性的结合,现在看起来我很赞同寡妇村为敌伪家属平反的事,非常深刻。我觉得谷文昌的形象留在我们心里,整体性很深刻,但是剧本里面没有体现,剧本没有做到这个程度,说明这是个非常特殊但又非常难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谷文昌》和《焦裕禄》都有他的背景,都是治理风沙,但是我们为了突出个性而放弃了治风沙可能也是一种不完整。把谷文昌形象写得比较单一或者是狭而深。所以我觉得《谷文昌》的创作在个性和共性之间要把握适当的度。谷文昌是现代的先进人物,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形象,人物的丰满性和故事的感人性我觉得比艺术更重要。你写的《谷文昌》首先能不能被东山人民接受,被福建人民接受,被全国人民接受?当然我们要追求思想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统一,所以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新版《谷文昌》显然是为了突出独特性而进行的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故事情节集中,人物集中,思想内容集中,也反映了一定的深度,但是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将敌伪家属改变为兵灾家属题材是福建的独特性,但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你越坚持,平反的阻力越大,越能体现谷文昌为民请命的坚韧不拔精神,但是反而也伤害了坚持执行该政策的非人道性。像王评章老师所说的当时特殊政策的环境就是这样的,有它的合理性和非人道性,阻力越大,政策的非人道性就越凸显出来,这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由于敌伪家属是一些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政策很难改变,所以谷文昌处处处于被动局面,刚才几个专家都说了前面几版写得比较单薄,进展不快,无法进展,很难进展。所以对群众不好交代,面对副县长以及妻子的反对,地委领导不见他,最后一个文件下来解决问题。也是刚才说的重大政策问题没讲清楚,也无法讲清楚,因为谷文昌处处处于被动情景,激情性格无法表现出来,所以新版剧本缺乏一点感染力,剧本本身也缺乏一点激情,不如原版充满激情。
第三,谷文昌的事迹不单单是为民请命,还解决了他们生存生活的问题,为民请命仅仅是谷文昌的其中一件事,但是让东山人民活下去也是很重大的事情,跟治理风沙都是关系老百姓的大事。次要人物也写得比较单一雷同,游队长、赖东升除了身份不同之外他们性格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游队长和赖东升他们都站在坚持敌伪政策这一边的,游队长不是闽南人,我觉得这个人不符合现实,要是闽南人是不会这么对待寡妇,对闽南人他都不了解又为什么会为寡妇哭呢?现在有的问题突出个性的时候抛开了共性。特别是东山岛特殊的地理环境要素要写进去,还有谷文昌治理风沙的先进事迹,谷文昌的民本和感恩文化要结合进去。寡妇村、山口村的村民清明都祭奠谷文昌,山口村的村民特别感谢谷文昌让他们有了生存之地,山口村的书记带着全村的村民到谷文昌的墓前祭奠,场面很感人。我们只要写出我们独特的地理环境跟历史环境要素的时候,就不怕和《焦裕禄》相似。但是我们突出地理环境跟历史环境要素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我觉得演出稿里面乞丐出来了,写得非常好,要抓住这个历史继续深挖,当时当乞丐的多少人,患麻风病的多少人,眼睛瞎的多少人,可以说明风沙对人们的伤害是多大,把百姓的痛苦、共产党的初心都写出来。谷文昌当过乞丐,但当他从北打到南解放全中国,再看到现在老百姓还有乞丐,那谷文昌是一种什么心情。共产党打了天下老百姓还当乞丐,共产党分地给农民,有地不能种,不忘初心就体现在这里,我们剧本有它的独特性。也就是说谷文昌发出一个非常强烈的初心,我共产党就为人民拔穷根,必须治理风沙,这是谷文昌的初心,这是谷文昌十几年来坚持不懈所要做的工作。
我还有几点建议,一是要把造林英雄蔡福海和谷文昌的事迹联系在一起。民本思想和感恩文化要写进去,谷文昌死后葬在东山守候树林和东山人民在一起。他写的那些话催人泪下:“我在东山十四年,我要看我的防护林,我要和东山人民在一起。”这么一种民本思想,其实他一直活在人民心上。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东山人民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我觉得这些事件可以构思进去,不是硬塞。语言上要根据情节的需要增加一些关于东山环境前后变化的民谣、群众语言,还有谷文昌一些掷地有声的语言。
周 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
我觉得写谷文昌、焦裕禄实际上还是写精神境界,谷文昌实际上就是东山的一个神,“先拜谷公,再拜祖宗”,这样的历史境界一定会做出让当地的老百姓感动的事情,这样的事迹很多,给人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治风沙等等,这个版本是选取了一个角度,选取这个角度有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担心跟《焦裕禄》这样的题材撞车。这样也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只写敌伪家属,作为一部戏来说,像谷文昌这样的人物只写这个问题会觉得单一了些。应该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解决,比如客观上凝聚人心,体现了与天斗的精神,可以作为一个特点来写,也可以辐射到改善东山的自然环境,应该以这个为重点。
另外我们这部戏写的敌伪家属还可以写得丰富一些,这样可以增强戏剧性。我记得旧版里刘技术员有谈恋爱,我觉得也可以写,比如寡妇村的特殊性会牵涉到感情的问题。这个刘志成本身是定位为敌伪家属,后来叫兵灾家属。刚才老师说刘志成跑掉有点突兀,可能是因为政治成分的问题爱情上有点障碍,各种因素促使他逃避,这样写更显得戏剧性和冲突性。敌伪家属最重要的问题是牵涉到政治问题,救济粮没有份,是对他的歧视,这样会影响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爱情,这方面我们写得生动一些,也会增加我们的戏剧性。现在看来稍显得单一,当然我们是集中在谷文昌身上,谷文昌在那种背景下所承受的压力,他坚持只要是老百姓的诉求他一定会关注,不对的一定会纠正。
蔡福军(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二级编剧):
我去过几次东山,我觉得谷文昌的共性是多方位的,除了兵灾家属还建了一个80万的海堤,把渔船装上发动机,建了水库解决了水源的问题,还建了一大片的盐田,让海水变成钱。为什么东山人会祭奠他,写戏不可能所有事都写,这面临着取舍的问题。
谷文昌原来是一个石头匠,要重头梳理一下人物的心理史可能会有帮助,他原来逃荒过,所以对东山的情况是有感触的,特别是寡妇村的人受苦受难,他童年到灾年的时候全村人经常到山西逃荒。第二个是他父亲的死,他父亲是在太行山砍牙板的时候摔死的,所以对树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可能是对他父亲的追忆。他原来读了几年私塾,后来父亲死了以后跟叔叔做石匠,石头对他的人物性格可能是有帮助的,他的固执、规划,他像石头一样坚韧不拔的大山的气质,我觉得在一些细节当中可以融入进去。史英萍是跟他在南下的时候认识的,也是战斗夫妻,他们之间一直都很好,这个剧本也写了他们夫妻之间的一些小问题,我觉得挺好。他老婆买了一件新衣服穿都被他骂,所以我觉得他后面的亲嘴有点过,不像是老革命老夫老妻会干的事情,我觉得他们家里是挺严肃的。我觉得应该要把史英萍写得更高大,不是说什么都觉得苦,要有理解他丈夫的一面,理解丈夫牺牲的一面,甚至没了工作也理解。谷文昌的冲突更多是对子女身上,女儿始终没有转正,谷文昌始终没有给她转正。
赖东升写得也挺到位的,他跟谷文昌是有革命情谊的,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是很好的,后面结尾的时候还是要凸显一下,赖东升改变了他的看法,觉得谷文昌是对的、理解了谷文昌这样会更好。还有对敌伪家属的讨论有几点,为什么要把兵灾和敌伪进行转化,因为他们当时要建党组织都建不起来,有4792个人被抓了壮丁,要建党委要查各个关系,东山所有人都跟被抓的人有关系,如果是敌伪的话所有人都是不清白的,不清白不能入党,东山党组织不建立起来,你这个都干不了,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对你们有启发。第二,敌伪转化当时没那么难,国民党抓过来改造一下就是共产党,敌伪家属也是一样,当时这种观念的转换,这点谷文昌反驳的时候是可以。至于敌伪家属,因为我亲自去了寡妇村看,有一些细节非常感动,其实山口村最纪念谷文昌,谷文昌纪念馆在这个地方,塑像也是在这个地方,他种的9棵树至今也在那个地方。寡妇村我也去了,我觉得王文胜老师可以把谷文昌写得更感人一点,比如一个寡妇的丈夫被抓的时候留了一只鞋子,这个寡妇就始终把鞋子留着,有寡妇吃饭的时候给老公的碗筷都留着,还有寡妇听说老公要回来的时候,养一头猪,结果那头猪长出了獠牙老公还没有回来等等很多细节,为什么电视、电影版本都把寡妇村作为开头,因为寡妇村是谷文昌最有感情色彩的情节,种树相对没有那么多的感情色彩。
刘技术员是贯穿,但是我觉得要把技术员的身份表现得更好一点。因为谷文昌的治沙经历过几次失败,要把刘技术员的技术成分在第一场当中更多地表现出来,他作为一个技术员发挥了什么作用,前面我只看到一句话,他会嫁接什么,后面都跟这个技术没什么关系,把他一些技术的东西弄得更多更准确的话,这个人物到后面会更好看,也很有戏曲性。
关于结尾,我觉得如果就这个戏来说,结尾还是要回到政治,大家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以后,那些妇女开始拼命种树。因为不管怎么说,现在东山留下最实在的东西还是那些树,因为树也是一个重点。王文胜老师写的是1954年,东山战役是发生在1953年,1953年的谷文昌是县长,1954年才当书记。谷文昌的名言有非常多,可以用一些在里面,会加分。
这个戏很好,后面先解决政府内部和县长的矛盾,然后是家里的矛盾,再然后是存理的矛盾,然后再加上刘技术员的逃跑,我觉得要把这个戏做到极致是要派一个特派员下来,特派员下来给刘技术员做工作,这样可以把戏做得更极致。
吴兹明(漳州市芗剧团一级导演):
新改本我看了以后,整体来说应该切入点还是不错,而且整个改起来也比较流畅,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尖锐,但是又有复杂性,特定的年代谷文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定是能解决的,不管怎么说,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群众的问题当作他解决的重点,但是整个还是平了一点,这样我就担心,第三场谷文昌跟副县长的争论,还有后面史英萍跟谷文昌的争论,这两段本来就比较平,经不起再放大。放大以后我们福建海岛的地域特色没有铺开,只是点到为止。
第二个问题,我们讨论这一版跟原来有很大的不一样,不要说跟《焦裕禄》雷同的问题,第一场我们已经改了,第一场是解放东山,围绕着抓壮丁,当时东山只有一万多人口,抓的壮丁就有四千多人,抓壮丁时正是谷文昌南下,他目睹抓壮丁这个现象,他感同身受,他觉得在东山不解决兵灾家属人心向背的问题治理风沙就是空话,所以一定要重视基础兵灾家属的问题,这个切入点我觉得非常好。但是作为一个戏来说,需要更加丰富充实、完整的情节、人物,我觉得人物的开场还是不够深刻,还有人物的个性,像追技术员这场,听起来层次安排很好,但是我看了这个剧本以后有一个担心。因为你要引起共鸣,你追技术员要给观众感觉到追回技术员是成败关键,因为技术员就是一点带过而已,前面的铺垫介绍切入都不够,怎么让他切入到矛盾冲突里面来,然后他再背着兵灾包袱离家出走,谷文昌那场戏就能抓住观众的心。
比如第一场戏作为解放东山岛,国民党抓了壮丁以后,谷文昌好几次想起了战友,你们牺牲了生命,我们活着的人还怕什么困难,怕什么牺牲!王贵能不能也最好在解放东山战斗牺牲的,因为观众更感受到的是视觉直接感受到的人物,你去述说以前都很难让观众入戏,所以戏能不能更集中、直接一点,人物更切入一点,在谷文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在海边怀念祭奠战友,这个时候人物的形象更栩栩如生。
吴新斌(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这部戏原先基础还不错,现在剧本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两改两演的契机,一定会激励主创人员向更高的艺术层次攀登。福建省文化厅领导对此戏也非常重视。这部戏目前申报了中宣部和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戏曲的展演,如果选上今年六七月要去北京。当时旧版评上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这说明旧版也有可取之处。现在新版对题材又有处理,特别是解除“兵灾之苦”的比重加大,各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大家再慎重研究一下。
接下去怎么做?我觉得可能分两步走:第一步,尽可能根据新剧本先作一次大修改,先保证达到相对完整后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第二步,回来后再根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的要求再作进一步修改提升,做好两改两演,明年这个时候可能要再次选调进北京展演。
这个题材很好,题材不输于焦裕禄事迹,但是怎么做好,要有我们剧种的特点和剧作传统的优势。福建是戏剧大省,剧本是有优势特点的。我觉得核心事件要有,其他东西往里面填充,可以增强它的丰富性,不然太单调。谷文昌治沙种树的事迹也很突出,现在宣传谷文昌基本都是把握这两大块,一个是兵灾家属,一个是种树治沙。我记得旧版这两块都有,但是兵灾家属表现不够,成为最大的遗憾。新版兵灾家属表现比较突出,但又显得单一化,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今天大家提了很好的意见,我听后很受启发,特别是李春喜老师提的三点意见:要考虑跟时代的碰撞,要引起当代的共鸣,要有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或者其他的剧种展现谷文昌的形象,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
二度创作上希望有更多的艺术穿透力,而不是一般性的演绎,用一般性导演手法演绎这个剧本。现代戏的探索空间很大,我们再想想办法,力求以新的舞台语汇,形成有创新性审美表达的样式风格,这样更值得大家期待。
赵建宏(福建省文化厅副巡视员):
应该说《谷文昌》这部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是漳州芗剧继《保婴记》之后为福建戏曲带来的又一个惊喜。不仅如此,更可贵的是,它的入选标志着福建戏曲在把握目前现实题材创作这个导向上面跟上节拍,使福建戏曲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在国家重大的艺术赛事上取得新的突破性的进展,应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
《谷文昌》这个戏在全省戏剧汇演是一个二等奖的剧目,我们当时看了以后觉得这个戏虽然说在整体上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但是确实有很多亮点,有很多艺术上思想上体现对时代精神的冲击点。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中央新年戏曲晚会上能够入选它的价值所在。所以说我觉得这个戏的打造对我们整个福建省戏剧将来的走向是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其他专家说的我就不说了,讲一点我的担忧和不足:我感觉到谷文昌作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代表,但是在剧中他跟基层的党员干部有点割裂开,例如那位分管副县长,特别是村干部游队长在这里面是有点戏谑化或者是矮化了,变成谷文昌的对立面。谷文昌一系列创举是怎么形成的?应该表现的是谷文昌紧紧依靠当地的各级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带领全县人民战胜困难、为民解忧、造福一方的图景。刚才我听了有专家说他好像是很另类的孤胆英雄。我想他应该不是独行侠,而是领头雁。
确实,大家说起谷文昌,第一行动是他的种树治沙,而且有很多很生动的东西,比如9棵偶然活下来的树,都很有故事性和戏剧性,把这些东西都舍弃了我觉得挺可惜的。可以适当和解决兵灾家属问题结合起来,使人物情节更立体更饱满些。
石建平(福建省文化厅厅长):
今天的“火花茶会”又以新的形式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国家级的、省级的、地方的、主创团队的几个方面专家联合会诊。大家发表的意见都有各自的思考,可以作为我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创新上的吸收,我们要将意见做一下梳理。我这里也讲几点意见。
第一,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非常不容易,这是漳州的努力,也是在座的各位专家长期以来支持推动的结果,所以我们很珍惜,很看重,而且一定要做好做精,要体现《谷文昌》题材的高度和深度,表明福建能做得好。这次“谷文昌”题材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有两个项目,文化和旅游部有意识让我们既比拼竞争又合作发展,摆在这里同样一个题材,看你地方剧种怎么来展现,体现它的风采,国家剧团是怎么体现风采。所以福建有福建的特点,国家剧团有国家剧团的优势,我们要学习借鉴他们的优势,更要发挥地方特色,坚定我们的信心。
目前这个本子的思路我赞同,而且各个专家提的意见实际上也是围绕着这个本子来丰富的。所以下一步的方向我感觉是坚定按照这个本子大致的思路往下推,往深挖,就是反映谷文昌,我们是以谷文昌兵灾家属这一事件为主线,把谷文昌在东山方方面面的事件,他的贡献、担当,通过谷文昌和兵灾家属这一条线展现出来。所以说这个角度就不同于谷文昌话剧的本子,话剧方方面面都覆盖掉了,什么角度都想写,也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焦裕禄》处理的方法。要从这个方向来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凸显主题立意,既要求突出主线,同时又要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更丰富一点,反映他事迹的切入点更多一点,但是其他的事件实际上离不开敌伪家属、兵灾家属这条主线的。有一个叫做刘姓的老人,就是兵灾家属,当时大家都怀疑兵灾家属会不会通敌,结果她两天两夜给部队送水,送水的过程中救下了4个重伤的解放军战士。救下以后有两个藏在她家里,藏在家里这个时候攻城的国民党已经占领了这个城就来搜索,她几次保护就躲过了搜索,最后战争结束以后这个人立了一等功。在立一等功的时候有人就讲敌伪家属要不要立,谷文昌郑重其事地写下他的名字报给上面。这样东山的敌伪家属多面性就丰富了,丰富了敌伪家属和谷文昌这条线在东山保卫战中的体现。这个东西也好看,因为你一直种树、开会争论当然也要写,但是从可看性上,情节的复杂性可以把大家调动起来,这个事要不要写请你们回去琢磨考虑。
还有写乞丐出去讨饭的事,一写就怕跟《焦裕禄》重了,一开始写肯定是重的,但是《焦裕禄》在里面写,因为敌伪家属生存不下去了,他走投无路了,他跑出去了被平反了又跑回来,这个难道是抄袭《焦裕禄》的吗?但是这个事又是存在的,所以要有另外的处理,既要坚持我们的这条主线,围绕兵灾家属的事,又要有所拓展,根据专家的意见再做一些方方面面的梳理,就是主线要突出。
再一个是情节的处理,人物的设计也要丰富一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是不是要注意,不然看完以后会觉得不够出彩。为什么有人讲技术员为什么跑,这个技术员谈恋爱的时候因为成分不好等等各种事情,这些设计还有前几天我们开的《生命》本子的设计,有三四个巧妙的点,所以说下一步你想想把这些巧妙的点、意料之外的事设计一下,让人看的时候出新出彩,包括人物的设计和戏剧的巧构,你们回去琢磨琢磨,继续做一做。
因为国家话剧院没有我们了解东山,每次开会的时候都是说要深入体验,来东山调研了十几次,我们在福建天时地利人和,可以从情节性、故事性上增强,虽然旧版意义不错,价值观也体现得很好,主旋律也有,但是可看性上要更加地感人,体现谷文昌跟东山全体人民的关系,干群的关系。植树什么的兵灾家属在做,这是一部分。兵灾家属才三分之一,跟整个东山的干部群众融合在一起,谷文昌是带领着广大的干部群众,协同兵灾家属一起种树。所以在处理方面也要注意这些关系,包括人物的设计,设计了哪些人物,是否上面要派特派员等等,还有一些思想落后的人物等等需要考究,所以这是故事情节的事情。
有人担心地方剧团主角不强,关键是要把本子的内容搞清楚、出彩了,就把这些人变成名角了,名角也是成长起来的,所以这个也不要担心,二度创作也继续去思考,我看不是什么大问题。下一步就是按照计划不断地修改,以这个重要节点,比如新版去北京来不及,就用旧版,如果新版来得及就稍微改一改,要以新版的方向,吸取旧版的优点。你如果没有新的构思,跟国家话剧院的一比,就没新意了,所以要去看看他们的本子怎么写,舞台怎么布置舞美怎么呈现,知己知彼,各方面都要学习。如果要做精品,刚才大家讲的还要创新,舞美包括主题歌,整合起来震撼力就有了,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感觉开头还要更紧张揪心一点。
今天听取的大家的意见都很好,同时也请各位专家各个方面继续关心芗剧《谷文昌》的创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要把这部剧做得更好一点,走得更远一点,创出福建省地方剧种的亮点、优势。
简奕耕(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首先感谢福建省文化厅对漳州芗剧《谷文昌》的重视,同时也感谢各位专家老师,这次能够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跟方方面面的支持分不开的。相信有福建省文化厅的支持,有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我们漳州有信心把这部戏做得更好,谢谢各位。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杨凡、何慧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