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人性与母性——众家评说闽剧现代戏《生命》
2018-11-12 15:55:41 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齐建华(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编审): 这个剧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刻画上,针线更细密,故事写得更圆润、流畅,细节非常多,也非常丰富。几点建议:第一,叙述的成分多了一点,有些太冗长,或者说她这个叙事特征,跟影视、话剧可能更靠,戏曲的叙事特征可能要更强化一点,更加戏曲化、更简洁。第二,陈大蔓这么一个沉重的前史后面能不能解得开,如何真正感动人,真正华丽转身,怎么转变,因为前面她太沉重了,后面依据不够。第三,确实写了一群人物,剧本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把新中国诞生跟战争的摧残和生命的诞生,这个主题结合得非常好。但是人物还是要好好地梳理一下,包括对孙红莲这个人物,其实也没那么娇滴滴,她十年前就参加红军了,这个东西该怎么写,不要把她过于类型化,其实也不是很准确的。包括对男性的,也是有一些问题的。第四,地域特色不是很鲜明,再构思一些文化习俗、生活习俗,可能会更好一点;时代背景到底是大反攻的前夜,还是解放军刚开始困难的时候,勾勒得要更清楚一点。第五,台词还不是很准确,因为比较匆忙,诗化的特点还不够。如陈大蔓有一些高大上的语言,实际上不是这个人物的。到底人物是什么身份?台词可能更平实一点、更准确一点。国民党军不要上来,一上来就脸谱化了,觉得很不顺,做到暗场去,尽可能真实地还原。 吴新斌(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这部闽剧版剧本《生命》在主题意蕴的开掘上,特别是对战争当中的人性有新的发现和解读,思想深度也开掘得比较深入。陈欣欣老师重视人物塑造,作品有意识地将战争中生命的新生与共和国的新生有机关联,对闽剧剧种特色也有所观照。剧作者以女性的视角解读人物,洞察故事背后的戏剧力量和精神价值,精心塑造残酷战争背景下的女性,戏剧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层次由此变得较为清晰。全剧既有大历史节点的史诗感,又努力地在人物性格特点上加强了戏剧色彩,平添了人物的鲜活感,显示了女剧作家的独特优势,比如,“染指甲”“22块伤疤”“说胎语”等细节的展示颇见功力,充满艺术魅力。总的感觉,剧本上了新的一个台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档次。特别可贵的是,作品有“剧诗”的品质,给二度创作留了比较大的表现空间。小说作者是女作家,编剧是女编剧,导演是女导演,戏里面的主人公是女的,主演肯定也是女的,我觉得这样的合作这将会在剧坛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剧本目前感觉略微有点影视和话剧的倾向,有的地方显得过于实了一点,时空流转和心理表达显得不够灵动,唱词明显偏少,道白偏多了一些,一些情节的设置,包括陈大蔓等人物的转变、心理层次的真实展现、性格成长的节点,还可以再考究、再斟酌,特别是原著和芗剧本里有一些比较精彩的地方还可以吸收再创造。接下来,剧作家和导演可以充分交流磨合,结合此戏的结构方式和特点、未来演剧风格样式,强强联手,互相渗透,我想可以做得更好。刚才几位专家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也颇有同感。剧本目前基础较扎实,尚有潜力,可以预见,这是一部具有剧诗的品质的闽剧现代戏,充满期待。 石建平(福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生命》这一稿的剧本我一口气看完,一下就被它的情节、人物所吸引。这个剧目创作做到了几个契合:第一个契合,跟革命题材、现实题材的创作很契合,跟省厅要抓的建国70周年、现实题材创作全国的大会演、大比拼几个节点很契合;第二个契合,跟导演的思想思路、追求、方向很契合,张曼君老师对现实题材的创作情有独钟,最近几年创作了十几部现实题材,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张曼君现象”;第三个契合,跟福建今年的艺术创作工作相契合,今年抓了几个重点剧目就是现实题材和革命题材,像《生命》、反映改革的《松绑》、反映生态文明的《红土》,还有像《小巷灯火》这种现实题材,都是与打造精品要求相契合。这三个相契合奠定了我们省要集中优势资源,把《生命》打造好、创排好,打造出福建的风采,这是第一个要讲的评价,评价目前的工作状况我们要有信心。 第二,各位专家的意见都提得非常好,我听了之后也很受启发,我感觉到这些专家都是很认真地看,大家首先是为了福建的艺术事业,为了这个剧目走得更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在谈。 第一方面,主题思想的挖掘。怎么来挖掘?怎么来更深刻地体现这样一个革命题材、现实题材?大家都出了很多主意:角度怎么切入、思想主题怎么再挖掘、人物设计还要怎么再丰满,有的地方要转折、有的地方要弥补、有的地方要加强、有的地方要压缩等等。 第二方面,格局立意的提升。格局要大,同时要感人,也要震撼。目前的本子很感人,人物刻画得很细腻,很接地气、接现实,并未把人物与战争写成高大上,一写成高大上,就达不到以小见大、以人物的思想变化来反映主题了。在震撼上,大家提了很多观点,情节设计、人物的设计,还有细微的处理,都提了很好的意见。 第三方面,如何出新出彩。还要进一步打磨这个本子,可以边排边打磨,在过程中,还可以去修改,一定要抢着这个节点。在出新出彩上,各个专家也提了很好的意见:要诗歌般的语言,要史诗般的描绘。还有讲了好多细节的处理,既希望本子再改,同时又希望导演在排练过程中再出新出彩。因此要认真研究吸纳各个方面好的意见,集思广益。这也达到了我们“火花茶会”的目的,请主创人员、编剧、导演继续吸纳各位专家好的意见,能够融汇到下一步创作里面。 有几个点还可以再考虑一下。第一,主题的切入点再挖掘。因为我们要推到全国,首先一个问题:你是想表达什么?反映什么?弘扬什么?让观众悟什么、想什么、启示什么?在护送生命、保护生命、催生生命的过程中,在她困难的时候,她的信念从何而来?为什么有这个信念?为什么大家能够都围着护送生命,就是共和国的诞生,就是新中国新生。在困难的时候,需不需要憧憬着解放的未来、美好的前景,坚定这些人的信念,这也是我们解放军的信念,也是我们中国解放战争的信念,有这个信念,才能够取得全国的胜利。然后反映在这一批人里面,通过生活的语言,来反映今后的美好,不需要什么很高大的语言,哪怕是憧憬自己今后的家庭,憧憬自己美好的生活,都是一种憧憬,从不同侧面反映这样一个点,坚守信念,这点要认真琢磨。 第二,在护送生命的过程中,并不都是那么坚定的,并不都是非常高大上的。是否也有个别在谈吐中反映出信心不足,也不一定把他写成反面人物,还有最困难、最艰难的时候,共产党的主心骨作用恰到好处地体现一下,通过细微的细节、很平实的语言来体现这种精神。解放战争为什么胜利,是共产党的领导。不用太浓的说教意味,但是又要体现出你抓这个点,体现史诗般的解放战争,体现共产党领导我们全国人民、领导我们部队,为共和国诞生史诗般的奋斗历程。 第三,这是共和国成立前夕的那一段历史,九个月会不会转得太久了?3、4个月感觉是最合理的。最后是不是抓住一点,在这几个月里面,前面铺垫婴儿断断续续地出生,最后成批出生的时候,刚好共和国的成立,让婴儿的新生跟共和国的新生呼应起来。怎么呼应?这里面可否设置电台或是通过什么途径? 第四,从女性的角度写战争无疑是非常好的,但是中间也有写男性,用绿叶衬托红花。男性在关键的时候,既有孕妇队主心骨的作用,同时在战争中、在护送中,对女性也是一种照顾、关怀,使得陈大蔓从对男性很反感,或者是很有看法,通过一系列过程之后,她对男性有一种转变。包括徐松,他是国民党转过来的,从开始时思想觉悟并不是那么高,然后慢慢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他对共产党部队态度的一种转变,包括军长,为什么派陈大蔓去?要交代一句,不是硬要压给你,而是组织考虑孕妇队都是女的,肯定要有经验的女性指挥员来指挥这支部队比较合适等等。 第五,有一些再斟酌的细节。时间点是写在大决战(三大战役)期间,还是写在共和国诞生前,如果写大决战期间,是1948年底,如果写共和国诞生前,就要写到1949年,比如说北京和平解放以后的那一段,北京和平解放是1949年1月底,西北在后面一点,那就6月以后,这个时候西北在干什么,它不一定一直是大决战,要根据时间点推敲历史去思考。还有“一个不能少”,如果一个都没有牺牲,这是理想的情况,但战争的残酷性体现不出。不管是警卫班的战士,还是孕妇队的这些人,她们有的本身就是战士,她们一起参加了呵护生命,这里面有她们的奉献。 还有一些专家提出语言、唱词、诗性再精练、提炼。我感觉这些建议都很好,大家按照这个目标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努力打造一台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向建国70周年献礼,向现实题材大会演献礼。谢谢各位专家。 周虹(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非常感谢厅里对我们的信任,也感谢张导对我们的信任,我相信在这么多的专家老师帮助下,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地把这个剧目做好。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李 芸整理)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