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第七届福建艺术节> 陪你品艺 > 正文

持守与孤往——寒味芳心:陈济谋、刘秉贤、罗方华写意艺术感言

2018-11-13 15:07:19  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持守与孤往——寒味芳心:陈济谋、刘秉贤、罗方华写意艺术感言

文/朱京生

同在福州的陈济谋、刘秉贤、罗方华三位艺术家是忘年交,艺术旨趣相近,脾气秉性相投,都有一种去媚俗、远时流、耐寂寞、从容淡定的孤往精神。他们秉持一种治学为艺、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怀有温情与敬意,他们认为艺术要知变而守常,不管时代如何变幻,中国画都不能离开传统,画家在传统中浸泡时间愈久,创作出来的东西愈发醇厚。他们偶有雅集,必然相互切磋砥砺,每有会心,则鼓舞精进,欣然忘返。在他们看来,“由于某些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国人在看待传统的问题上有些变味,采取了轻视、漠视的态度,这是有害的。”“中国画今天的状况,己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需要始终坚守研习中国画博大精深的传统,找到中国画的原乡和精神家园。”这个展览起名“寒味芳心”,承载着三人对艺术精神、境界、格调的追求,也是他们重返原乡过程中的一次成果展示。

一、铿锵济济陈年老,笔谋墨厚出清新

陈济谋先生号兰子,1945 年生,祖籍福建长乐。自幼即受到身为著名画家的祖父熏陶,在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打下坚实基础。高中毕业他本打算报考福建师大美术系,但因当年师大美术系在闽东没有招生,他才报考了南开大学历史系,但做画家的梦想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后来,他有幸问道于国画大家林锴、周沧米先生,两位先生国学底子深厚,诗书画印俱佳,且胸襟、气度、涵养、才情不同凡响,深深影响了济谋先生的绘画和艺术思想。后来,他又溯源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博涉各家,融汇蕴化青藤、八大山人、扬州诸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笔墨技巧与艺术精神,再参以造化,熔铸个性、思想与修养,终于在时代的价值坐标系中占有了自我的位置。

济谋先生对中国画的笔墨有很深体验,他认为:“中国画的毛笔看似简单,但神奇的很,笔下的线条千变万化,让你穷其一生也无法尽得其妙。”又说:“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艺术本身就是情感的宣泄,只是中国写意艺术更能体现人的精神、气韵、格调,更为精华。我们古人讲游于艺,志于道,实际可以归于一种精神生活,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素养,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修为。”确实道出了写意画的本质。

他最喜写兰、梅,“磊磊几块石,馥馥数枝兰,写得其中意,幽情在笔端。”花虽数茎,然参差掩映,高下离合,正欹俯仰,往往疏花简叶,容仪俊爽,逸笔草草,洒脱高迈;画梅或疏或密,花瓣或圈或点,密体生机盎然,疏体傲骨清幽。林岫先生在《题闽人陈济谋先生作墨梅图》中题道:“种墨南窗喜日新,一年光景壁间春,家风冷淡长相慰,画有梅花作四邻。”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济谋先生对梅花的痴爱。

济谋先生所画禽鸟略参八大和潘天寿,但去其奇险与怪异,力求自然而然,平中见奇,正如吴悦石先生所题:“入乎八大,超乎八大,济谋之趣,不在皮相。”可谓善学能变。他画《同觅江湖又一春》和以淡墨拟前人《二鸟图》,自谦“未及一二”,实已为雅淡宽和的自家风范,堪称神品。他画春日暖阳下的雏鸡,生趣盎然,大有生活。画松苍古峥嵘,老笔纷披,纵横挥洒,自成风格。偶写荷花、芭蕉之属,阔笔泼墨,淋漓高下,各自性情,也颇可观。笔墨既佳,偶作山水,也颇耐人品味。

笔墨往往能透露出一个画家的功力、学养和年龄。济谋先生已逾古稀,近年写兰用笔时而含敛蕴藉缠绵悱恻,时而浑朴老辣富于金石之气,洒洒落落,丰神俊朗,天真浪漫,真正体现出“情动形言, 取会风骚之意, 阳舒阴惨, 本乎天地之心。”的才情与写意风神,功力、学养、年龄之助也。之外,济谋先生师法造化,在打破固有视觉习惯,创造新的图式上也有探索有贡献。

二、留得贤书秉丹青

刘秉贤先生号介翁,1955 年生于福建永泰,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他五岁习画,六十余年笔耕不辍,擅意笔山水、人物、花鸟,尤于禽鸟走兽一门深入,独具风格。俞梦彦先生曾经指出:“刘秉贤十多年来集中精力进行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同时致力于画理、画史、画论的研究,对传统大写意花鸟画作深层次地认识和评判,从历史的高度审视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历程,挖掘其艺术精华,思考大写意花鸟画发展之道。”诚如所说,秉贤先生学养深厚,山水、人物、花鸟皆自成一家,且承载着丰富的笔墨精神,令人敬佩。

秉贤先生画作中的孤鸟、孔雀、游鱼等等,似对八大山人有所借鉴,却不取八大的冷峻、奇险、孤傲,似有一番悠悠然隐逸之风,寂寂哉安守之志。所画《静塘》《思不欲》《呆雏》《也无风雨也无晴》等作品皆为一只孤鸟,其神情或睥睨人世,有如如不动的静定,或俯察万物,有不随俗流的坚守;或仰天长视,心入浩浩长空;或倚石而憩,憨稚如婴。

秉贤先生强调以书入画,所作都有书法的深厚基础,在线形线质的表达上独有一番韵味,浑厚而灵趣,苍茫而鲜活。其绘画的最大特点,首先在它独特的笔墨,即得一“简”字。他以简笔意笔为主,笔墨古拙单纯而含意趣,写禽鸟用阔笔写头、身,用线勾眼、嘴、足;枝干大砥中锋,写叶以闊笔,画石中侧兼用;挥运也不是迅疾、凌厉,而是从容不迫,优游自在甚至闲适的。正如2017 年秋他在个展《自述》中所说:“意笔画讲用笔,但不炫笔,宛然目前为之所对的是物象,而不是用笔。画中炫笔,如诗中炫词,有隔与不隔之别。”可见这是他的有意追求,不炫技,为的是不打扰、不争夺,一切为画面的意境服务,一切靠笔墨本身的质量说话。

秉贤先生绘画另一大的特点在于形式构成与意境,可谓得空、灵、静之致。谋篇布局即来自生活并经过高度的剪裁与提炼,也尊重绘画的视觉规律,大体上遵循平匀、聚散、正欹、虚实和主线、辅线、破线几个原则,制造矛盾并解决矛盾,使画面留白妥贴而气韵生动;大面积留白的目的就是突出主题,并使“无画出皆成妙境”,以少胜多以简寓繁。由于用笔比较单纯拙朴,阴阳虚实的相对平衡,故不管所画禽鸟是否动态,整个画面都笼罩在静谧和谐的意境之中,体现出在营构上很深的思考。这或许更是作者心性的一种流露,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自然而然,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以物观物、物我两浑的无我之境,引人无限遐思。其中《天晴气佳》《晓风残月》《一念之差》《天高云淡》诸作,悟对自然,妙手偶得,堪称完美。

三、涤庵尘定,素月芳华

罗方华先生号涤庵,1976年生于福建连城。先后毕业于龙岩华侨职校美术班和书法教学重镇中国美术学院,又于中国美院国画系做访问学者。从其履历看,他的艺术研习之路一直是书画更替或同时并行的。他的书法涉猎广泛功力深湛,四体皆工而尤于行草着力最多。大约秦汉篆隶的拙朴,北碑的雄强都有很深的领悟和吸收;行草根底晋唐,取径宋四家,又于明清之际的徐文长、张瑞图、王铎、傅山等情有独钟,沙孟海的书风似乎对他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每作书既能为尺幅小品也能周旋八尺或丈二巨幅,无论正书还是行草,都筋骨开张,沉实痛快,真气弥漫,一片神行。对此,方华的恩师张爱国先生曾赞叹道:“不赶时尚不拜金,不违晋唐学明清。古今几人真高格,长枪巨戟戳地惊。”总之,方华虽为南人,却有北人的浑朴豪侠之气,书作雄强、劲健、洒脱、超迈,其书可谓是南书北相。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成为一千多年来国画家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方华早年学画,书法又经过中国美院系统的训练,造诣可谓深矣,发为绘画出手就能不同凡响。其画往往以气胜得之,令精神灿烂于纸上,正所谓“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莽莽率天真。”其于花草、蔬果、虫鱼之属均有涉猎,虽乏巨制,然均能妙见剪裁,气骨鲜然。他尤善写兰,兼毫或狼毫出之,撇叶有爽劲凌厉超脱之致,写花或俯瞰仰承,或往奔背嗔,或顾笑向语,或掩羞独思,笔虽简少却颇饶幽谷扬芬的情韵,又于浓淡虚实的笔墨变化中体现了他生命的律动和人格追求。

方华是一个有着理论情怀的书画家,他对书画史有很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他关注地方名家的作品和史料,有志于填补画史空白,于闽西清代、近现代书画家最有心得。在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任教期间,把一份《潜社》办得有声有色,调到省画院后他又负责院刊《画院画家》的编辑出版,还在《书法报》参与策划主持“画坛再发现”栏目,都产生很好的学术影响。他还经常撰写学术文章,其《涤庵论艺剩语》中《文与艺的结合》一文,阐述的正直的理念和不拘于时的智慧令人赞叹;《吴冠中“笔墨”等于零之我见》一文,认为笔墨最重要的不是跟随时代变化,是其中所蕴含的功夫深度、精神高度。笔墨不在于新,而在于精神与格调气息之高下……只追求“新”“变”易误入歧途。吴、黄、齐、潘及石壶、陆俨少、李可染等大师之笔墨功力精深、格趣高雅,而且都实现了艺术史意义的“新”与“变”,丰富与深化了笔墨的内涵与表现力,共同创造了中国画笔墨的新高峰。而在他看来,吴冠中对笔墨的发展与新变的贡献则等于零,其真率可见一斑。

方华有很强的思辨能力,这在他就“中国画之未来”与徐建融和刘国松两位先生的商榷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对百年来的美术教育的症结有过很深思考,在《读卢坤峰先生1987 年在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改座谈会上的发言有感》中,认为必须将中国画教学作为一个体系来考虑,又针对近十余年国画教育中虚火上升,打基础与创作关系颠倒等严重现象予以了抨击,见解深刻,意义重大,体现了他的担当。

结语

西方学者克拉孔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去求新求变,其结果必然招致失败。三位艺术家中,济谋先生书画艺术承继家学,后赴南开大学学习历史,后来问道名家补足了师学,终由文史回归到书画;秉贤与方华皆出身艺术院校,经过严格的技术训练,复着力于文史、学术与鉴藏,弥补了学院美术教育的短板,成为具有文人性质与学者品格的艺术家。回顾三人的艺术道路,有意无意间合辙于中国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中做人、治学、为艺打成一片的要求,可谓是殊途同归。这样看来他们即将出品的展览又名“写意艺术展”就并非偶然了,似乎是在表达对文化原乡的敬意,因为这个写意背后包含着中华民族艺术的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本质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今天,“写意”一词虽非时尚,却体现了他们迥异时流的“孤往精神”,这是他们洞穿岁月喧嚣与尘埃后的一种价值判断,是自信更是一种自觉。衷心祝愿他们的展览成功。

朱京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京派研究中心副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