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国画艺术管窥
2018-11-13 15:07:02 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李耕国画艺术管窥 文/陈 吉 在上世纪50~60年代,李耕的人物画、陈子奋的花鸟画和李硕卿的山水画赫赫有名,是福建的3位代表性中国画家。“文革”前国家出版了一本介绍全国100名著名画家的画册,福建入选的3人就是福州的陈子奋、莆田的李耕和泉州的李硕卿。 李耕(1885-1964年),福建仙游人,初名实坚,后改名耕,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堂号菜根精舍。出生于一个民间绘画世家,幼年从父学习中国画,绘丹青绣像、寺庙壁画。擅长古典人物、山水、花鸟,兼通书法、诗文、金石、雕塑、弦琴等。1925年,与著名书画家李霞、陈子奋等在福州创办福建省现代史上第一个艺术团体——龙珠画社。1959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李耕国画研究所,成为我国首例为在世画家命名的专业机构。尽管李耕先生于1964年逝世,但李耕国画研究所成立以来,丹青好手辈出,莆仙一带逐渐形成了“李耕画派”,有人又把李耕、李霞、黄羲为代表的画派称为“闽中画派”。生前历任福建文史馆研究员、福建省政协委员、仙游县政协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福建美协副主席。 新中国美术奠基者之一、著名美术评论家蔡若虹先生称赞“李耕是我国画坛首屈一指的大师,画技独特,自成一派”,李耕艺术是“国之瑰宝、画坛之光”。那么,李耕先生的艺术到底如何独特,何以能自成一派,以至弘一法师把他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李”呢? 。李耕先生身处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社会价值取向都处于西风东渐的躁动不安中,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中国书画艺术也面临着如何赓续传统继往开来的时代命题。时势造英雄,以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探索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大家,以及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代表的坚守中国书画传统推陈出新的巨匠,殊途同归,共同开创出中国书画艺术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与高峰。在这个时期,虽然每个成功的艺术家,会探索形成一个自己独有的风格与面貌,但总体而言,都在师夷和学古中各有取舍。李耕先生就是学古而不泥古的成功典范。这既是先生艺术成长经历所驱使,也是其艺术精神特质之必然。作为清末民初的“草根”画家,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替的潜变暗流,僻居闽中一隅的李耕先生很难第一时间感中西合璧风气之先,但却得到了深厚绵延的中国民间书画传统和审美意趣的浸润滋养,尤其是从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等福建先贤的艺术成就与精神境界中取法追摹,更上层楼,通过对中国古典人物画多方面的传承积淀与个性化的追寻,卓然自成一家。蔡若虹先生称其艺术为“我国古典人物之传统流传至今,保持最完整者”,正源于此。而弘一法师将他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李”,也是出于对他们同出“草根”的艺术经历、坚守传统的艺术追求与同臻化境的艺术成就的总体比较而得出。 。1928年,李耕先生的《弥勒佛》《东坡笠履图》《秋雨归帆》等作品在中法绘画联展中被评为第一名,徐悲鸿为此在《申报》发表画评:“有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可谓一语中的。李耕先生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尤以古典人物画名重当时并蜚声后世。其人物画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多用工笔铁线描或游丝描表现,线条挺劲秀拔,潇洒飘逸。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笔线张弛,都深受黄慎影响,然墨色之丰富、意气之纵横,犹有过之,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耕先生30岁后,由工笔逐渐向写意发展,大处放纵不羁,写意传神,造形夸张尽得其趣;细处刻意求工,丝毫不苟,笔触细腻而不板滞,常常寥寥数笔即令人物神形毕现。根据《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一批2001年)颁布》的文件规定,李耕先生的作品被定为精品不准出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李耕国画艺术的水准与价值。 。虽然常画神佛鬼怪,但终其根本,李耕先生是个写实主义的艺术家。先生笔下的神仙、佛祖、菩萨、钟馗,无一不寄托着他借古讽今取类托喻的省思与态度,他赋鬼神以人格,寄钟馗以希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观李耕先生的画作,让人不由想起著名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旧社会,先生经常和徒弟们鬻画他方,生活动荡,他曾自撰一幅春联:“有画难换米,无薪只焚琴”,可见其中的酸辛与无奈!但他无时不刻不在用手中的画笔,抒发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思与挚爱。抗日战争中,先生画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寄托其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也尽展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画面上的苏武手持汉节,伫望南天,背景是“风雪满胡天”的北海,笔法刚强有力,笔笔硬朗像铁钉。他自己说这叫“铁钉笔”,铁骨铮铮之气与其奇崛傲岸之风互为表里。先生也曾像蒋兆和先生画《流民图》一样画了一幅《难民图》,并题诗记事:“偶写秋山枫叶丹,中原风景不摧残。渡头多少椎秦客,莫作流氓一例看”,锥心之痛、感慨之深、诘问之锐,反映出先生深明大义爱憎分明的炽热情感。可以说,旧社会的雨雪风霜磨炼了先生朴质坚毅的性格,也铸就了先生苍劲奇崛的艺术气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给予李耕先生崇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面对“今朝更好看”的大好山河,先生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他用历经磨炼、丰富多彩的画笔,绘制了许多动人画卷,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他画欢腾飞舞的巨龙,欢庆东方文明古国的翻身解放;他画愚公移山,赞颂劳动人民战天斗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冲天干劲;他画苏东坡夜探石钟山,赞扬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好作风;他画华陀、李时珍,宣扬祖国高超绝妙的医术。1960年,李耕先生与陈子奋、李硕卿在北京举办福建省著名画家联展,深受好评;同年为人民大会堂国宾厅绘制了巨幅屏风画《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等作品。1964年,一代古典人物画家李耕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他在离世前一个多小时里,还一口气画了《济颠》《弥勒》《伏虎》《搔痒》《呵欠》五幅珍品献给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李耕这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对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对绘画艺术执着追求的文化自信值得所有人学习。 陈吉,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
参考文献: 【1】洪惠镇《李耕与中国古典人物画》,《国画家》2017年第5期。 【2】凌春迎《禅机妙理悟人生——李耕人物画题画诗的情感内蕴》,《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第6期。 【3】翁振新、翁东翰《理性与选择——文化视野中的李耕绘画艺术》,《福建艺术》2012年第1期。 【4】黄志强《李耕古典人物画艺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