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2017福兴妇产医院> 新闻动态 > 正文

免疫肿瘤治疗时代来临 肺癌或将成为慢性疾病

2018-11-19 11:09:27  来源:  责任编辑:陈楠   我来说两句

每年11月为“全球肺癌关注月”,这是世界肺癌联盟发起的一项全球性倡议,目的是呼吁世界各国重视肺癌的预防,提高人们对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识,普及肺癌的规范化诊疗知识。作为我国最为高发的疾病之一,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癌症之首。在中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例达78.1万例,相当于平均每10分钟就有15人罹患疾病。预测到2020年,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将分别超过80万和70万。

面对肺癌高发,如何通过创新治疗方式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就公众关注的肺癌防治和创新治疗采访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陈椿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黄诚教授。

肺癌防治需提高早诊早治意识

无论全球还是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排名第一的‘健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超过170万人因肺癌死亡。

肺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吸烟、大气污染、职业和环境接触、既往肺部慢性感染、遗传等都是相关因素。其中,烟草使用是最重大的致癌风险因素,导致了全球约20%的癌症死亡。

早期肺癌通过治疗即可获得长期生存甚至达到治愈,因此,了解病因、识别早期症状至关重要。专家建议40岁以上,具有特殊肺部疾病、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的检查,以尽早发现肺部病变。

肿瘤免疫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肿瘤免疫治疗出现之前,我国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由于肺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68%的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近年来,尽管肺癌在治疗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对于晚期患者,特别是鳞癌及无驱动基因的患者而言,目前的治疗非常有限,总体预后较差。患者亟需创新治疗方式来改善治疗现状、延长生存期。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免疫肿瘤治疗备受关注,与传统治疗方式不同,它并不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在一些瘤种治疗上已显示出长期生存获益的特点,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为一种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肿瘤治疗手段,免疫肿瘤治疗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国际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两位癌症免疫治疗研究的科学家,以表彰其在发现免疫检查点PD-1和CTLA-4中的重要贡献。可见免疫肿瘤治疗在推动癌症治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陈椿教授表示。

延长生存期,肺癌有望作为慢性病管理

目前,肺癌仍然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过往数据表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5%。因此,改善患者治疗现状、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肺癌治疗领域,免疫肿瘤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Nivolumab)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PD-1抑制剂,目前已正式登陆中国市场。“纳武利尤单抗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肺癌治疗的免疫治疗药物,它的上市为晚期二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对于没有EGFR和ALK基因突变的患者,在其接受含铂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或不耐受时即可使用该药物,无需进行PD-L1检测。”黄诚教授表示。

通过一项经治晚期NSCLC临床研究(CA209-003),纳武利尤单抗带来了免疫治疗研究中随访时间最长的PD-1抑制剂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将晚期NSCLC患者五年生存期从过去的不到5%提高到了16% ,大大改善了患者对癌症的生存预期。

截至目前,纳武利尤单抗已在超过65个国家及地区获得批准,在全球,纳武利尤单抗已获批17项适应症,涉及肺癌、黑色素瘤、肾癌、霍奇金淋巴瘤、头颈鳞癌、膀胱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等9个瘤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