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美旺措: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昌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政府新闻发言人泽仁俊美同志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泽仁俊美:
各位记者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决策,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序幕,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征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针对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进入深水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实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从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吹响了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集结号,将改革开放进一步引向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昌都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区党委号召,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昌都历届班子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谱写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壮丽篇章,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开创了昌都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
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昌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昌都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2018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93.6亿元,增速排名全区前列,是1978年1.05亿元的184倍;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20%,是1978年的271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630元,是1978年87元的12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9530元,是1978年437元的67.8倍;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6.61亿元,是1978年323万元的51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57.3亿元,是2012年的2.5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在两位数以上,经济发展实现从高速高位运行向高速高质齐头并进转变。
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瓶颈制约逐步缓解。40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昌都的支持力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能源保障体系、现代水利管理服务体系、现代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6万公里,是1978年0.25万公里的7倍,县(区)通油路率为100%,境内国道省道建设稳步提升。全市138个乡(镇)实现通达,乡(镇)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79.7%;建制村通达率达到100%。每周航班达到39班次,是2012年每周4班次的9.75倍,架起了连接祖国内地的空中走廊。提前实施了总投资66.3亿元的川藏联网工程,彻底结束了昌都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三江”水电开发建设加快推进,2018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为41.13万千瓦,较2012年提高了230.68%,主电网人口覆盖率达到69.3%。实施了一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乡(镇)通光缆率、行政村通电话率、行政村通宽带率均达到了100%。
三、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大幅改善。40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昌都市委、市政府坚持“提升打造中心、创建新区、发展环周三线重镇”的基本思路,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旧城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建成了解放广场、明珠公园、茶马桥、胜利街下穿隧道、昌都镇供水等一大批重大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主城区面积达到了12.6平方公里,较2012年提高了50.8%,昌都主城区人口由1978年的1万余人增加到2018年的15万人。同时,我们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高起点地编制了《昌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稳步推进“七城同创”工作,城市市政公共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整体功能和形象全面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健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昌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有力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围绕“五个100%”目标,持续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2018年全市学前三年、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54.84%、30.92%、51.35%、13.25%,基本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已建成藏中西医结合、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人民医院顺利完成三甲医院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74.05/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为5.48‰,均较2012年有明显降低;人均寿命为68岁、孕妇住院分娩率为83.66%,均比2012年有明显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488个,拥有床位2645张,卫生技术人员2679人,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6%、41%、44%;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3.39张、3.43人,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37%、41%,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完善,2018年全市已建成市图书馆及11县(区)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所、1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预计达到98.25%、98.85%。藏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中央和自治区先后多次拨付专款维修重点文物,目前全市共有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盐井制盐技艺、江达波罗古泽木刻雕版制作技艺等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业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就业工作,2012年以来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5129个。2018年实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8.75万人次,是2012年的2.5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各险种参保总人数达到了66.44万人次,较2012年提高了48.7%,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脱贫攻坚扎实推进,2016年以来,共落实生态补偿岗位20.69万个,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6.71亿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减贫12.4万人、713个贫困村退出,卡若、丁青、类乌齐三县(区)已实现摘帽,江达、洛隆、边坝三县已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4.95%下降到目前的9.7%。
五、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后发优势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出台支持昌都优势产业发展特殊政策以来,昌都农牧业、旅游发展迎来了大发展、大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单一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产业推动、消费带动的多轮驱动转变,201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6亿元。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实现从低层次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2018年全市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42.81亿元。深入推进“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建设,着力打造“三江”流域、茶马古道、康巴文化、红色旅游四大品牌。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40年来,面对区内外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新形势,我市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创新之源,把扩大开放作为强市之路,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在推进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迈出了新步伐。在改革创新方面,“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更多地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市民和企业办事更简单、审批更快捷,真正实现了少跑路、少费时、少交材料,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外业调查工作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确权任务,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颁新停旧”全面完成,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全覆盖。在对外开发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78万户,较2012年提高了98%,非公经济已逐步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繁荣城乡市场的主要力量和招商引资的主要领域。2018年共引进招商项目364个,落实到位资金60.46亿元,同比增长82.65%,是2012年4.32亿元的14倍。全面深化与对口援藏省市企业的合作交流,20多年来援藏省、市、企业援助项目共1000余个,援助资金和援助物资(折合价)达65.74亿元,其中2018年实施援藏项目171项,落实资金7.76亿元,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88%、297%。同时,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互动的连接点和实施“强工兴市”战略的重要载体,高标准规划建设昌都经济开发区,并于2018年3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设立为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拓宽了昌都对外开放交流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各族人民扬眉吐气、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谱写繁荣进步新篇章的40年;是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的40年;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取得新变化的40年;是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改革开发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40年。回顾40周年的奋斗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我们的经验总结和启示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才有今天繁荣昌盛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维护国家安全、维护西藏稳定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反分裂,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才能确保昌都快速进步、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安康;只有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为昌都持续长期全面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努力探索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符合昌都实际的发展路子,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昌都。
同志们、各位新闻媒体朋友,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口援昌省市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区党中央和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昌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加快推进美丽昌都建设步伐,一定能够奋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昌都新篇章,努力开创昌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各族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晋美旺措:
感谢泽仁俊美副市长的介绍。
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属新闻机构。
西藏电视台记者:
众周所知,昌都是全区乃至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请发言人介绍一下,昌都市采取了哪些措施,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泽仁俊美:
一是全力推进扶贫产业建设。围绕“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产业布局,大力扶持种植、养殖等六大类扶贫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加快培育优势资源开发、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2016年以来,我市累计整合产业资金45.69亿元,开工建设产业扶贫项目772个、完成投资41.69亿元,带动贫困群众4.4万人。
二是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深化“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等合作模式,探索土地流转、牲畜托管、合作林(牧)场、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新举措,共培育龙头企业20家,预计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农牧民群众1.03万户,实现户均增收3200元。
三是积极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开展。依托产业园区、产业项目等扶贫项目提供的就业岗位,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台账管理,分期分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引导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实现就业创业,让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增收致富。2016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3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36万人。
四是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68个,目前实现贫困人口入住17629户89874人,入住率达98%。同时,针对昌都市三岩片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贫困现状,截至目前,已完成异地搬迁入住214户1442人。
五是精准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把生态扶贫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把有劳动能力、持续增收困难、未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一并纳入政策性岗位帮扶,精准落实生态保护政策性岗位。2016年以来,共落实生态补偿岗位20.69万个,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6.71亿元。
西藏日报记者: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区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持续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全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请发言人介绍一下,昌都是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政府各项部署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泽仁俊美:
昌都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林区,也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最后一方净土,确保长江源头生态安全,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政府交给昌都的神圣使命,也是是昌都市委、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中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着力破解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生态环境保护和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二是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严禁“三高”企业进入昌都,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书)230份、规划环评4份。全面贯彻落实新《环评法》要求,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类项目的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县(区),2013个建设项目实现环评网上自行备案,极大缩减了环评审批时间。
三是严密环境监测,每月对5个国控断面、5个趋势断面、2个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监测,每半年对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监测,今年以来共开展国控断面、趋势断面和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11次,开展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2次,共获得监测数据3200余个。
四是坚持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成果,高效办结了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的26批次52件76个问题和实地调研时提出的7个点位整改要求,整改率达100%。狠抓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29大项86小项共性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已完成整改39小项。我市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得到了中央环保督查组、自治区环保督察组的充分肯定。
五是大力实施藏东“三江”流域造林绿化、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全市各类保护区公园总面积已达到74.33万公顷,完成各类造林任务7.5万亩,草原植被、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77%、34.78%。
西藏青年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并把党的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请发言人介绍一下,昌都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泽仁俊美: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引领伟大斗争、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昌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以加强“三基”建设(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为主线,以实施基层党建“八大工程”和推进“两个标准化”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建好阵地、建强班子、发挥作用为主要目标,着力建设听党话、跟党走、做表率、善团结、懂发展、能致富、保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是有力有序推进阵地建设。整合中央划拨党费、易地扶贫搬迁、十项提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5.58亿元,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截至11月底,我市2018年在建的53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中,已实现主体完工513个(其中:已投入使用66个),整体完工进入布展的村居已达299个,基层“集体议事无场地、群众活动无阵地”的难题得到有效化解。
二是抓紧抓实班子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换届选举工作全过程,牢牢把握村(居)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严把政治标准,扩大基层民主,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村(居)“两委”100%是党员的目标。同时,制定出台了《昌都市村(居)“两委”班子议事决策制度》《昌都市村(居)干部业绩考核奖励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在全市干部驻村工作中开展“传帮带”提升村(居)干部能力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严格配套落实村(居)干部报酬待遇增长资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报酬每人每年增加到25484元,其他村“两委”干部每人每年增加到12742元,进一步激发了村(居)干部的履职热情,提升了基层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三是激发激励模范作用。深入实施党员致富星火工程,以“富户帮贫户、先富带后富”的方式,激励和支持广大党员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当先锋、作表率。截至目前,全市共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3200余名,落实帮扶项目21个,落实帮扶资金290余万元。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消除一批空壳村、持续壮大一批薄弱村、巩固提升一批富裕村”的“三个一批”工程,鼓励村(居)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或领办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村集体经济540个,正在建设92个。
晋美旺措: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