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7 月以来,289 名来自八闽大地的援藏队员先后奔赴海拔 3000 多米的雪域高原——昌都,忍受着高原缺氧奇寒的种种考验,传递着福建人民对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
“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
成为他们的精神写照;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成为他们无声的奋斗口号;
“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
成为他们坚守的援藏承诺。
胡波
昌都市戒毒所副所长
福建省榕城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
“我们到这来,首先对在藏干部是一种敬佩,不来援藏,体会不到。很多藏二代、藏族干部也是外地来的,他们家里的老人小孩没办法照顾到,夫妻也聚少离多,甚至一辈子如此。他们的乐观和坚忍很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种体验,在这里工作就确实想把我们的专业和知识传帮带给他们。”
李海明
昌都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调研员
“酥油茶与岩茶的醇香,伴随着,伴随着,格桑花与茉莉花的淡香,在心中激扬……”这是李海明诗歌《守望藏乡》的节选,他在闽八援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诗人”。“三年援藏行,一生昌都情,一生西藏情,来这里肯定不会后悔的,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后悔。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问心无愧。等我老的时候,回忆起这三年时间,会觉得特别难忘、特别深刻、难以磨灭。”
郑智强
昌都市财政局副局长
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注协副秘书长、福建省注册会计师管理中心副主任
对于郑智强来说,福建第八批援藏队在昌都财政方面的工作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他说:“经过摸底,我给福建省财政厅厅长写了一封信,把我这三年的规划做了汇报。”
郑智强的微信名叫做“舍·得”,他说:“人生有得有失,想要取得一些成就,就需要一定努力和付出。人们都说“家国情怀”,有家才有国,郑智强认为,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便能让他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陈峰
昌都市政府国资委副主任
福建省产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
在昌都,陈峰的工作主要是推动国企改革。对于改革,企业员工都怀着强烈的期盼,积极响应号召,希望通过企业顺畅转型,员工的待遇得到提高。援藏期间,让陈峰最难忘的要数这里的人。“在这里无论同事还是农牧民,他们淳朴的气息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接受推进改革的安排,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生活上,他也受到当地干部的照顾,他们对援藏干部“高看一眼,厚爱几分”。他说:“一个人在藏生活确实不易,他们让我感受到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
柯东阳
昌都市新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昌都市开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
泉州市泉港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
福建省第七批转第八批援藏干部
在西藏,柯东阳的名字似乎和林芝啤酒绑定在了一起,因为在他的推动下,林芝人民拥有了自己的高原精酿,也因为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当地干部和人民希望他“留下来”。
“我是第二批参加援藏,只求内心心安理得,我想把工作结合到昌都民生和经济,既然参与了,就要把事情做成,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践行援藏的初衷。”
谢福仁
昌都市教育局(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福建省邮电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在 30 年前,谢福仁对支援西部便产生了情结。三年前,他终于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在无私奉献中收获了“康巴扎西”的藏名。
临别之际,感慨万分。谢福仁说:“人生哪有几个三年,我和当地的藏族同胞在一起工作,感情已经融在一起了。另外在工作上,还有一点放不下。在周青松书记的推动下,平潭管委会和福建师大在平潭师大附中开设‘昌都班’,首批有30个西藏孩子在平潭就读高中,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未来如何,项目是否持续,是我离开后最关注的事。”
廖加宁
昌都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下属)福建省煤田地质局规划发展处副处长
能来到昌都支援,廖加宁感到很自豪。在藏干部王晓莉说起廖加宁,称赞道 :“福建援藏干部过来以后,给我们很多指导。比如不动产登记工作,昌都是西藏自治区林权证的首发地,当时我跟着廖局到福建南平调研学习,是他手把手带着我们做的。”三年的工作中,廖加宁与当地人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本地干部都是非常淳朴的,我们和他们的沟通交流很通畅,这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非常照顾我们,我们也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
孟宪涛
昌都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调研员
“我主要负责的是援藏就业工作。这几年,我们尽可能地为当地百姓提供‘区外就业’机会。比如给学校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他们推荐学生到区外就业。我们也和福建的企业联系,尽最大可能地为这里提供就业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把福建企业的需要和这里的学生、人力资源结合起来。来这里三年,感受越来越深,也结交了很多当地的朋友,不仅是汉族的,还有藏族朋友。现三年时间毕竟不短,也很舍不得。”
深山高谷中的项目工地,有他们深浅不一的足迹;
苍茫荒凉的雪山之巅,有他们艰跋涉的身影;
落石峭壁的悬崖公路,是他们出差的必经之路;
人迹罕至的深山村落,有他们结对帮扶的真情付出
……
从最初的不适难忍,
到现在习以为常,
甚至乐在其中,
他们秉持福建人敢拼会赢的精神,
为建设美好昌都不遗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