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龙潭村:传统村落的"文艺复兴"

龙潭村是一个隐身于闽东青山绿水间的福建省级传统古村落,由于村民外出务工,原本1400多人的村庄一度只有200多人留守。2017年5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龙潭村开始“拯救老屋”、复兴古村。

档案详情

福建龙潭村:一个传统村落的“文艺复兴”

国庆期间,在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晌午的暖阳里,安详的老人家拄着拐杖,乐呵走过。青石板路,小桥流水,熙攘的游客们忙着拍照嬉戏。村尾的古老廊桥,则屏着呼吸,守望着河床里的潺潺流水……

“品一品当地香醇的黄酒,听一曲温软的四平戏,这里满是乡愁的味道。”来自江西的曾伟两年前便成为龙潭村的“新村民”。两年来,他亲眼见证着一个破败的老旧村落的“文艺复兴”。

龙潭村是一个隐身于闽东青山绿水间的福建省级传统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人均耕地少,村民只能外出务工,原本1400多人的村庄一度只有200多人留守,一座座老宅曾因年久失修,只余残垣断壁。

“新村民”在龙潭村的“随喜书屋”交流创业心得(6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我们村原来有120多栋明清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并不适于人们居住,继续保存又需要重金修缮,拆除重建又于心不忍,取舍之间,只能看着古民居被岁月慢慢侵蚀。”村支书陈孝镇感慨地说。

来自江西的“新村民”肖继河(左一)在龙潭村的酒博物馆向游客介绍龙潭村的传统米酒(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2017年5月,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龙潭村开始“拯救老屋”、复兴古村。“针对古宅多为土木结构的特点,我们聘请老工匠艺人,采取传统工艺进行修复。”驻村第一书记夏兴勇介绍,他们还创新推出“认租15年”运作机制,以吸引社会资金修缮古民居。

“谁租房谁修缮,与租客签订15年合同,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钱租金。”夏兴勇说,目前,龙潭村有32栋古民居采取这种做法,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人前来承租修缮古民居,长期定居。

一座座荒废的老宅被认领修缮后,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了新兴业态。穿行阡陌,辗转街巷,记者看到,龙潭村的老房子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或开书屋,或建民宿,成了屋子的新主人。

曾伟2017年第一眼见到龙潭村,就爱上了这个地方。于是他在村里租下一幢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花了几十万元改造成书屋,名为“随喜”。如今他继续从事之前的网络图书经营,顺便将龙潭的特产介绍给外地的朋友。他的妻子则在村里的小学支教。

来自北京的何素珍放弃都市生活,来到龙潭村定居,将已经废弃多年的老院落改造成有品位的文创空间——“悠然之家”。在村里,何素珍和村民一起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油画,边画画边经营文创空间。“这里的民风淳朴,人情味浓,相处融合十分自然,不感觉有丝毫隔阂。”

为了“活化”文化遗产,龙潭村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龙潭村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这个剧种一直代代口传,导致众多剧本遗失,日益衰落。为此,龙潭建起四平戏博物馆,戏班子重新开班;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或族内世代相传,如今也在村里建起博物馆,传承酒文化。

人来了,村活了,业兴了。许多在外的村民和大学生开始返乡创业,他们或出租闲置院落,或成为文创项目员工,或自营餐饮、民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

“周末常常一房难求,现在节假日更是游客爆满,村广场都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50多岁的陈孝高把家里的百年老屋改造成民宿,生意红火,看着旧房子变成“聚宝盆”,陈孝高喜上眉梢。

“青山依旧,黛瓦如故,龙潭村这个独具韵味的古村落正焕发着新魅力。”夏兴勇说。

老人在“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画画(6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一名参观者在“龙潭美术馆”观赏龙潭村民的油画作品(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彭安赫小朋友(左一)在向油画老师展示他的习作,并请老师拍照点评(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资料来源:新华网报道《福建龙潭村:一个传统村落的“文艺复兴”》)

(东南网记者郭晓楷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