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互联网助力乡村教育扶贫之路

2017年开始,福建师范大学志愿者在团省委及校团委组织下,实施“互联网+乡村学校少年宫”共建项目。力图改变西部贫困地区教育需求长期无法获得根本解决的问题。

[ 教育扶贫 ]
档案详情

互联网+乡村学校少年宫” 让乡村教育扶贫不是“一阵风”

目前,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仍然存在教师资源匮乏等基础教育短板。大学生志愿者短期实地支教存在不稳定性,贫困地区教育的长期需求无法获得根本解决。从2017年开始,福建师范大学志愿者们在团省委及校团委组织下,实施“互联网+乡村学校少年宫”共建项目,力图为改变这一状况作出努力。

近三年来,面向甘肃省定西市和武威市的一批中小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充分利用师范院校专业优势,聚焦已有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载体,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把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的课程变为远程课程;让支教不仅仅在寒暑假才能进行,线上线下都成为志愿服务阵地。

如今,“互联网+乡村学校少年宫”共建项目已经成为共青团扶贫实践20个典型案例之一。这个项目具体如何开展?效果究竟如何?

福建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图片来源 福建共青团微信号

武威市古浪县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从2019年开始,福建师范大学志愿者每周都会给当地土门第二完全小学(土门二小)的学生们上两节网络课程。其中,每周三上英语课,每周四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每节课时长为40分钟。

读大二的朱佳奕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虽然所学专业并非英语,但凭借已通过英语六级考试,2019年9月她选择报名参与英语网络课程的支教服务。同年10月,她开始了教授网络课程。

上网络课时,朱佳奕根据土门二小的教材,教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学生们学习单词、句子,观看视频,练习听力,进行口语表达运用,开展场景互动游戏。刚开始时,学生们都觉得新奇,但很配合朱佳奕的教学,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学生们尤其喜欢观看视频和互动游戏的环节。

对朱佳奕和其他志愿者而言,信号和设备问题是必须要克服的困难。每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或者网络信号不通畅,志愿者们与土门二小的老师就共同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有些软件,土门二小老师不会使用,志愿者们积极帮助,“每一次他们都非常守时,也都非常有耐心,特别有爱心,为了上好课程,和我校老师经常沟通。”土门二小教师胡强年说道。

除了解决硬件问题,朱佳奕还要面对学生们眼中的方言口音带来的英语口语教学难题。因此,她反复地教学生们准确的英语发音,并将英语发音较好的学生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跟着学习。

福建师大志愿者给甘肃教场小学学生上英语课程 图片来源 福建共青团微信号

福建师范大学团委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开发线上趣味课堂,建立网络课程库,不断推动课程优化。该校支教团队将课程划分为自然科普、人文社会、体育艺术、生活常识和身心健康等5大类,同时根据每期招募志愿者的专业背景,提供更加具体的学科内容。

所有网络课程会通过录播形式存入云盘,实现了课程共享,建立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项目课程库,以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课程库建立后,支教团队成员可根据库里内容自行调整,既保证了公共资源的统一系统,又兼顾了成员个性化的管理,更加开放与高效。

“互联网+乡村少年宫”项目为受助学校带来更好的教学资源,课程既涵盖数学、英语、物理等传统科目,也包括科普、艺术、心理等西部贫困地区学校欠缺的素质拓展课程。项目自运行以来,课程数量累计241节,受益人数约6000人。

除了开设网络课程,福建师范大学很早就实施了赴甘肃省实地支教工作。从2002年开始,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连续18年派遣157名硕士研究生志愿者到甘肃定西市漳县、武威市古浪县参与支教。

支教团线下服务主要通过与受助小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开展,这让大学生志愿者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需求有更精准的把握,便于调整网络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福建师范大学团委为每所受助小学组建一支服务队,每支服务队由1名指导老师和若干名骨干学生组成,利用志愿者一对一帮扶、社会实践等方式与乡村学校少年宫试点小学进行对接,定期前往受助小学举办“爱心奖学”活动,鼓励乡村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刻苦学习、全面发展。

支教团打造了“一对一帮扶优秀贫困生助学金”“温暖一冬”“小葵家园”等品牌活动。利用各成员的专业优势,支教团开设多样化的特色课程——“小葵课堂”,以“小葵进校园”直面授课为主,同时开拓线上直播授课。支教团漳县分队于2019年上学期开展第一期“小葵课堂”暨篮球户外教学课,教学模式由最初的志愿者带着学生打球,优化为增加篮球理论、运球技巧等内容,还注重让孩子们明白“篮球,不止于赢”的道理,帮助他们塑造坚毅的品格。

为更好地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支教团各分队制定适宜各地情况的“一对一”帮扶助学金登记表,力求各项信息完整、准确。在资金管理上,支教团漳县分队实习人性化收存取制度,凭资助人意愿保存善款,每名成员及时、定期向财务反馈,每周核对资金往来;古浪分队指定一名队员专管助学金,每周例会收齐队员收到的所有助学金并做好登记。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支教团漳县分队走访中小学校19所,筹集爱心助学金195050元,资助优秀贫困学生540名,新增帮扶学生86人;古浪分队走访中小学19所,筹集爱心助学金107000元,资助优秀贫困生297人,新增帮扶学生76人。

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的专业背景显得异常重要。福建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心主席邓炜说:“在每年一次的招募中,我们注重发掘各专业学生的特长,很多人在后来都成为了优秀的支教者。”一次纳新面试,物理与能源学院2017级物理学专业女生引起了邓炜的注意。“她拿着一个卷发棒对着自己的头发做静电实验,非常生动。”很快,这位名叫陈婧的女生顺利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在她一年的支教生涯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被录用的志愿者们会接受长达8个月的岗前培训,包括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团队建设、业务能力及急救知识等。福建师范大学项目办定期召开培训,例如“知行”志愿服务培训班,邀请校领导、志愿者代表及校外成功人士为志愿者开展技能培训,交流经验,强化团队的思想建设和能力发展,为教学、扶贫工作出谋划策,引导志愿者发挥专业技能才干、精准发力。

培训班结束后,每一位支教团成员要积极参与校团委各部门组织的职前实习相关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完成“三下乡”“夕阳知晨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通过理论研习、交流讨论、调研考察等形式落实支教团的岗前培训工作,磨砺工作态度,提升工作技能。福建师范大学定期开展交流座谈会,建立新老支教团“一带一”的支教工作模式,深化服务宗旨与服务意识,提升新队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乡村少年宫”项目运行两年多以来,福建师范大学团委共投入志愿者251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约988小时,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志愿者团队,形成了一套志愿者团队管理体系,具备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能力。福建师范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金钰珍所说,支教于每一个志愿者而言,就是一件值得当作梦想、当作心愿、当作可以奋勇当先而为之拼搏的事。

“原来,我们头顶上的那片天空不是最高的地方。天外有天,外面的世界是那么开阔。”2019年12月,甘肃漳县城关中学初一学生马家豪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数千公里之外的福州。5天的榕城之行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18岁的我想看海,23岁的我想带你们看海。”这是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发布的《阅水成川 听见海的声音》视频中的一句话。2019年,福建师范大学第21届、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实现了3年之前支教队员的承诺——23岁的“我们”可以带“你们”去福建聆听大海的声音。2019年12月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团委、共青团甘肃省委、共青团漳县县委以及爱心企业的帮助下,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遴选了漳县14名优秀师生代表组成游学团,参加为期5天的首届“小葵筑梦福建行”游学活动。

游学团走进福建师范大学著名建筑和场馆,感受大学校园文化,激发大学梦;参观福建省博物馆,了解福建沧桑变迁,品味红色文化;踏访三坊七巷,在古建筑群浓厚的历史氛围中体验榕城文化;还前往平潭风景区,感受别具一格的海洋景观,体悟大自然的曼妙与伟大。

持续弥补贫困地区教育短板,在谢静杨看来很有现实意义。她认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教育质量得到提升,他们走出大山再反哺家乡,能够让家乡人民的生活获得改善。今后如何真正不让脱贫地区返贫,学校教育应该是有利于阻断返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乡村教育扶贫有价值。

无论是福建师范大学,还是甘肃的受助学校,他们都希望“互联网+乡村少年宫”项目继续推进,而且越来越好。谢静杨说,福建师范大学团委希望与受助学校能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渐完善课程库,加大品牌课程的输出,更精细化地服务贫困学生;加强对支教志愿者的培训,使不同学科的志愿者得到更精深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资料来源:福建青年《“互联网+乡村学校少年宫”,让乡村教育扶贫不是“一阵风”》)

(东南网编辑 黄智超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