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46载,布江村一直在放映路上……
2020-08-06 15:42:05 来源:昌都发布 责任编辑:郭晓楷 我来说两句 |
洛隆县农村公益老电影放映员布江村:漫漫放映路,见证农村电影潮起潮落 露天电影,是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的青春记忆。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文化匮乏,看露天电影成了老百姓最喜欢的文化生活之一。 作为备受欢迎的电影放映员,就是给村民们“送宝”的人,可想而知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说起布江村,整个洛隆县各个乡镇的老百姓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因为,老百姓喜欢看电影 近日,记者采访布江村时,他正与徒弟四郎扎巴、洛松达吉在办公室里维修数字电影放映播放器。这个月,播放器有点不听话,坏了好几次,布江村就和徒弟照着说明书,摸索、维修,为下次放映做好准备。 “我师父特别喜欢电影,爱惜设备就像爱惜自己的儿子一样。”四郎扎巴笑嘻嘻地说。 记者说明来意后,布江村就从抽屉里取出了两个小本子,还有当时放电影用的扩音器。已经沾满灰尘的放映设备,在很多眼里像个“古董”,可是对布江村来说,它们都是“宝贝”。 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很辛苦,布江村为什么能坚持?他的答案很简单:“因为老百姓喜欢看电影,能够品尝到‘文化大餐’,所以我就喜欢放电影。” 洛隆县电影放映活动始于1960年。1974年,13岁的布江村成为洛隆县马利镇的一名农村露天电影放映员,这一放就是46年。 背着放映设备,翻山越岭 “电影是‘活’的,它们时刻在提醒我。”说这话的时候,布江村的眼神里闪着光,他的思绪又回到春夏秋冬里的无数个夜晚,来自不同地方的乡亲们相聚在银幕下,注视着黑白跳跃的画面,或喜、或怒,或哀、或乐…… 布江村回忆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黑白电视机在洛隆县很多农村还没出现,老百姓在辛勤的劳作之后,最奢侈的享受就是看一场露天电影。“在户外,我们挂起白色的幕布放映。银幕前,老百姓要么蹲着、要么坐着、要么站着,非常投入专注。” “放电影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神跟着电影情节起伏波澜,有满足、有快乐、有悲伤、有辛酸,好像自己身处电影里的情节。”布江村回忆道,“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姿态万千的村民们,几乎就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 “每次只要听到哪里放电影,就和同村的小伙伴一起去。哪怕天气再寒冷,哪怕不吃饭饿肚子,只要能看到电影,就别提有多高兴!”马利镇的措姆老人说,那时候,村里放电影,都跟过年一样热闹,就连附近村的群众也纷纷赶来。 在电影放映之前,布江村会把县里的各类宣传资料先发放给村民们,村民们有什么困难问题也会告诉他,他再向上级转达反映。“我都成了他们的连心桥啦!我的作用大着呢!”布江村难掩心中的自豪。 乡村的露天电影放映都是在夜间,放映完毕,多数已是凌晨。布江村说,当时,农村的路并不好走,遇上山路崎岖的村子或下雨,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 那时候,他常常一个人背着90多公斤重的放映器材骑马翻山头、爬陡坡,晴时一身灰,雨雪后满脚泥,一个人默默地走遍了所有乡村。 时代变迁,依旧在坚守 《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一部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通过布江村的放映,在洛隆家喻户晓。如今,布江村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迄今共放映了近万场次电影。 时光荏苒。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黑白电视开始走进百姓家,露天电影也渐渐失去了“市场”。随后,数字放映机,彩色、数字电影相继出现,看电影已成为百姓家中的寻常事。 但对于布江村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现在放电影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而且也用上了更现代化的播放技术。如今,他带着数字影片解码片去昌都电影院拷贝,一两天就完成了,根本不用像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样,花费近个把月时间往返昌都——洛隆更换电影拷贝,更不会有一边用脚蹬着发电机发电,一边播放着胶片电影的。 这个月,布江村准备带着徒弟为在山上挖虫草的村民们放映《英雄儿女》《红海行动》《焦裕禄》等优秀电影,共同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 “只要还有人愿意看、我还能动,我就会继续给各个乡村、学校、寺庙放电影。”布江村说,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自己就下定决心,要用一生行走在放映路上,带给老百姓快乐和幸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