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宁德脱贫攻坚探索与实践

30年来,下党干部群众牢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路,以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为动力,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不仅摆脱了“五无”的尴尬局面,还因地制宜,转变思路,脚踏实地抓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绿色发展之路。

[ 老区苏区建设 ]
档案详情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宁德脱贫攻坚探索与实践

今日下党希望小学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原下党小学(资料图片)

宁德是“全国扶贫第一村”所在地,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30年来,曾经“老、少、边、岛、贫”的宁德市累计实现脱贫74万多人,仅2012年至2017年就脱贫18.95万人,年均脱贫3万人以上。2017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028%。

下党乡:脱贫路上别样红。下党,是一个让习近平总书记倾注过心血的地方。“异常艰苦,异常难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起下党村时的真切感受。曾经的下党村是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村级办公场所”的“五无”村。

一直以来,脱贫攻坚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为了帮助下党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九赴寿宁并三进下党现场办公,就下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架桥修路,发展产业项目,推动当地脱贫发展,并勉励老百姓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让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30年来,下党干部群众牢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路,以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为动力,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不仅摆脱了“五无”的尴尬局面,还因地制宜,转变思路,脚踏实地抓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绿色发展之路。

赤溪村:科学帮扶,精准脱贫。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是一个畲族行政村。30年前,赤溪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2个“五不通”的偏远自然村。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读者来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贫困状况,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近年来,福鼎市把旅游富村作为贫困村脱贫的重要路径,采用“1+N”的方式,即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同时兼顾发展农、茶、果、竹、文,或种、养、加、文、娱,亦或是包括“互联网+”、电商等,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通过打造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等多样化乡村旅游类型,在保护生态、传承历史、记住乡愁中提升旅游扶贫的品位。“十三五”期间,福鼎市将继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独特的民俗民风,因势利导,发展旅游产业,补齐民生短板,激活内生动力,增强镇村实力,真正地把第一村的扶贫经验推广开来,让每个镇、每个村都成为脱贫致富第一村!

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的艰苦历程,赤溪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事业结出了丰硕成果。一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全村408户180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5年的13649元;人均住房面积从8.4平方米的“茅草屋、木瓦房”升级为人均42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二是村庄面貌改善。通村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58.6公里;通过搬迁,自然村数由14个减至1个中心村和2个自然村。三是村财收入增加。从1984年的负债10多万元变为2016年村财收入突破50万元,人均收入增幅20%以上,游客量达到20万人次。

溪邳村:连家船渔民上岸。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良港三都澳内的溪邳村,是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的纯渔业行政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终日漂泊”,这是上世纪60年代前,中国连家船渔民真实的生活写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一批连家船渔民零星上岸定居。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安召开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强调,要彻底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把它列为福建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

为解决溪邳村连家船民上岸难的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政府免费提供土地,负责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信号等“五通”工作,同时对上岸建房村民实行资金补助,解决了349户1425人的上岸定居问题。截至2013年,最后137户渔民也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村民从此彻底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

渔民上岸了,接下来问题便是如何让渔民稳得住、富起来。溪邳村因地制宜,利用渔村优势,成立合作社,使用瓶养章鱼、立体养殖等新技术,水产养殖规模越做越大,打造出了溪邳村特色海洋发展之路。2017年溪邳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756元,而这个数字在上世纪90年代只有850元。 连家船民已经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案例创新:

30年来,下党干部群众牢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思路,以各级领导的关心帮扶为动力,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不仅摆脱了“五无”的尴尬局面,还因地制宜,转变思路,脚踏实地抓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绿色发展之路。

赤溪村通过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扶贫路子、政策扶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政策扶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思想提升,培育脱贫致富能力、深化提升,谋划加快发展步伐等方式,走出了一条赤溪村的特色扶贫之路。

从曾经的“以船为家、终日漂泊”到现今的“电气洋房、幸福安康”,溪邳村的变化,是国家扶贫政策和造福工程在连家船渔民地区贯彻实施的典型缩影。家,这个让连家船渔民祖祖辈辈魂牵梦绕的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