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近年来,建瓯市东游镇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创新扶贫机制,把扶贫举措、帮扶资金具体落实到人,“因户施策”,采取“一对一”“点对点”制定精准有效的扶贫办法,促进当地贫困群众“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步伐。

[ 金融扶贫 ]
档案详情

福建建瓯:食用菌撑起脱贫伞

“菌种由合作社提供,大棚又免费使用,产品还保护价收购,众多的利好政策让我走上了食用菌脱贫路。这不,在去年收入3.5万元基础上,今年我又种植4万袋黄金菇,预计今年纯收入至少6万元。”9月1日,福建省南平建瓯市东游镇盛前村贫困户陆道兴乐呵呵地说。

建瓯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图为东游镇盛前村村民在采摘黑木耳 闽北日报 魏剑生 摄

在建瓯市东游镇盛前村俊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像陆道兴这样种菇实现脱贫梦的贫困户不在少数。近年来,建瓯市东游镇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创新扶贫机制,把扶贫举措、帮扶资金具体落实到人,“因户施策”,采取“一对一”“点对点”制定精准有效的扶贫办法,对有生产能力的扶贫对象,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学习什么样的技能,由扶贫对象自己决定;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在盛前村创办了俊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邀请了杨菁、詹卫东、丁巧莲、魏小莲、陈族超、贾立莎等科技特派员前来指导授课,帮助组建自动化的菌棒生产车间、智能化的温控养菌棚,食用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促进当地贫困群众“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步伐。

“目前,俊丰食用菌合作社已投资550多万元,建成35亩规范综合厂房、养菌大棚,并引进先进生产菌棒设备,年生产加工食用菌200万袋以上。”时任盛前村支书叶恭贵说,对于入社的贫困户,合作社给他们每袋0.2元的优惠,并无偿提供养菌大棚。一袋食用菌的产值在6元以上,扣除成本后,每袋还能赚上2元到3元。一户贫困户种植1-2万袋,一两年内就能实现脱贫。

盛前村村民张忠泉,上有双目失明的八十老母,下有一双就读中学的儿女。一家人主要靠4.5亩地生活,平日,张忠泉只种些水稻、芋头、玉米,一年纯收入七八千元。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光供孩子读书,每年都得东拼西凑,总有还不完的借款。十年前,妻子外出打工,一去再也没回来过。

2016年初,张忠泉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户之后,盛前村党员叶恭贵便主动找上门来,听听他对扶贫项目的想法。

“我想跟着你干!”张忠泉说。

原来,叶恭贵从事食用菌种植已有20多年,这行做得颇有经验也颇有成效。“那就从种菇做起吧。”叶恭贵说,这是“短平快”项目,风险小,收益也有保障。

2月底,叶恭贵垫资2000元并手把手传授,张忠泉便开始试种4000袋黄金菇。俊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张忠泉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养菌大棚供他无偿使用。仅40多天的时间,扣除3000多元成本,张忠泉纯收入就达7000多元。

看到张忠泉种菇逐步走上正轨后,叶恭贵又提议他跟着自己种黑木耳。不过,种黑木耳成本比黄金菇高,这让种菇收入只够还借款的张忠泉犯了难。

“政府有贴息贷款哦。”叶恭贵的这句话,让张忠泉眼前一亮。

原来,今年6月建瓯市精准扶贫再加力,成立了扶贫小额贷款平台: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专户,将省里下达的与地方财政配套的合计1200万元担保金存入合作银行,由合作银行在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金放大倍数的额度内发放贴息贷款。

8月,张忠泉从扶贫小额贷款中贷得5万元,其中3万元用于试种1.5万袋黑木耳。照旧,合作社与他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养菌大棚供他免费使用。当年,张忠泉的纯收入超过4万元,成功地摘掉了贫困帽。

在盛前村“两委”的引领示范下,村里的贫困户吴贵荣、周茂华、刘宁兴等人相继加入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76户,先后带动17户贫困户47人发展黑木耳、姬菇、黄金菇等食用菌,实现当年种植当年脱贫。合作社名符其实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梦工厂”。

(来源:闽北日报 《福建建瓯:食用菌撑起脱贫伞 产业菇敲开致富门》作者:魏剑生 卓福安)

(东南网记者吴晓燕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