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扶持特色产业,谱就脱贫华章。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万元,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退出。

[ 产业、行业扶贫 ]
档案详情

福建省产业扶贫彰显成效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福建省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围绕县域资源优势,出台系列措施推进产业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据统计,到2019年底,茶叶、食用菌、林竹等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78万亿元,千亿级产业增至8个,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8500多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4147个。特色农业产业链和优势农业品牌为长效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扶持特色产业,谱就脱贫华章。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万元,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退出。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进带贫减贫

靠山吃山唱山歌。闽东寿宁县管垅乡是闽东的知名茶乡,由于茶企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增收致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通过定向招商,引导乡贤回乡建厂,管垅乡建成了占地4.5亩的标准化厂房。有了龙头企业这一新型经营主体,茶产业逐渐显现出了新的生命力。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管垅乡把贫困户的“小生产”与白茶“大市场”紧密连接。通过提升工艺,培育品牌,茶叶附加值不断提升,走出一条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之路。全乡现有茶园面积1.3万亩,人均茶园面积1.5亩,33户14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新型经营主体来带动。为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出台措施,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目前,全省共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26家,在册农民合作社总数4.1万家,入社成员99.9万户,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全省43%的农户。

闽北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共有8个自然村557户2236人。2015年以来,枫元村以水稻制种产业为抓手,通过村企合作、规范管理、利益共享等一系列措施,发展杂交水稻制种5200亩,在全县率先探索建立种业“村企合作、整村推进”模式。

一粒小种子,助农大增收。去年,依靠发展种业,枫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万元,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现在,种业产业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已推广到建宁全县16个贫困村,13家种子生产企业签订制种示范面积15505亩,试点贫困村实现村级财政增收93万元。

枫元村的脱贫,得益于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大力推行“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对象”“家庭农场+贫困对象”等多种扶贫模式,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精准扶贫,指导市场主体与贫困对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全省有5246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贫减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万余户10.6万余人,增收1.38亿元。

加大多方资金投入 做强特色产业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地处闽南的云霄县为了扶持和平乡场富有地域特色的枇杷产业发展,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投入3800万元完善道路路网;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万里生态水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1200余万元,兴建枇杷果蔬交易市场;投入4000余万元打造枇杷生态观光园。

大量资金的注入,推动了枇杷产业的升级发展。目前,全乡场已种植高优枇杷2万亩,建成枇杷专业村17个,年产值可达2亿元,其中7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对象359户1198人全部实现脱贫。

为强化资金引导,切实缓解县域发展特色产业所面临的资金困难。省里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今年已安排省级以上专项扶贫资金10.6亿元,重点支持11.3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电子商务、流通配送等项目,坚持“有做才有补”,每户最高补助1万元。

闽北明溪县结合当地年日照时数达1573时的有利条件,将光伏发电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全县共建设光伏电站35个,其中统规统建光伏扶贫发电项目点19个,总投资7340万元。县里整合全县扶贫资金6447万元,引导1351户贫困户贷款投入1791万元,贫困户参与率达81.6%,户均投入2.3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部建成并网发电,运行稳定。

不仅在明溪县,多个有产业资源优势的山区县,都获得了金融扶持。目前,全省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8.2亿元,给予贫困户每户5万元以内的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截至6月底,累计为75576户贫困户发放贷款42.9亿元、贴息2.7亿元,做到应贷尽贷。

针对贫困户产业保险覆盖面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产业扶贫保险政策,对贫困户发展生产实施特惠制、全覆盖产业扶贫保险,目前已累计投保68773户次,保险金额6.5亿元,财政补助保费90%共2720万元,贫困农户承担保费10%共302万元。

培育新兴业态 拓展脱贫新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发挥绿水青山优势,依托“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福建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4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31个、省级最美休闲乡村61个。

闽东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也是省级传统古村落,有八处颇富神话传说的自然景观,特色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推进甘国宝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甘棠乡旅游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旅游业成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的“引爆点”。今年“五一”小长假,小梨洋游客达到近万人,带动农民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配套产业增收致富。

云霄县和平乡主动融入“大乌山”开发建设,挖掘一村一品一特色资源,打造各个特色景观,推进4个农业大观园建设,吸引游客集聚人气。今年和平乡获评“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美丽乡村”、棪树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优势。年累计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4500万元以上。

新的业态需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扶贫实践中摸索创新。地处闽北的将乐县,辖13个乡镇、135个行政村。为培育特色产业,依托大型现代农牧企业温氏集团,采取产业扶贫财政资金投一点、每个挂钩部门帮扶一点、贫困村集体自筹一点的办法,在交通等条件相对较好的4个乡镇集中投建养殖大棚,以帮助全县33个贫困村9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这一巧用扶贫资金,利用其他乡镇的土地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的扶贫模式,被称为“飞地”模式。目前,第一批投入1225万元兴建的35个“飞地”生态养殖大棚已全部使用,每个大棚每年可实现村财增收4.5万元。大棚优先租赁给贫困户,每棚优惠5000元,每户贫困户户均年可增收6万元-8万元。“飞地”养殖模式,为山区农业县摸索出了一条贫困村和贫困户“双增收”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资料来源:农民日报《福建省产业扶贫彰显成效》)

(东南网记者郭晓楷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