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福鼎采取多种模式转活承包地,唤醒产业薄弱村的沉睡资源。农民钱袋子鼓了,村集体经济活了。

[ 金融扶贫 ]
档案详情

福建福鼎:农民钱袋子鼓了 村集体经济活了


福鼎新貌 闽东日报 张晋 金灵 摄

福鼎采取多种模式转活承包地,唤醒产业薄弱村的沉睡资源

农民钱袋子鼓了 村集体经济活了

金秋时节,大山深处的福鼎市前岐镇小岳村溪涧潺潺、花果飘香。在丰岳种养专业合作社果园,已是产业工人的村民正在基地忙碌。

据丰岳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清军介绍,合作社主营水果种植、销售与加工,流转村里土地200多亩,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上半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带动61户村民增收。

“我们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模式转活承包地,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唤醒盘活产业薄弱村的沉睡资源。”福鼎扶贫办主任滕建军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跨越发展,接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将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盘活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为了让农村资源有序流动起来,福鼎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股份合作制改革。

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整合闲置的500亩山地,引进闽东福耕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统筹发展金山农耕文化产业园。

“金山农耕文化园项目的农家乐、民宿等区块已对外营业,仅流转土地租金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还就近转移劳动力150人。”福鼎市委办派驻柏洋村党委第一书记刘端斌说。

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磻溪镇赤溪村及其辐射带动的8个村,被列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

赤溪村以农村综改资金、“中国扶贫第一村”品牌资产、土地资源入股的形式,与六妙茶业公司合作投资畲村福鼎白茶产业园,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湖里岗玻璃观景栈道等项目,把乡村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去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旅游相关产业收入达2160万元,村集体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98元。

同时,福鼎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500多万元,争取乡村振兴PPP项目9.2亿元贷款授信,通过股份合作、服务创收、抱团经营、企村结对等“增收八法”,扶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万元。仅福鼎90个重点产茶村通过集体茶园出租、茶厂出租、入股茶企业、土地流转等方式,推动村集体增收就达387万元,平均每村增收4.3万元。

企社带动,打造收入聚宝盆

在点头镇大坪村六妙白茶庄园,蔡美香正在食堂忙碌。“每年茶季一过,我就到六妙务工,月工资4000多元。”蔡美香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和丈夫利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贴息小额贷款,扩建茶园,并将自家老宅改造成茶叶初加工作坊,家庭人均年收入过万元,住上了连排新房。

大坪村与六妙白茶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型加工企业+基地+合作社+茶农”发展模式,统一实施生态有机茶园管理,以市场保护价收购村民的茶叶。采茶季一过,村民们便到庄园打散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大坪村党支部书记翁劲竹告诉记者,农闲时在六妙就业的村民有200人,平均每人每月增收近3000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8万多元,村集体收入29.71万元。

不只是大坪村,嵛山蔓丹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嵛山岛,与鱼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渔农旅融合发展的生态休闲产业,将700亩生产示范基地打造成花果采摘园、特色花海良姜观光园、海滨休闲花卉园。同时,投入700多万元完善休闲农旅配套设施,打造休闲观光农旅经营示范点,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带动村民发展民宿、渔家乐和渔耕体验等项目增收180多万元,帮助村民销售渔农产品增收300万多元。

目前,福鼎已建成5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场)、2个市级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37家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102家茶旅农旅文旅结合休闲农业经营企业,培育179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建立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农村土地有效流转15.5万亩,65%的茶园实现基地化管理,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

村民变股民,手握股份有分红

前岐镇小岳村贫困户郭发树流转7亩山地给合作社,又在基地务工。劳作之余,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流转山地租金700多元,入股5000元每年保底收益不低于1000元,再加上基地务工工资和自家茶叶收成,每年收入近4万元。

福鼎镇村两级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一些落户镇村的企业、合作社,让村民既能拿租金、工资,还能拿分红,实现三头增收。同时,健全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行农产品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管理。

前岐镇政府引导丰岳种养专业合作社、丰盛红阳农业专业合作社、前岐老区果场先后流转土地835亩,投入500多万元,开发种植猕猴桃、百香果、红心黄桃、四季柚,并养殖对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带动37户贫困户脱贫增收,贫困户投资年回报率按不低于投资入股资金的20%保底分红。

太姥山镇太姥洋村村民陈清童,通过培训学到茶园管理新技能,在天湖茶业就业,加上茶园流转收入,年收益12万元。天湖茶业是扶贫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培训指导、订单农业、吸纳就业等形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形式,吸纳方家山、太阳头、孔坪等村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将其无力管理的260亩茶园及230亩荒山采取租赁、入股并行的方式进行流转,流转茶园每亩年租金收益850元,每年帮无劳力群众或失管荒山村民增收近75万元。

(来源:福建日报《福建福鼎:农民钱袋子鼓了 村集体经济活了》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蔡雪玲)

(东南网记者吴晓燕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