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自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24年来,闽宁两地相隔数千里,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抗贫困,已成为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 对口扶贫 ]
档案详情

山与海的携手 闽宁协作让昔日贫瘠土地上花儿遍地

帮扶车间内,工人们可以通过加件加工获取劳动报酬。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日前,在宁夏脱贫攻坚新闻通气会上,通报了闽宁协作相关情况,经过24年的久久为功,闽宁结对扶贫成功探索出东西部携手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据了解,24年来福建省先后选派11批183名援宁挂职干部,宁夏也选派了20批344名干部到福建挂职锻炼。福建帮助宁夏培训教师上万名,派遣教育、医疗、科技等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亿多,先后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完成危房危窑改造2000多户,支持建设闽宁镇和110个闽宁示范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农村电网、道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近60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宁夏政府副秘书长、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福建援宁工作队领队黄水木表示,福建与宁夏“山海结盟”合力脱贫,仅在“十三五”期间,福建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6亿多元,实施1128个帮扶项目,受益贫困人口41万人。宁夏现有5万多人在闽稳定务工,每年获得劳务总收入超过15亿元。今年先后举办“闽宁出口商品塞上行”“宁夏出口商品闽上行”等一系列展示展销活动,通过闽宁协作渠道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9亿多元。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已经从以产业扶贫、劳务输出、干部选派等为主,向金融、经贸、旅游、人文等多领域拓展;从以单向输入为主,向互补性、双向性、联动性拓展,既有经济上的互利共贏,又有人文精神上的互通共融。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上,两地将不断拓展、丰富闽宁协作内容,不断创新协作方式,广辟协作途径,推动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发展,共同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7月3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8月23日,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学习活动,为夺取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胜利、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位于宁夏红寺堡柳泉乡的一农户家庭环境。目前该地正在打响以“民宿旅游+移民文化+餐饮美食+果树认领+土特产销售+休闲度假”模式的乡村旅游品牌。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援宁干部

用真情促进协作深入走实

24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干部在宁夏扎根、奋斗,克服了气候环境、语言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奔赴乡镇、进村入户,来到贫困群众家中,与干部群众在田间地头交流致富经验,与贫困群众在脱贫一线琢磨脱贫,与移民群众在扶贫车间交心谈就业,了解县情、熟悉乡情、体察民情,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1997年3月,林月婵第一次来到宁夏。当时闽宁两省区既没有直达火车,也不通航班,坐汽车至少要走3天。从那之后,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先后到宁夏40多次,见证了“联席会议、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新模式诞生、延续。当地人亲热地唤她“林大姐”。至今,她手机中储存的号码,最多的仍是宁夏的。

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众多福建援宁项目,都凝聚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只要用心、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儿,办法就会一个个浮出来。”林月婵说,闽宁帮扶机制是用“心”建起来的,而除了一代代援宁群体的接续奋斗,这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推动建立的好机制,正是闽宁协作能结出丰硕成果的关键。

工人们正在自动机械上工作。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在宁夏,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是当地群众和援宁干部口中的“菌草之父”。1996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扶贫开发,产业先行。当时在福建推行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术,进入援宁干部的视野。1997年4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应邀前往宁夏彭阳县调研。从此,林占熺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一员,开始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1999年10月2日,专家组在闽宁村组织测产验收,结果显示亩产近12万元。宁夏老乡知道后兴奋不已,现场编起了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然而,闽宁两地自然条件与经济状况相去甚远,菌草扶贫方案在2000多公里之外的宁夏能行得通吗?闽宁村位于银川市以南50千米处贺兰山下的一片戈壁滩,是西海固地区西吉县8000多个移民的新家。“要迫切需要发展快速脱贫致富的,才能解决问题。”林占熺说。

菌草,再度被寄予吊庄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厚望。“没有草,可以想办法种!”林占熺不言放弃。为了让所有参与菌草生产的农户都能实现脱贫致富梦,经过埋头钻研,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菌草扶贫新方案。

要降低农户参与门槛,必须简化技术,把技术标准化、规模化、本土化,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因此,林占熺等菌草专家采用技术包干的方法,从备料、搭菇棚、管理到采菇,手把手、人盯人地全程指导。

菇栽培出来了,往哪里卖呢?“你们是专家,如果你们不包销,农民就没有信心,那么菌草技术扶贫这事就做不成了。”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对林占熺说。于是,林占熺硬着头皮签订了包技术包销蘑菇协议,跑遍了全国主要蘑菇市场,组织福建销售企业助销“菌草菇”。

菌草扶贫之路,越走越宽。1998年9月,闽宁两省区党政领导现场考察后,认为这是宁夏贫困地区脱贫的好项目,要求迅速扩大规模,在全区贫困县推广。到了2000年,仅闽宁村每天通过航班运输的蘑菇便近60吨。一大批宁夏贫困户,通过菌草告别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在宁夏推广菌草技术扶贫的基础上,林占熺等专家不断总结,将其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林占熺说,希望“”生态治理、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发展”的模式,能够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带来启发。

林月婵和林占熺仅仅只是闽宁协作上的一个缩影。2020年7月3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获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是一个跨越24年的奋斗集体——先后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宁夏,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

福建商人在宁夏

为闽宁合作注入新生活力

六盘山高,闽江水长。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闽宁协作24年,两地党委、政府咬定目标不放松,充分发挥在扶贫协作中的领导作用,已形成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对口扶贫协作机制。

截至目前,福建省及其对口帮扶市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亿多,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产业、就业、旅游等领域进行广泛协作,有力促进了宁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依托闽宁对口帮扶、扶贫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从外地引进经济基础好、发展能力强的企业家落户农村,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原则,大力支持外来企业家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根据致富带头人的基本信息、产业类型、收入情况、带动户数、带动形式等建立台帐,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

80后的泉州品酒师王灿辉为事业理想来到宁夏甘城子,进行葡萄种植和酿酒。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2007年,闽商陈德启被宁夏招商引资的诚意所打动,签下10万亩戈壁滩的使用权。13年来,他先后斥资将500万棵树木扎根在戈壁滩上,5万多亩荒滩得到开发,3000多名当地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如今,贺兰山东麓这片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已经变成了富有生机的绿洲,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成为防风挡沙的屏障,4万亩酿酒葡萄茁壮成长。他邀请专家研发酿酒技术,推出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目前,葡萄酒年产值超过10亿元。“我们做企业不仅要投资赚钱,更要为当地老百姓造福。”陈德启说,等将来10万亩有机葡萄产业园开发完毕,预计能给这里1万多名群众带来就业机会。

像陈德启这样一批批“爱拼才会赢”的闽商,发挥福建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等优势,依托宁夏固有的劳动力、土地、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从马铃薯、菌草等产业起步,共建扶贫产业园,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企业投资、产业协作、项目带动,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扶贫的成功之路。

2018年,飞毛腿集团公司也响应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号召,在宁夏原州区投建开办了福建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该校紧贴精准助学扶贫需求,为原州区及周边贫困学生提供三年“衣、食、住、行”全免费的学习机会,并且入校即签订就业协议,100%安排在飞毛腿公司就业。

2020年8月,由福建融侨集团在固原投资建设的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养殖示范区试运营,通过发挥福建企业在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嫁接宁夏肉牛养殖资源,重点打造牛肉品牌,促进固原高端肉牛养殖业深加工。

自2019年起,闽宁两省区以消费扶贫为切入点,通过线上线下发力,开始在区域合作中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2020年5月,宁夏优质特色产品泉州展示展销中心开业暨盐池县消费扶贫农产品展销活动在泉州市洛江区举办。宁夏盐池滩羊肉、小杂粮、黄花菜、葡萄酒等特色产品吸引了不少福建居民。目前,已有22家宁夏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馆在福建各地落户。2019年,福建采购、销售宁夏9个贫困县和永宁县农特产品10.76亿元,带动2741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闽宁协作下,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近5万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接力棒传给一批又一批的援宁人,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攻坚,迎难而上,走出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也成就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典范。

项目帮扶

提升宁夏贫困群众的生活品质

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合作领域”等重要要求,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战天斗地、驰而不息,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探索总结出“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前提、把解决问题作为核心、把产业带动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等一系列宝贵经验,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和缩影,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闽宁协作项目——宁夏红寺堡康复中心里,医生正在为孩子们做康复按摩。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从2017年开始,泉州市德化县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结成了医疗联合体协作关系。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福建挂职干部和援宁医疗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红寺堡区的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区,红寺堡区搬迁了宁夏南部山区九县的贫困人口,移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生活困难,特别是身体残疾的群众可能会因残致贫。2019年11月,红寺堡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5500平方米,是集康复医疗、心理咨询、培训教育、社会指导、文体活动为一体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德化对口帮扶医疗专家多次到康复中心调研及现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争取到闽宁帮扶项目资金200万元,帮助建立红寺堡区中医人才孵化基地,解决医疗设备短缺问题,同时资助7-14岁残疾儿童和成人康复治疗,给致残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一些孩子得到了早期干预治疗,康复效果要好很多。

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隆德县,共有残疾人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闽籍企业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和闽宁协作企业宁夏隆德浩德纸业包装有限公司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开设扶贫车间,解决困难群众就业,还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帮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闽宁协作项目,宁夏同心县杜泊羊产业。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目前曾记畔村村民居住的带有庭院大棚的住房。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农户参与,2019年,在永春县驻宁夏同心工作组的促成下,“宁夏同春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同心县注册成立,率先在麻圪塔村开展“草畜一体化闽宁协作项目”,公司现已投资1500万元建设养殖基地、草料场、研发中心、实训中心、交易平台等配套设施及种植1000亩巨菌草。2019年至今,同心县杜泊羊存栏量达30000头,养殖覆盖全县12个村、10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0元以上。同时,该县还引进成立了“来三斤”(同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大美同心”消费扶贫平台,主导产品有同心圆枣、枸杞、小杂粮、食用油、八宝茶、文旅产品等。2019年11月,平台正式上线,上架县内名优农旅特产183款,引进30家龙头企业、合作社,累计销售30万余单。同时打造线下“县——乡镇——村”三级服务门店,构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运营模式,目前已辐射10个乡镇40个村,共计40个服务点,完成线下600平方米展销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已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余人脱贫致富,有效促进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和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个一个生动例子,书写着闽宁协作的故事。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为民情怀,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将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服务工作,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2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