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牵系闽宁的脱贫梦,贯通东西的中国结
2021-01-31 12:59:14 来源: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柳绿 我来说两句 |
集中体现脱贫攻坚的制度优势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电视剧《山海情》用开阔的艺术视野开掘出题材的深刻内涵。闽宁镇的故事既厚重宏大,又真实具体,既有心酸的贫困史,又有富足的现实成果,几乎可以涵盖中国式扶贫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在消灭贫困过程中的制度优势,给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这个故事还具备为人类消灭贫困而提供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意义,它从一家一户起步,到村镇、省市,直至中央,写出了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整体部署、实施方法和赫赫战果。 观众评价这部剧用得最多的词是“真实”和“土味”。观众之所以感觉真实,首先是作品不回避因贫困造成的现实残酷:因一头驴就卖了女儿,一家三口只有一条裤子。这些情节,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真实还体现在年代和生活环境的还原,如地窝子、土坯房、漫天黄沙,还有服装、道具等细节,以及用纪年式结构来呈现故事走向的手法。土味肯定的是作品对乡土文化的呈现。涌泉村马家和李家两个姓氏的渊源,村民间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真实的中国故事和淳朴的文化风格,赋予了作品强大的情感力量。 写出奋斗者的心灵史 (作者:王三毛,系电视剧《山海情》编剧) 我是西北人,我们村离闽宁镇虽说有好几百公里,但西北人的生活习惯、早期的贫困落后、性格特点都差不多。我们村也有马喊水、李水花那样的人。所以我在闽宁镇和西海固采访的时候,对那些采访对象都不陌生。 但恰恰觉得创作很顺利的时候,难度上来了。大纲阶段,数易其稿,都没有得到认可。我们一度认输,甚至想放弃。后来经过不断反思,才慢慢明白:一是压力大,太想写好,反而找不到方向;二是调子定高了,想写出吊庄移民的变迁史,却显得空洞乏力,人物扁平,不接地气。所以我们再次出发,在和导演沟通剧本时大胆提出,这回我们不写变迁史,而是用文学的表达,拍出这一百多万吊庄移民的心灵史,给时代一个交代,给后人一个记录。幸运的是,导演也赞同我的想法。 所谓文学的力量,我的理解是情感永远比思想更深刻,更能打动人心。《山海情》能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是因为创作者敢于诚实地面对这段历史,不回避人性,不辜负人心,不粉饰生活,用我们一颗赤诚的心和对这片土地的爱,完成这部作品。 到人民中间汲取创作力量 (作者:侯鸿亮,电视剧《山海情》制片人) 《山海情》已结束了首轮播出,我们却意犹未尽。主要是观众的反应让我们觉得山海情未了。 由于命题的时代高度和紧张的制作周期,以及我们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和切入方式,心里一直很忐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去问脚下的土地,到人民中间去寻找力量。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方法是有效的。观众们看到这部剧后,就跟创作者们产生了共情共鸣。他们仿佛变成了涌泉村的“精神村民”,去体验剧中人“像从土里拔出来”的真实感,共同经历人物的生活,跟着村民们操心金滩村的通电、通水问题,操心双孢菇的销路,操心孩子们的辍学问题,挖掘原型人物,探寻闽宁镇的真实历史。因为这部剧,观众们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奋斗的力量、生命的蓬勃。这部剧也打破了家庭观剧口味原有的代际差异,追剧的观众中既有传统的中老年观剧人群,也有很多年轻人。 我们做剧过程中,一直在题材上进行着多元化探索。特别庆幸有《山海情》《大江大河》这样的作品,帮我们坚守住现实主义的方向,始终能扎根土地,扎根人民。这样的创作经历让我们这群影视工作者站在土地上,站在人民中间,再次获得了精神洗礼,拥有了更充沛的创作力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