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 正文

潮涌东南,向海而生!探寻“晋江经验”中的海洋基因

2024-06-21 09:40:00 作者: 来源:海峡都市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为什么在晋江这片土地上会生发出“晋江经验”这样的成功实践呢?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晋江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一水之隔。这里发现的深沪庵山沙丘遗址,是泉州已发现的最早海洋文明遗址。

靠海、吃海、向海,“晋江拥有深远的海洋文化底蕴”,6月13日,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在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说,“晋江经验”可以从海洋文化中,找到流淌在晋江人血液里的原始基因。

image.png

基因之生:三千年前会吸螺

“那时的古人已经懂得吸螺,跟我们现在吃螺的方式相似。”在介绍晋江深沪庵山沙丘遗址时,吴金鹏说,这里挖掘出青铜鱼钩、青铜锛和凹石等工具,并从史前人类的生活垃圾堆中找到尾部被敲掉的海螺。“说明古晋江人已经是靠海吃海了。”

深沪庵山沙丘遗址位于晋江市深沪镇,是一处大型的青铜时代沙丘聚落遗址,于2007年4月被发现,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经检测,大体距今3400—28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期。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金鹏介绍说,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无论是陶片还是海生贝类、螺类,都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这说明3000年前的古晋江人,已经掌握了制陶工艺,懂得用陶器煮食,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且有食用海鲜的习惯。

考古发掘期间,“环太平洋南岛语族起源”的专家将深沪庵山沙丘遗址列入“南岛语族”研究项目。不久后,一批操南岛语的现代人士仿造了史前古人独木舟,从波利尼西亚出发,沿着祖先的足迹漂洋过海来福建“寻根问祖”。

2016年9月,国际毛利经贸文化(晋江)洽谈会在晋江开幕,原因就在于,新西兰毛利人文化中一直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毛利人的祖先来自福建东南沿海。现在的毛利人有许多风俗传说与晋江相近。当时到访的新西兰原毛利事务部部长Pita爵士直言,“我们的祖先来自这里,我们的语言、航海的能力来自祖先之地,我们(毛利)文化中的种种都告诉我们——我们来自这里。”

“深沪庵山沙丘遗址系福建省首次发现并考古发掘的沙丘遗址,填补了福建沙丘遗址发现发掘的空白。”吴金鹏说,作为泉州已发现的最早海洋文明遗址,该遗址具有海洋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地域土著文化特点。

image.png

庵山沙丘遗址发掘场景 图源: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

追溯“晋江经验”的基因来源,深沪庵山沙丘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基因之长:远道而来的“阿侨”

靠海吃海的古晋江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或许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带上渔网和青铜鱼钩等捕鱼工具,驾着独木舟出海,日子过得安逸而充实。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中原地区战火纷飞。衣冠士族为避兵燹,纷纷自河洛出发,千里迢迢南渡入闽。“晋人南渡,沿江而居,故名晋江”,一部分中原晋人,筚路蓝缕,辗转流亡,沿河而徙,落脚定居在如今的晋江两岸,并带来先进的农耕文明。

随着农耕文明的融入,晋江两岸的人口逐渐多了起来。唐开元六年,析南安县东南部置晋江县,县治设于泉州,州县同治。从此,“晋江”不仅是一条江,更是一处可供人们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域。

然而,晋江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耕很难养活快速增长的人口。宋代谢履《泉南歌》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夷域”,说的正是这种场景。于是,流淌着海洋文化基因的晋江人,利用有海的区位优势和先进的造船能力,向海洋要经济资源。

image.png

禁渔期的深沪港内,船工午后躲在船底休憩

“有海浩无穷的州南,正是晋江深沪湾所处的位置。”晋江地方史专家吴煜煜认为,深沪湾在历史上隶属泉州,虽历史上经过数代中原人与原住民的融合,但这里一直是泉州的造船基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而当时所造的船只,采用的正是在晋江深沪传承至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造船技术”。

image.png

深沪湾一直是泉州的造船基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其中阿拉伯人占了大多数。在频繁的贸易活动中,有一拨阿拉伯商人来到泉州,居住几代后,开始与当地人通婚,并有部分选择扎根定居晋江陈埭。这些定居陈埭的阿拉伯后裔,把自己的族群文化和擅长经商的基因融入晋江,又形成一个全新的晋江商人群体,被亲切称为“阿侨”。

从海而来,融合农耕文明,又因土地贫瘠再次向海而生,融合来自海上的经商基因。站在历史的角度,如今的“晋江经验”,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就体现出了海洋文化“不择细流纳百川”的特性。

基因之成:跟着郑和看世界

晋江市深沪镇科任村吴家祠堂前埕,竖立着一根旗杆,那是为跟随郑和下西洋的族人吴望设立的。吴望捕鱼为业,精于水性,大家都说他是海獭投生的。他因精通航海驾驶技术被征聘为舵工,在与番国交战中立下功劳,屡次升迁,官至武德将军,其旗杆夹石今日尚在。

image.png

深沪镇科任村吴家祠堂前埕竖立着的旗杆 图源:深沪历史民俗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因为深沪湾造船优势的机缘,不少晋江人随着郑和船队,走向世界,看见世界。

吴煜煜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船队曾在深沪湾寄泊,船队官兵登岸驻札,等待季候风开航,部分下西洋船只就在深沪湾建造或维修。深沪“三保街”遗址,在50年前曾掘出郑和船队用的船只大龙目及生活用品,足见证当时深沪造船厂规模。

晋江文史爱好者陈子辉说,那时,深沪当地有一些水手,舵工跟随郑和下西洋。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曾奉明成祖诏命晋江人许柴佬为吕宋总督。他的老家乡村也依此被大家称为吕宅。郑和的另一副使太监侯显,就是晋江安海侯厝人。每次船队起航之前,都在泉州等地沿海雇用一批熟悉远洋航海技术的火长,舵工和船舶维修技工等人员,还奉请泉州沿海卫所将军一起下西洋。许多立功授勋者,如晋江人蒲妈奴因立功授福州右卫后所试百户,晋江蚶江人纪均安授镇东卫中千户所试百户,永宁卫就有8人立功授爵。泉州人白丕显随郑和下西洋到苏禄国留居,并卒于当地。

“郑和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沟通。”晋江市深沪镇历史民俗研究会会长蔡荣锭说,下西洋的船队寄泊深沪湾期间,招了不少晋江人一同随队出海,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也带起了第一波下南洋的小高峰,形成早期的华侨,为晋江的海洋文化注入了世界观的基因。

基因之炼:相借路费下南洋

为了生存,晋江人敢于冒险,向海洋求财富,在一次次冒险中养成了巨大的信心,在与海洋的抗争中养成了拼搏精神。

明清时期,即使面临海禁政策、倭寇侵扰等严峻形势,他们也敢于冒险、敢于拼搏,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突破。吴金鹏说,在郑芝龙父子经略安海期间,安平港再度迎来发展,成为比肩月港的福建最大私港,当时安海的繁荣不亚于省城。

“……有羊母一双若有所生子者一半依时发卖钱项拨入……”近日,记者在晋江市博物馆四楼的“晋江华侨华人历史展”展厅,发现这样一份清嘉庆四年的民间合约,有关晋江金井农民家境困窘出洋谋生的记述。

晋江文史爱好者骆锦恋说,那是借路费去海外谋生的人写下的契约。离开虽是不得已的选择,晋江人却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拼出新天地——远洋的灵水人吴可鼎引进甘薯;侨批一封封抵达故乡;因贡献突出受当地政府表彰的晋江籍华侨华人越来越多。直挂云帆济沧海,晋江的华侨华人在异域做到了。乘舟归来时,溜江月还是那么圆,福全古城还是那么亲切,深沪褒歌应和着大海的回响,唱着爱拼会赢的歌。

位于晋江新塘街道的梧林古村落是名副其实的侨乡,这里居住着1800多名村民,但在海外却分布着1.5万名华侨。

image.png

晋江梧林古村落是名副其实的侨乡

这些华侨的先人多为晚清及民国时期下南洋谋生的晋江人,他们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始终保持着对家乡的眷恋和认同。他们通过捐资捐物、修建学校、医院等方式,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海洋文化中根的观念。

在晋江人向海而生的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锤炼,海洋文化基因已深入他们的骨髓里,形成“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为晋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而“晋江经验”,正是这种海洋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它包含了“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的核心理念,强调了立足本地优势、加强政府引导、坚持诚信经营等原则。这些原则,都与晋江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自由、开放、冒险的精神特质相吻合。

可以说,“晋江经验”与海洋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体现在晋江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

基因之合:从草庵到三创园

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至今已有数百年,是现存全世界唯一的摩尼教遗址。

image.png

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

庵内元代的摩尼光佛造像,不仅是宗教遗产,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摩尼教在晋江的传播与发展,也见证了晋江海洋贸易的繁荣与变迁。

吴金鹏说,作为外来的摩尼教能够在晋江扎根并传播,是宋元时期晋江为信仰摩尼教的波斯商人来泉经商提供价值观交流的平台,也可以说明宋元时期晋江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体现了晋江海洋文化中的开放包容特质。

良好的营商环境,优秀的政企关系,是“晋江经验”的核心。2012年,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紧挨着草庵的位置,启动建设晋江市创新创业创造园(简称三创园),致力打造成海峡西岸“智岭·慧谷”、福建版“中关村”,并于2023年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现已入驻中纺院、华为(晋江)孵化中心、香港理工大学、中关村硬创空间等13家科研平台,拥有在孵企业94家。”晋园发展集团党委委员、三创园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林宏斌说,草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为园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灵感来源。

据统计,三创园现已累计培育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157人,其中博士344人、硕士519人,入驻企业拥有开发专利近千项,这些成果为晋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从草庵到三创园,是“晋江经验”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晋江经验”根植于晋江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当我们追本溯源

去了解“晋江经验”的基因密码时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新时代

“晋江经验”必然会指引着向海而生的晋江

一次又一次地因海而兴

影响中国,影响世界

image.png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