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手机版
您所在的位置:直通屏山留言板> 留言详情
[交通 建言]莆田网民反映交警治理超标电动车过于形式主义
2024/10/23

近期莆田市交警支队在治理超标电动车方面采用路段限行,并将继续扩大限行范围,其间存在听证走过场、出台公告简单粗暴、不倾听民声民意、不体恤民情、严重形式主义等问题。    

首先,工信部在官方网站上对“新标准正式实施后,不符合新标准的在用电动自行车将如何处理”的答复并没有强制消费者不能骑现存的老旧电动车上路。    

莆田的电动车过渡期政策时限虽已届满。但纵观全国范围内,广西南宁、山东淄博、济南、济宁、河南郑州、宁夏石嘴山、银川、四川广元、湖北荆州、安徽合肥、甘肃敦煌、天津、云南省、陕西省(包括西安市)……这些地区官方或已明确延长过渡期、或不再限行禁行。    

《济南时报》10月21日刊载,截止2024年9月,济南市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数量472.6万辆,新国标车辆205万辆(占总量的43.4%),旧国标车辆267.6万辆(占总量的56.6%)。作为省会城市,济南也并未限行禁行旧国标车,可见限行禁行非国标车并非城市交通治理之必要措施。山东淄博电动车新规的核心内容包括不禁行、不罚款、不扣车等规定,不仅体现了政府对电动车管理的创新思维,更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一次大胆突破,充分体现政府对市民的尊重和信任,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以上所罗列均有文有据可查。    

限行导致很多莆田市民不得不换买新车(客观讲,其中有主动为之,但被迫为之的更占多数)。而换买的渐变黄牌车,实际是伪国标车(解码提速车),商家拆除后备箱货架解码提速,仪表只能显示最高车速为25码,实际行驶车速可达40-60码,车身更轻、速度更快,安全性能显而易见更低。商家卖车时是车牌一并帮办好后出售,交警部门在办证时并未实际验车,对解码调速行为睁一眼闭一眼,道路上的违规车不减反增。    

其次,城市交通的管理,重点应管人,造成事故是驾驶人不遵守交规、不戴头盔、闯红灯、逆行、不按道行驶。与电动车是否超标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三,车况良好的超标电动车(正规购买、有厂家合格证)不让上路,让群众再掏三四千块钱购买新车,客观上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增加人民群众的对立情绪,不排除会产生针对警察的意外人身伤害事件,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交警说超标电动车上路存在安全隐患,有数据支撑吗?限于篇幅无法再写。

莆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11月8日回复:    

2017年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解决大量无号牌电动车管理问题,我市参照广西南宁超标电动车非公安渠道挂牌管理的做法,由市电动车协会牵头,制发蓝色数字电动车号牌,并建立莆田蓝牌电动车管理系统,对超标电动车实行“户籍化”备案管理。莆田数字蓝牌电动车持有人主要为老年人、妇女及农村群众等群体,因对驾驶人准入无明确规范,驾驶人员安全意识低、驾驶技能差,守法率也相对较低,逆向、闯红灯、未佩戴头盔、不按道行驶、载人超员等各种违法行为时有发生。2023年全市共发生涉两轮车辆交通事故971起,占交通事故总数的77.06%,其中涉及数字蓝牌电动车交通事故473起,造成289人受伤、32人死亡,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33.7%。2024年以来涉及数字蓝牌电动车的一般交通事故虽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人员伤亡事故占比仍高达 27.69%,总体车辆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超标电动车管理,有效防范交通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对数字蓝牌电动车实施逐步退出的限行举措。2024年6月13日上午,莆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邀请部分人大、政协委员、相关政府部门、市快递行业协会、媒体、商户、车主代表在支队驻地召开了我市“超标电动车管理”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公布拟定于10月15日起在市区部分路段开展限制“超标电动车”通行的管理政策。10月16日起,现场执法民警对行驶在东园路(延寿中街至荔城南大道)车道内的“超标电动车”予以劝导驶离。11月1日起,执法民警对警告后仍不驶离现行区域的“超标电动车”依法予以处罚。    

6月起,莆田交警按照国务院部署的电动自行车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积极与工信、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职能部门联动,从源头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经销商非法改装问题的检查力度,累计检查发现35家商家存在出售改装、拼装的电动自行车情况,已将线索发函通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其中23起依法进行处罚。    

下一步,莆田交警将认真积极总结东园路限行政策利弊,按照依法依规,有序推进的要求,积极稳妥推动我市“超标电动车”退出路面交通。

Scan me!
调查反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